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燕
摘要:近年來,伴隨著高等教育事業和聲樂藝術的雙雙發展,高校聲樂教學質量較之以往也有了鮮明的提升。而在現有的基礎上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則成為了高校聲樂教學的又一個重要目標。鑒于此,本文結合教學實際,從教學有效性的含義談起,并對如何提升提出了具體的建議。
關鍵詞:高校聲樂教學 ?有效性 ?提升分析
一、教學有效性的含義
教學有效性是教學效率、效益和體驗總稱。效率是單位教學時間內所獲得的教學成果。效益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產生的變化和取得的成績。體驗則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所獲得感悟和思考。通過對這三個要素的分析可以看出,三者是一種相輔相成,有機統一的關系。效率是前提,效益是過程,而體驗則是最終目標。三者統一為一個整體。所以說,充分提升聲樂教學的有效性,不但是聲樂教學的需要,更是對聲樂本質藝術規律的體現。
二、提高高校聲樂教學有效性的途徑分析
(一)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對學習始終有著濃厚的興趣,那么就能獲得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所以要將充分激發學生對聲樂學習的興趣,作為教學的第一步。具體來說,首先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包含什么是聲樂藝術,為什么要學習聲樂,通過聲樂學習達到怎樣的目的。受到多方面原因的影響,高校聲樂教學中,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存在著這樣一種認識誤區。即將聲樂視為了一個工具,而不是一門藝術。初中、高中階段學習聲樂,是為了考入理想的大學。而大學期間學習聲樂,則是為了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始終都是將聲樂視為了一個功利性的工具。在這種認識下,聲樂藝術所獨具的藝術魅力就被遮蔽,學生領略不到這種魅力,自然也不會對聲樂學習產生興趣。而且聲樂學習又是一個漫長和艱苦的過程,在學習中經常會出現停滯和反復,如果學生僅將聲樂學習視為是一個工具,那么很容易就會放棄,這對于他們的聲樂學習和一生的發展來說都是極為不利的。所以說,教師要徹底糾正這一認識,從展示聲樂藝術的魅力入手,讓學生真正感受到聲樂之美,繼而激發起學習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到學習中去。比如可以在音樂鑒賞中,針對某一位名家的演唱進行探討,讓學生更加全面和深刻的領略大師的風采。又比如通過教師精彩的示范等,讓學生將教師視為榜樣。此外還可以從分析作品入手,通過對作品的情感體驗,來激發起學生歌唱的欲望。以上種種措施,都能夠從本質上糾正之前的功利化認識,而是從聲樂本質的藝術規律出發,讓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正的聲樂。樹立起這種認識之后,興趣就會得到激發,而教學有效性的提升自然是不在話下。
(二)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
與一般文化課相比,聲樂教學具有鮮明的技能性特征,所以一對一的教學模式,正是高校聲樂教學中傳統而主流的模式。而在這種模式下,師生之間的接觸是十分密切的,只有師生雙方積極配合、相互信任,才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所以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是提升高校聲樂教學有效性的又一個重要保障。具體來說,首先是教師角色的轉變。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都強調“師道尊嚴”,殊不知這樣傳統落后的觀念,已經起到了不良的影響。很多教師都認為學生既然跟著自己學習,那么自己就有著絕對的權威,學生只需要跟著教師的節奏即可。這種方式更適合于一般文科課教學中,卻不適合于聲樂教學。因為聲樂教學具有抽象性特征,需要依靠學習者的感覺、想象等心理活動。這無疑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如果教師將自己的觀念和體會強加給學生,勢必會讓學生感到十分壓抑,導致教學的失敗。所以教師要重新進行自我定位?,F代教育理論強調,學習是一個學習者主動建構的過程,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合作者,而不是統領者。所以要求教師正視每一個學生的特點,以極大的耐心,包容學生在學習中犯下的錯誤,并予以積極有效的幫助,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其次是教學觀的重新樹立。自古以來,教師就是一個無上榮光的職業,其天職就是傳道、授業、解惑。但是在當代市場經濟條件下,很多教師最基本的教學觀卻發生了偏差,比如很多教師為了獲得更多的經濟受益,在校外擔任兼職教師,而使校內教學受到了很大的影響。有的教師為了更快的出成績,偏愛那些基礎水平好的學生等。這些行為都會被學生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嚴重影響了教師在自己心目中的形象。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師應該規范自己的行為,重新梳理自身的教學觀,為和諧師生關系的構建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采用高效的教學模式
前文中提到,傳統的高校聲樂教學中,多采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雖然能夠最大限度的保證教學的針對性,但是其效率低下也是顯而易見的。特別是在新世紀前后,全國高校普遍進行了擴招,學生激增,而教師數量卻沒有成比例的增長,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繼續沿用一對一的教學模式,則勢必會使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嚴重的影響。對此,一些教師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探索出的小組教學模式,則能使這一問題得到根本性的緩解和解決。所謂小組教學模式,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基礎水平、性格性別等要素,將學生劃分為一個個學習小組,進行小組授課。表面上看來,其是一對一模式和集體課模式的折中,其實卻不然。一方面,因為小組成員在基礎水平、性格特點上具有相似性,所以對一些共性的問題,教師完全可以采用集體解決的方式,同時大大節省了教師、琴房等教學資源。另一方面,又因為小組成員的數量不是太多,所以教師仍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和因勢利導,對學生進行單獨輔導。所以其集合了一對一課和集體課兩種形式的精華。而且通過小組的建立,有效避免了之前學生們“單兵作戰”的狀態,從客觀上營造出了一個比、學、趕、幫、超的學習氛圍。如果學生獲得了較大的進步,那么就可以進入到高一層次的小組中;相反,如果學生不夠刻苦和努力,水平出現了下滑,那么則將降低一個層次,這就從無形中給了學生以一定的壓力,激發了他們的學習動力,能夠和教師一起,進行高效的學習。
(四)采用合理的評價方式
教學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但是長期以來,卻始終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及時、公平、公正的評價,將會對學生的學習心理和狀態產生重要的影響,或以更加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后續的學習中,或冷靜的對存在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都是學習中的極大收獲,自然也就獲得了教學有效性的提升。但是在教學實際中,要么是根本沒有教學評價,要么是流于形式,沒有發揮出該環節應有的價值和作用。所以對該環節的變革也是勢在必行。具體來說,首先是變革評價主體。傳統的教學評價中,教師是唯一的評價者,但是一個教師面對眾多學生,很難保證評價的公平、公正,如果評價和學生的心理預期相距甚遠,那么會在很大的程度上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情緒。所以應該引入更多的評價者。如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學生自評能夠讓學生說出自己真實想法,給了學生一個自我表達的機會。而學生互評則能夠從學生的角度,幫助教師對整個教學狀況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其次是變革評價方式。傳統的評價方式都是量化制,即打分。殊不知一個簡單的分數,并不是學生真實水平的反映,而且也沒有體現出學習過程的價值和意義。所以也應該采用更加多元的評價方式。如檔案袋評價法,就是一種在國外受到普遍好評的評級方法,其主張為每一個學生都建立一個檔案袋,詳細記錄學生的學習過程,并作為最終評價的重要參考。這樣一來,就能使評價貫穿于教學的始終,且更加公平和公正,使評價真正發揮出了其在教學有效性提高上的作用。
三、結語
綜上所述,利用有限的教育資源而獲得無限的教育效果,一直都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作為高校聲樂教學來說,其已然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成就。那么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則要重點在有效性的提高上下功夫,實現更高質量的追求。然而教學有效性的提升,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一位或幾位聲樂教師憑借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所有聲樂教育者,都能夠認識到其中的重要意義,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也相信在所有人的共同努力下,高校聲樂教學一定能夠迎來更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艷秀.談聲樂有效教學[J].文學界(理論版),2010,(04).
[2]解偉.如何提高聲樂教學語言的有效性[J].遼寧高職學報,2008,(12).
[3]徐龍.從聲樂教學的方法看聲樂教學的有效性[J].藝術研究,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