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娟
摘要:音樂教育的本質是通過音樂審美教育培養(yǎng)高尚完美的人,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以人的全面發(fā)展為目標,而近幾年藝術高考的“持續(xù)高溫”現象讓人不得不擔心其前景與未來,2008年開始“突然轉涼”,然而2012年“輕度回暖”讓人開始冷靜的思考其原因與影響。本文以山東藝術高考現象為例,從多方面分析了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對如何讓藝術高考回歸音樂教育的本質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音樂教育 ?本質 ?藝術高考 ?建議
一、音樂教育本質及其重要性
音樂教育本質上是要達到音樂審美教育的目標,而音樂審美教育簡稱美育,它是以正確的審美觀,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感受、鑒賞和表現、創(chuàng)造能力的教育活動,也是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審美教育是關于美、美感和藝術美的教育。主要任務是培養(yǎng)正確的審美觀和提高審美能力。審美觀是人們對于美和丑的總的看法,它是世界觀的一個組成部分,有什么樣的世界觀,就有什么樣的審美觀。
由此可見,美育是運用美學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識對學生進行的美感教育。這種教育是尊重美育的本體功能的,即:豐富情感、啟迪智慧、促進身心協調健康發(fā)展,最終達到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目的,是人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更好的結合與升華的教育,因此,對人的全面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藝術高考的“持續(xù)高溫”——“突然轉涼”——“輕度回暖”
(一)山東藝術考生人數連續(xù)多年都是全國之冠,考生規(guī)模從2002的3.2萬人,2003年的5.6萬人到2004年為9.3萬人。2005年達到小高潮,藝術高考學生瘋狂增加、藝術類碩士生、博士生開始大批量“生產”,全省高考總人數是72萬人,而藝術類考生14.6萬人,約占21%,也就說五個人當中就有一個是考藝術的,當年山師大音樂系計劃招60人,竟有3300多人報考,錄取比例為1:55;早幾年南京師大音樂學院曾出現因報名考生過多而暫停報名的現象。?2006年報考人數超過16萬,2007年達到最高峰16.9萬人。然而,從2008年開始有所減少,降為16.1萬人,2009年則跌至9.6萬人,2010年繼續(xù)下降,比去年減少6226人,約9萬人,2011年考生共有87574人,比去年減少3080人。這是山東省自2008年藝考出現首次降溫之后,藝考報名人數連續(xù)四年下降,然而2012年人數有所增加,為89594人,2013年考生人數共有100419人,比去年增加約1萬人。在教育部制定“藝考新政”:決定從2014年起,對藝考進行改革,取消部分高校的藝術類校考,并提高藝術類文化課控制分數線。今年,湖南、湖北、重慶等省份藝考報名出現“降溫”,然而山東藝考仍保持了原有熱度。
(二)藝術高考“突然轉涼”的成因
1.藝術畢業(yè)生不斷增加,其增長幅度遠大于文化單位和社會的需求,藝術市場供大于求。
2.就業(yè)難度增大,就業(yè)率下降。藝術類畢業(yè)生社會需求較少,就業(yè)困難,一些并不太執(zhí)著于音樂發(fā)展的學生因不能憑己所學謀生而被迫改行,造成了社會音樂教育資源和投入的巨大浪費。
3.“高考捷徑”演變成“獨木橋”。從近兩年各高校的錄取分數看,對藝術類考生的文化課成績要求也越來越高,而且,相比就業(yè)好的院校及專業(yè)來看,附加科目增多,比重增大,難度也越來越大。
4.社會對畢業(yè)生專業(yè)素質的要求加大。以音樂藝術為例,隨著我們生活水平的逐漸提高,人們對其有更高的要求,要有更專更精的專業(yè)素質才能勝任專業(yè)教育,這導致許多音樂類畢業(yè)生只能從事低端工作。
三、讓藝術高考回歸音樂教育的本質的一些建議
首先,要從源頭上下手,高中、中專類學校要改變教育理念,使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得到落實。
其次,高校的招生、錄取制度要規(guī)范、有序,提高入學門檻的難度,控制招生人數,加大師資力量,從而提高教學質量,為畢業(yè)生拓寬就業(yè)渠道。
再次,作為考生及家長要認清形勢,報考藝術類專業(yè)雖是入學相對容易,但就業(yè)卻很難,再想在日后就業(yè)崗位上做出一番成績,更是難上加難,因為,藝術與其他專業(yè)有很大不同,它需要較高的天賦,多年的專業(yè)磨練,真是一條萬人爭過的獨木橋!
綜上所述,“藝術高考”熱呈現非理性的特點,它不符合音樂教育培養(yǎng)人、促進人身心全面發(fā)展的規(guī)律。本以提高全面素質的教育變成了應試教育,一群本來不喜歡音樂的學生高考前臨時轉行,雖然都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突擊訓練”,通過狂練兩首曲子,兩首歌曲,或者在培訓班“短期突擊”了些應試技巧,或許也能僥幸通過了專業(yè)考試,可這些學生一旦進入專業(yè)院校,自身內在基礎能否滿足藝術深造的需要,就可想而知了。真是對音樂教育本質的扼殺!許多學生因不能憑己所學謀生而被迫改行,造成了社會音樂教育資源和投入的巨大浪費,這樣的學生畢業(yè)后因為專業(yè)不過硬,工作也很難找。建議考生如果不是特別熱衷藝術或在這方面有特殊天賦,應保持清醒頭腦,從長計議另辟蹊徑為妙。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藝術高考的“大繁榮”本應是一件令我們高興的事情,然而較低的就業(yè)率,就業(yè)生較低的社會適應能力等大量的事實擺在面前,讓我們看到社會人才及資源的極大浪費,這也是教育體制不完善的一種弊端,片面追求短期效果也暴露出整個社會的浮躁。我們不能等到藝術人才素質大幅滑坡,大量藝術專業(yè)畢業(yè)生就業(yè)無門時再來重新審視藝術“高考熱”這一問題,應趁早找出原因并及時解決,讓我們的藝術教育在一個有序、高質量的機制下運轉。
面對愈演愈烈的藝術高考熱,我們希望各高校能更加注重考生的基本素質,綜合能力,嚴格控制生源質量,同時強化師資力量,讓我們的專業(yè)院校更專業(yè),讓真正有音樂天賦的學生得到更好的培養(yǎng),成為真正的“專業(yè)生”,同時也希望考生和家長目光都能長遠一點,還音樂以本質!不要為了升學而藝術!
參考文獻:
[1]于成鯤.現代應用文[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
[2]李曉云等.大學美育課程[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曹理.普通學校音樂教育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4][美]貝內特·雷默.音樂教育的哲學[M].熊蕾譯.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