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曉瑞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的發展研究
金曉瑞
蘭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馬克思人的解放學說即包括政治解放、經濟解放、勞動解放和文化解放四個方面。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就十分重視人的全面發展,把人的解放放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從鄧小平到胡錦濤為主的中央領導班子從不同的角度和方面為人的全面發展做出了努力:改革開放的實施,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和實踐,這些都是中國全體人民為人的解放而進行的實際踐行。要更好地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必須繼續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不斷努力。
人的解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解放途徑
馬克思恩格斯創建了人的全面發展學說,使實現全面發展這一人類美好理想成為一個全面的科學體系,成為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對馬克思主義人的解放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是馬克思在《1857-1858經濟學手稿》中的三大社會形態理論框架內提出的。“人的依賴關系(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是最初的社會形態,在這種社會形態下,人的生產能力只是在狹小的范圍內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著。以物的依賴關系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是第二大形態,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是第三階段。第二階段為第三階段創造條件。”在這里馬克思認為人的解放與人的存在形態密切相關,它是一個歷史的發展過程。筆者認為馬克思的解放學說包括政治解放、勞動解放、經濟解放、文化解放四個方面。
1.政治解放。
馬克思的人類解放學說首先是在政治解放意義上論述的。政治解放作為“個人主體性”與“社會共同體”分裂的現實的社會政治根源,必須得到克服,這樣才能超越個人與共同體的抽象對立,實現人的真正自由。資產階級國家推翻了封建制度下的專制特權制度,解除了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廢除了封建等級制,提倡自由、平等、博愛。從此人們開始有了政治上的選舉權和法律上的公民權,這對人的解放無疑是一大進步。但是只有政治解放還不是徹底的解放,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中批判布魯諾·鮑威爾時認為,政治解放并不等于人的解放。雖然資產階級的政治解放賦予了人一些政治權利,但是它并沒有消滅剝削的基礎私有制。
2.經濟解放。
經濟解放是人的解放的物質基礎。在資本主義私有制下,社會生產資料掌握在居于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手中,勞動者不能掌控自己的勞動力,生產關系也是異己的關系。個體之間為了生存的競爭異常激烈,可以說人還沒有擺脫動物的特性,還未進入到人的生存狀態。只有消滅私有制,才能擺脫生產力對人的統治;才能將生產關系歸還自身;才能自由地掌握生產過程的各個環節;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勞動產品,生產的東西也不再是自己的對立物。
3.勞動解放。
資本主義社會,生產資料的私有制,使異化成為社會常態。人是異化的人,不能自由掌握和支配自己的勞動、社會關系及勞動產品。“對工人來說,勞動的外在性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于他;他在勞動中也不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別人。”人的勞動不是自由自愿的活動,而是被迫的強制性活動,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由。因此勞動解放了,人才有可能自由地發展自身其他方面的能力。
4.文化解放。
雖然馬克思沒有明確提出人的文化方面的解放,但筆者認為可以從喚醒無產階級的階級意識上看出。作為建設未來理想社會主要力量的無產階級只有形成自己的階級意識,并認識到資本主義社會的弊端,才能改變現存社會,進而實現“代替那存在著的階級的將是自由人的聯合體”的目標。馬克思認為“無產階級不把哲學變成現實,就不可能消滅自身”,物質的解放不是人的解放的終點,物質和精神齊頭并進才是人真正意義上的發展和進步。
馬克思主義的經典作家已離我們遠去,但是他們關于人的解放思想在我國生根發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對人的解放思想的繼承和發展。作為指導我國發展、建設的理論指南,它的根本價值取向是不斷尋求人的解放。
馬克思說“任何一種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整個過程都是在探索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尋求人類社會由自在狀態向自為狀態的發展之路,這一過程中蘊含著人的解放思想。
1.鄧小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貢獻。
只有加快生產力的發展,改變經濟落后的面貌,社會主義的優越性才能發揮出來,因而發展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顯得尤為重要。為此以鄧小平為主的中央領導集體做出了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建設之路的決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在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性作用的同時對人的解放也起重要作用。它對人的解放作用體現在人的地位和角色的轉變上。
(1)人擺脫了對計劃的依附,成為自由發展的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塑了具有主體性的“市場人”。使得人的自我意識覺醒了,擺脫了依附地位,企業也不再依附于計劃。馬克思曾說人的解放就是使人的活動成為自由自覺的活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逐漸打破了人與人之間的等級特權關系,為每個人提供了一個平等競爭、自由發展的舞臺。
(2)人擺脫了固定性,具有了流動性。市場經濟是以廣泛的交往和普遍的分工為基礎的經濟,這打破了地域界限,也使勞動者和資源的跨區域流動成為可能。市場經濟下的激烈競爭使人們不可能長期固守在特定崗位和技術環節,使得人們的發展有了多種可能性。人們充電學習多種技能、一個人身兼數職的現象是對這種可能性的證明。市場經濟讓國人同整個世界聯結,為自身的自由全面發展提供條件。
2.江澤民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本文認為能直接體現江澤民的人的解放思想的主要是他的兩次講話。
他在黨的8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指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 “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實現人們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發展”。
“七一”講話中說:“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各項事業,我們進行的一切工作,既要著眼于人民現實的物質文化需要,同時又要著眼于人民素質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這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建設社會主義新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們要在發展社會主義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礎上,不斷推進人的全面發展。”
江澤民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是我黨對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的新發展。
(1)把人的全面發展放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來。長期以來,認為馬克思所說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狀態,與社會主義社會毫不相干。然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既是一個理想目標,又是一個逐步實現的歷史過程,把它放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當做現代化建設努力的目標,使人的自由全面發展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一脈相承,延續發展。
(2)把人的全面發展同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并提。江澤民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和經濟社會發展看作是互為前提和基礎的統一并進的發展過程。認為人的全面發展服務于經濟社會發展,為經濟社會發展而存在;同時全面發展進步的經濟和社會由全面發展的人來創造。
3.科學發展觀中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
“科學發展觀是關于人類發展的觀點、思想與理論,它熔鑄了中國延綿幾千年的和諧思想和馬克思關于未來社會的理想,是對人類發展過程的自覺反思,其目的在于通過對人類發展歷程的反思與檢視,建構和探尋社會發展的應然路徑,從而實現對人類發展、人類解放的理論指引。”它蘊涵著深刻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
(1)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馬克思恩格斯曾強調“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及生產物質生活本身。”人只有解決吃喝住穿才能進行其他方面的活動,科學發展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義,以人的發展來推動經濟發展,通過經濟發展過程又使人的素質不斷提高、個性不斷得到豐富。
(2)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過去我們忽視了推進全面發展的社會重任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擔當。所以科學發展觀把人視為社會發展的目的和動力。市場經濟對人的解放和發展具有雙重性,市場經濟使人獲得獨立性的同時滋生出貨幣拜物教等消極現象。所以提升人的素質和能力,造就能夠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新人,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要求。
人發展的全面性以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和生態文明的全面協調發展為基礎。因而現階斷我們要堅持自己的發展道路,努力為實現人的解放奠定堅實的基礎。
1.堅持經濟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經濟基礎的支撐,人的解放要從發展生產力著手。“社會主義作為人類解放的初級階段,是邁向共產主義的的準備階段。在這階段,人類社會依然處于強制勞動階段,處于人類解放的現實性過程中。因此,其根本的任務自然在于解放與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物質生產力的極大發展。”生產力的高度發展是實現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要落實科學的發展理念,在發展生產力的基礎上,推進社會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為人的解放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使人不再受異化支配。
2.深化政治改革,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堅強的政治保證。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本質是人民民主政治,是實現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根本利益,是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首先要保證人的最基本權利,我國始終重視人權問題,尊重國際社會關于人權的普遍性原則。同時從我國國情出發,認為生存問題是人的其他一切發展的前提,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作為保護人權的最基本任務。只有全面徹底地解決好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和發展問題,才能正真談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
3.努力進行文化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條件。
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同時,必須注重文化的建設,發展出重視人的自身價值、尊嚴、自覺不懈地追求真善美的人本精神。強調關注人、尊重人格和人性,以人為中心來看待事物的態度。我國的文化建設始終把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當做建設文化強國的根本目的。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是我們努力的目標。
4.堅持社會建設,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良好的社會條件。
社會發展體現著個人發展的社會需要,關注人自身生存與發展的狀況。我國提倡的以人為本要求把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為此只有把經濟發展的成果及時地轉化為社會發展的成果,成為人的解放的物質條件。因此應在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良性互動中積極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當前我國社會發展還滯后于經濟發展,這要求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礎上,藥加強社會建設,使經濟發展、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彼此協調,相互促進。
5.優化生態環境,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環境。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需要良好的生態環境,因此我黨自十六大以來,明確提出并使用了生態建設和生態文明的概念,十八大又把生態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建設中。建設和諧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為了解決好環境資源與人的關系,為人的發展提供環境基礎而做出的努力。努力克服我國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生產生活創造良好環境,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給人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提供可持續利用的資源、保障人的全面發展的可持續性。
馬克思說“對德國來說,徹底的革命、普遍的人的解放,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我國人的解放之路雖還漫長,但我們堅信人的全面發展的目標在我國也是可以實現的理想,而不是烏托邦式的幻想。
[1]劉同舫.馬克思人的解放演進邏輯[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馬克思主義若干重大問題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年4月第1版.
[3]江澤民論三個代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5]吳德剛.對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學說的再認識[J].教育研究,2008(4).
[6]張述元.論科學發展觀中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J].觀察與思考,2009(3).
簡介:金曉瑞(1989-),女,青海湟中人,蘭州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