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恒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有組織、有計劃的大規模開發式扶貧,成功地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扶貧開發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特別是自2011年新一輪扶貧攻堅啟動以來,貧困地區發展的步伐在中央和各地一系列的政策規劃和舉措推動下進一步加快,貧困人口不斷減少,扶貧開發工作成效顯著。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變化,扶貧工作面臨的困難也越來越多,這種挑戰可以從兩個角度看:
第一個角度就是從現實看,伴隨扶貧對象的規模增加和分布變廣,扶貧空間的難度相應加大。按照2300元的國家扶貧標準,到去年全國有貧困人口8000多萬;如果按照世界銀行標準嚴格計算,貧困人口超過2個億。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的縣及片區外的貧困縣有832個,比以前的592個貧困縣增加了240個。這么多的貧困人口要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目標,使農民增收幅度高于平均水平,難度可想而知。
第二個角度從發展趨勢看,扶貧開發將是一項長期的、動態的、艱巨的歷史任務。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扶貧標準也會相應提高,將不斷會有新的農村人口作為扶貧對象,進入扶貧工作領域,而且由于貧困人口也要實現從貧窮到富裕,從富裕到幸福的轉變,所以扶貧開發的內涵將不斷深化,面臨的形勢更加復雜。面對日益繁重的扶貧任務,我們必須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優化扶貧方式,加大工作力度,確保貧困地區能夠在2020年同全國其他地區一樣,同步進入全面小康社會,同時向現代化的更高水平邁進。基于此,我考慮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觀點:
第一,要堅持精準扶貧和區域發展相結合。長期以來,我們的扶貧開發工作主要是著力于貧困縣、貧困村、貧困戶三個層面展開,特別是著力于貧困村、貧困戶,這種工作方式重點突出、對象明確,治貧效果良好,一部分貧困縣,特別是貧困村和貧困戶能快速脫貧致富。在此情況下,必須進一步強化精準扶貧,進一步對扶貧工作實行精細化管理,對扶貧資源進行精確化配置,對扶貧對象實現精準化扶持。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一村一戶的發展狀況,往往與一個區域的發展狀況連在一起,區域發展狀況是貧困村戶脫貧致富的基礎。不僅如此,依托區域發展,貧困村戶的脫貧才能脫得扎實、脫得徹底、脫得長久。從扶貧方式的角度看,如果沒有區域發展,貧困區域一些重大的根本促進發展解決貧困的措施,比如說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經濟圈帶的發展、產業格局的戰略性調整等等,就無法進行,換句話說,貧困村戶發展致富所面臨的一些共性約束就難以解決。也就是說,沒有統籌推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精準扶貧的速度和質量就會受到影響。
第二,要堅持練內功與外力相結合,努力打造貧困地區與人民發展的基礎。貧困地區要實現跨越發展,與其他地方一起實現全面小康社會,必須既要練內功,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和自我發展潛力,又要借外力把握一切有利于自己發展的外部基礎和有利條件,內外結合,構造強大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對于貧困地區來說,借外力是練內功的重要條件,甚至是練內功的基本內容。首先要在產業發展上充分挖掘和發揮比較優勢,這就是潛力,是競爭力,也是生產力的增長源。所以要堅持統籌考慮現有資源條件、現實產業基礎、國家戰略指向、市場發展需求,積極培育做強做大特色優勢產業,不能盲目攀比,與其他地區形成產業同構,也不能脫離自身基礎搞勞民傷財,追求高大上。其次,要積極推進機制體制創新和發展環境變革,讓一切經濟活動的主體充分展示能量,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各個地區發揮各自的能量和積極性更為重要。
從借外力的角度看,最重要的有兩點:一是要積極爭取并用好國家的支持,國家對貧困地區是大力支持的,給了不少扶持政策,對這些政策,貧困地區要舉一反三,把利用政策平臺和打造政策平臺結合起來,把實施已有的政策與合理拓展政策結合起來,把用好自身擁有的政策與合理比照借鑒外部的政策,包括發達地區先行先試的政策結合起來,把獨立實施單一的政策與靈活整合相關的政策結合起來。二是要主動的全方位的推進開放合作,開放合作是借資源要素,借市場來發展自己,有利于實現合理分工,充分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能夠通過與其他地區的一體發展,實現自身的提升。要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加強與發達地區合作,利用資源優勢發展飛地經濟。與此同時創新機制,把主要是基于無限資源的扶持變成建立在利益共贏基礎上、優勢交換基礎上的合作模式,使這種合作長遠和不斷地發展。要充分把握國家開放戰略的實施機遇,深化對外開放,有條件的地方要充分抓住國家向西開放以及一路一帶建設的機遇,發揮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市場優勢,取得一些與發達地區和周邊國家的開放合作,促進產業的對接融合發展,經濟貿易的轉型升級。
第三,要堅持經濟建設與生態社會文化政治建設相結合,推動形成貧困地區脫貧致富的有力保障。貧困地區脫貧最重要、最明顯的標志是經濟發展,因此貧困地區要比其他地區更加重視推動經濟建設,要把經濟建設作為第一要務,也就是要“一心一意謀發展,心無旁鶩搞建設”。但是,經濟建設并不是貧困地區的唯一工作任務,經濟建設的速度、質量、效益,以及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取決于一系列的因素。扶貧先扶智,貧困地區需要積極向上、矢志不渝的精神風貌,貧困地區比其他地區更需要黨組織的堅強領導,更需要各級干部的率先垂范。
貧困地區不僅經濟發展落后,社會事業的發展也比較落后,而社會事業的發展狀況不僅關系到民生,也關系到人才的規模與質量。貧困地區往往是生態地區或者是生態屏障地區,不能走犧牲資源環境追求跨越發展的道路,不能釜底抽薪,必須保護生態環境,把改和轉結合起來。要把經濟建設搞上去,必須把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建設等作為重要的保障,促進貧困地區跨越發展,既要重經濟建設又要重其他建設,在推進貧困地區扶貧工作時,要切實貫徹五位一體的整體布局,使經濟建設和其他建設有機結合,從而不斷推動經濟建設的跨越發展,使之成為經濟建設跨越發展的動力,同時也使經濟建設能夠速度、質量、效益、結構相結合,使經濟建設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更加公平地惠及人民,使經濟建設成為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