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軍
河北省香河教育局教研室
小學品德課教學與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王建軍
河北省香河教育局教研室
教育的目的是“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這個教育目的體現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它明確規定了中國教育目的的社會主義性質和方向,指出了培養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本要求。在小學教育中品德課是培養兒童德智體全面發展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尤其在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方面起到別的學科所替代不了的特殊作用。但是,我們在近幾年下基層聽課過程中發現小學品德課的課堂教學中存在一些的問題。如何充分認識小學品德課在培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地位和作用,真正發揮小學品德課在培養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作用,是值得我們認真思索的問題。
目前小學教學中忽視品德課的現象比較嚴重,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第一,對品德課認識不到位。
第二,交流與合作流于形式。
第三,在教學過程的設計上缺乏趣味性,內容空乏、形式單一,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第四,從教學的考評制度上缺少監督與合理的評定機制。
上述現象應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需要我們重新審視品德課的地位和作用,把品德等小學小科目真正當做培養人、發展人的重要方面,把品德課的教學活動看做情境中感悟,踐行中體會,操作中領會的平臺,使之變成學生感興趣的學科;讓學生的人格得以尊重、提升,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心理得以健康發展;培養學生的志趣、情感、動機、意志和性格,加強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非智力因素也稱為非認知因素,是指有利于人們進行各種活動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的總和。一般認為,非智力因素由動機、興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因素構成。非智力因素參與人們的智力活動與思維活動,可以對學習起促進、定向、導向、維持、調節和強化等多種作用。
小學品德課要傳達的知識與觀點并不多,也不深奧,小學品德課也不該是空乏的說教,它應該是從體會開始逐步達到感悟,產生正確的道德情感,形成良好行為習慣的課程。教師要從課堂教學的角度上談一談培養非智力因素要注意的問題。
(一)激發學習動機,培養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驅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任何一個優秀的教師,他必須是一個善于激起學生對自己課堂興趣,確立自己課程吸引力的教師。實踐證明,學生學習動機越明確,學習的興趣就越濃,學習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我們要注重學生學習品德與生活動機的激發和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結合教材向學生介紹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品德教育與社會發展、民族興旺的重要意義,挖掘教材中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人類文明進步的相關知識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逐步使學生把自己的學習與祖國的未來結合起來,從而形成持久的學習品德與生活(社會)的學習動機。其次,教師在鉆研教材的時候,對文本和教學方法要進行深入地研究,不斷提高教學的科學性、藝術性、趣味性和語言的生動性、幽默性,要采用多種多樣的方法和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舉行小故事會,小音樂會,介紹相關的科學知識講座,使學生愛學、樂學。
(二)讓生活話題進課堂
走向生活化的品德與生活(社會)課教學起始于對生活話題的科學設計。要科學地設計好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開放的教學話題,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是非常有效地。我們必須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關注黨和國家的重要方針,關注國際國內形勢的重大變化,留意我們身邊發生的一些事情,做到對生活具有高度的領悟力。例如:我在教學《我和動物交朋友》這課時,先讓學生聽動物的聲音,讓學生辨別是哪些動物。然后,讓學生自己講述生活中和動物發生的一些故事,讓學生真正融入生活中。通過對自己熟悉的動物的了解再過渡到對不熟悉動物的了解。這時教師講述“熊之死”的故事,讓學生了解不同動物其生活的環境是不一樣的。最后課件設計了一個“地球村”,讓學生把不同的動物放在地球村里面。從而教育學生要保護珍稀動物。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是課堂教學生活化的先行者和理論家,。他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必S富多彩、變化發展的社會現實生活、突飛猛進的現代科技等為我們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育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素材”。只要我們做生活的有心人,一定能夠將這些素材作為教育的平臺為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三)培養學生的學習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情感是學生對學習態度的體驗,它反映著學生學習和需要的關系。列寧曾經說過“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句話,充分說明了情感在人對真理追求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一定要抓住學生的情感變化,積極創造健康的情感世界。首先,在教學中,要培養融洽的師生關系,公平地對待每一個孩子。另外在課堂外,教師要多接觸了解學生,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了解自己。其次在教學中,老師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不斷強化激情,使學生帶著熱情投入到學習中。
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搞好學習的重要保證。因此,教師要加強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根本上提高學習效率。同時,根據品德與生活(社會)學科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探索一套適合教學的方法,指導該課程的教學。在教學中,還要鼓勵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培養學生鍥而不舍、堅忍不拔的毅力,培養其刻苦求學的精神。
當然,由于非智力因素所含內容較多,其培養的方式方法也很多。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作為學生成長成才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在教學中都應該引起我們每一位教育者的高度重視。如何在品德與生活(社會)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并使其充分發揮作用,需要我們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