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坤 馬建華
摘 要: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在世界各國政府都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從整體來看,中國企業會計信息的質量問題不容樂觀,伴隨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重大甚至特大的會計造假、財務舞弊事件依舊偶有發生。本文作者站在企業的視角,通過系統分析和綜合論證,探討通過內部控制環境的健全完善,來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會計信息質量;企業;內部控制
一、行業現狀
會計信息是企業各類經濟活動的數據體現,其質量在實務界和理論界都得到了高度重視,但就目前國內外企業會計信息質量的總體情況來看,形勢并不樂觀。雖然現在各個企業在財務會計方面都加強了管理,會計信息的質量有所提高,但問題依舊突出,不少會計師事務所的質量控制或內部管理存在一定缺陷,財務管理尚需加強。面對會計信息質量存在的失真問題,我國政府的相關監管部門在完善企業內部控制、預防財務風險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采取了比如健全會計政策法規、完善企業會計準則等一系列措施,但依舊沒有完全解決這一問題。
從國際上看,近年來很多政府都開始把目光轉移到企業的內控環境上。例如美國的《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以及國內的《內部會計控制規范》等政策法規中都有述及,社會各階層對企業內部控制的重要作用有了更深、更高的認識。加強內部控制成為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必然要求,而內控環境作為內部控制的重要決定因素,成為了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第一因子。目前普遍認為,加強內控環境建設對提高企業會計信息質量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二、影響會計信息質量的內控環境
1.企業管理模式漏洞
股權的過度集中助長了公司控股人對會計信息的操縱。上市公司的經營活動通常是以實際控股人為主導,控股人會根據自身的需要來決定公司會計政策的選擇和會計信息的披露,很容易對上市公司的會計行為進行操縱。在會計信息披露之前,其他股權人常常無法獲悉問題的出現,等到信息披露之后卻為時已晚。
經理人專權導致會計信息失真加劇。企業的直接管理者通常是經理人,控制著公司的信息系統,而在我國許多企業中,董事、監事對經理人的監督約束不夠。經理人對會計信息的處理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有很多機會為了維護個人利益或小團體利益而破壞集體利益,對會計資料進行偽造、篡改,掩飾其不合法行為,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2.企業組織結構缺陷
我國企業組織機構臃腫,管理層次過多,任何一個等級層次的管理者都有機會操縱會計信息,作弊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很小,違法的成本也不大,各層次的管理者為了自身利益,都有可能做出舞弊行為。
我國企業的組織機構在設置管理層次時,責任、權利分配不嚴謹,有很多事項誰都可以管、誰都又可以不管,職責不清容易造成管理者怠慢自己的工作,“棄權”、“爭權”和“越權”的現象時有發生。管理者對待會計信息不嚴肅,疏于監督,發現問題也不及時糾正、追究責任,會計信息質量很難保證。
3.企業內部文化缺失
企業內部文化是一種無形的軟生產力,在企業的管理、經營、生產、推介、營銷等各個層面都發生著重要作用,對企業全體成員的思維方式以及行為方式都產生著重大影響。管理者對企業內部文化的錯誤理解,容易造成企業文化氛圍惡劣。當下我國部分企業存在“利潤導向”的內部文化,誠信意識淡化,價值觀念扭曲,各種舞弊、作假行為屢見不鮮。投射到企業財務方面,就會使企業上下級之間溝通不到位,信息反饋渠道不暢,會計人員對管理意圖產生誤解,進而出現會計信息弄虛作假事件。有的管理者為了自身利益,對會計信息惡意操縱;也有的會計人員為了個人利益,與管理者狼狽為奸,會計信息質量就會難如人意。
4.企業人才政策不善
一是職業經理人市場不健全,大多數經理人是通過行政任命就職,缺乏外部監管,受到的約束較小,違法成本不大,在各種利益推動下,很有可能去操縱會計信息。會計人員經常要面對來自管理者的不當要求,相對處于弱勢,為了保住工作,容易在管理者的授意下進行會計造假。
二是會計人員任人唯親現象嚴重,會計人員不能完全排除利益的干擾,其職業技術水平和職業道德也不能保證,難以滿足工作需要。會計人員容易與控股人或經理人互相勾結,其主觀判斷經常不能客觀公正。
三是會計教育落后,教材體系與教學模式陳舊,會計人員缺乏對現行會計準則和制度的學習,不能及時了解國際會計管理的新模式。在工作過程中一旦遇到會計制度沒有規范或規范不明確的情況,便無法做出合理的決斷,會計信息質量難以令人滿意。
三、健全完善企業內控環境的幾點意見
1.健全企業管理結構
深入推進股權分置改革,優化企業股權份額,引進多元化投資主體。改變“一股獨大”的狀況,對企業開展國有股減持,逐步減少國家占有份額。提高流通股比例,徹底化解國有股份和法人股份之間的流通梗阻。
健全董事會管理機制,完善董事會的業績評估與績效管理。在董事會下設置若干專業委員會,加強對董事會以及管理者的監督問效、違規問責,形成對大股東以及內部人的制衡體制,重點保護全體股東尤其是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
建立并健全監事會,確保監事會的獨立性既有形式,更有實質。明確劃分監事會與獨立董事的職責范圍,使之既可相互配合,又能避免重復。監事會成員除了股東代表,更應當包括適當比例的職工代表,以及具有法律、財務和審計等知識的專業人士。
2.完善企業內部組織
構建科學的企業組織結構,適當、適度集權和分權,促進信息傳遞。減少上下管理層次,使企業的會計信息快速流通。既節省管理成本,使高層管理者及時了解基層部門的形勢,又可以縮短各部門之間的溝通渠道,促進基層員工發展。
合理權責分配。采取會計不相容、崗位相分離的原則,每一項業務都不能完全由一個人來辦理,錢、賬、物要實施分管制度,建立健全合理的憑證制度,做到單個人或本部門工作務必與其他人或其他部門的工作相關,同時受其監督與制約,避免由一人擔任某職務而發生的錯誤與舞弊。
3.建設企業內部文化
企業內部文化的形成,通常與企業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工作風格、管理藝術以及經營理念息息相關。企業文化的建設首先要求管理者積極倡導健康向上的經營管理理念,人人爭做勤奮、進取、誠實、正直的員工,建設團結、敬業、務實、高效的團隊。
重視員工的思想道德建設,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使企業文化制度化、習慣化。要創立誠信的文化氛圍條件,樹立一種用道德來創造利益的思想。采用循循善誘的方式對企業全體員工進行誠信的宣傳教育,使企業上下形成一種人人自律的氛圍。將企業倡導的價值觀轉化為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制度,為廣大員工認識掌握企業的價值觀提供具體的標準。最終讓企業文化經歷自抽象到具體、由理念到行動的過程,得到廣泛的認同,轉化為全體成員的習慣。
4.改進企業人才政策
建立并完善經理人市場,用聘用、解聘管理制度代替終身制度,儲備管理層后備人才隊伍,滿足企業發展對多樣化人才的需要。完善經理人約束、激勵制度,采用股權激勵或其他方式提高經理人收入標準,將經理人自身利益與公司利益綁定掛鉤。
加強會計人員后續教育,提高從業者素質,認真考察其思想道德品質、自我評價及長期為企業服務的奉獻精神,重點核實其以往有無誠信的不良記錄。加強會計人員專業技能知識的培訓教育工作,不斷更新會計人員的知識水平和業務技能。
改革會計人員管理體制,對會計人員實行委派制,改變會計人員在企業中的弱勢地位。設立具有法人性質的會計事務所,由事務所向企事業單位委派會計人員,提供有償服務。
參考文獻:
[1]夏冬林.財務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J].會計研究,2004.
[2]宋春暉.內部控制環境要素對會計信息質量影響的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3]何玉芬.基于內部控制環境的會計信息質量問題探析[D].江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葛家澍.會計、信息、文化[J].會計研究,2012,(8):3-7.
[5]李榕芳.內部控制與財務報告可靠性[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6]胡天森,聶成濤.企業內部控制法律事務操作指導(增訂版)[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
[7]魏振峰.加強企業員工法制教育的幾點思考[J].法制與社會,2013.
[8]張茜.內部控制環境要素對會計信息質量的影響研究[D].山西財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