丁秀芝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馮營子中心小學
挖掘教材資源開展探究活動
丁秀芝
河北省承德市高新技術開發區馮營子中心小學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探究數學規律,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我在數學教學中注意通過具體的教學環節,對學生進行探究能力的培養,本文主要就自己的教學嘗試談談具體的做法。
挖掘教材;故錯效應;貼近生活;教具學具;開展探究
數學學科的任務之一就是探索現實生活中的各種規律。因此,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內容,講究教學策略,提出切實可行的研究目標,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引導他們進行廣泛的交流,從而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能力。
數學課本是供教學用的材料,但是,教師在教學中不能僅憑借課本,而應認真鉆研和熟悉教材,針對教材中的知識點,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組織學生探究,以培養他們的探究能力。如在“年、月、日”教學中,我設計這樣的教學過程。
(1)觀察手中的年歷卡(學生每人手中各有一張年歷卡,分別是2001年~2012年及1800年、1900年、2000年、2400年),判斷是平年還是閏年,并說說判斷方法。
(2)設疑,老師出生在1965年,判斷是平年還是閏年。讓學生產生尋找新的判斷方法的欲望。
(3)討論:用什么辦法來研究平年、閏年的判斷方法??梢韵冉y計每人手中的年份數,尋找規律。
(4)觀察統計出的學習材料,小組討論發現的規律。
(5)反饋得出“4年一閏”的規律,并通過猜想樹立假設“用年份數除以4,沒有余數是閏年,有余數是平年”。
(6)引導學生質疑:1800年、1900年的年份數除以4,也沒有余數,為什么是平年。
(7)閱讀書本,知道 “公歷年份數是整百數時,須除以400”。這樣精心設計的探究活動,就留給了學生自主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尊重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力,引導學生在合作中探究與交流中發現規律,在過程中領悟探究的真諦。
數學公式的推導和運用,是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探求新知的過程,讓學生不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在教學長方體的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時,教師提出探究要求:利用你手中的一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小組合作拼成長、寬、高各不相同的長方體。然后觀察思考:(1)拼成的長方體的體積和這個長方體的長、寬、高有什么關系?(2)如何計算長方體的體積?于是課堂出現了緊張而有序的探究活動,孩子們拼的拼,擺的擺,記錄的觀察思考問題的,有分工也有合作,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水落石出。整個教學過程中,孩子手中的學具起到了充分的作用,孩子在探究活動中培養了動手、動腦,分工合作學習的能力,提高了學習興趣、感受到了知識形成的過程,成就感也油然而生。心中的喜悅會在下一個環節的學習中蔓延。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抓住教材內容的重點、難點或學生容易出錯的地方,故意出錯,引導學生去探究、糾正。這對保護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探究能力很有好處。教學“平行線”時,教師通過在桌面上擺小棒得出:不相交的兩條直線叫做平行線。有的同學看了書后馬上反對,教師則“堅持錯誤”,要求學生拿出事實依據來。學生興趣很高,通過實際操作(把小棒豎起來擺弄)、小組討論,跟老師據理力爭,教師終于“認輸”,并向學生“道謝”。學生通過主動探究活動,增強了立體空間的觀念。這樣的活動,學生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更多的是自信和科學的探究精神。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因此,教學時,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布置實踐性的題目,指導學生參加探究活動,把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在學習“統計初步知識”前,組織學生調查市場的價格信息或了解家庭成員的年齡狀況等,上課時把這些信息、數據制成統計圖表。在學習“比例”后,我帶領學生來到學校旗桿旁,讓學生研究學校的旗桿究竟有多高。實際觀察后,學生提出了多種測量方法:有學生提出爬上去量,有同學提出量旗桿的繩子,又有同學提出去測量旗桿旁邊樓房的高度,還有同學提出用影長與竿長的比例關系去測量和計算。最后篩選幾種較為合理的方法,分組測量、計算,最后匯總、交流討論。還可以調查校園中可利用的實踐活動教學資源進行探究性實踐活動。一是財產資源,如藏書量、占地面積、水電費數據等等;二是生命資源,如學生成長數據、睡眠時間、運動時間等,讓學生用調查數據了解自己的成長,還可以讓學生調查統計全校學生的上網時間、學習時間等,用數據分析同學們的學習習慣;三是活動數據資源,我校每學期都要開展許多如讀書活動、計算練兵活動、運動會等大型活動,在這些活動中有許多可利用的數據(參與人數、獲獎人數等),學生通過調查整理利用分析數據來探究活動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實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發展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讓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逐步培養他們把數學作為觀察周圍事物、分析和研究各種具體現象的工具的意識,增強他們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