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吉亮+李彧竺
◎傳統文化的踐行者
記者:佘老師,很高興您能在百忙之中接受我們的采訪。通過這兩天的學習,和其他學員一樣,我們都有很多收獲。佘老您是修為大講堂的創始人,作為一個公益講堂,您能把它辦到近三百期,而且是在全國各地講學,是什么原因讓您決定做這件事情的?
佘老師:那是2002年前后的事,當時自己開了一家公司。因為公司需要員工培訓,一直到2005年之前,我陸續接觸了很多“總裁班”。有講西方思想的,也有傳統文化的國學班。西方的課程很多是激勵型的(希望每個人能夠發揮潛能),更多的教我們技術和怎樣成功的方法,而國學類的補習班教我們怎樣去把“漏洞”補起來。西方的總裁班,只想著對外如何成功,當學到傳統文化時才突然頓悟,原來人最需要的是補漏,補自己的“漏洞”才最重要。
也是在那時候起,我深受影響,喜歡上了傳統文化,佛家有句話這樣講:“認識到自己的不足叫開悟”,“開悟”就是開智慧的意思。那時候算是開了點小智慧,懂得什么是“聞過則喜”。《論語》說學而時習之,不僅要學,還要時刻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踐習。這便與修身日漸親密,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親身感受到了傳統文化國學的魅力。在接受傳統文化的教育過程中,學生們學過之后會有一種“內功上漲”的感覺。更重要的是他們所學的在生活和工作中確實能踐行,所以,相比而言還是我們的傳統文化傳播更能讓人從根本上受益。當時的“國學班”學費是貴的,幾萬甚至幾十萬,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學的起,這樣很難普及。于是我就決定,我也要講,而且要以公益為性質,不收大家的學費。就是抱著這種想法,我開始備課。我開始講課是在2009年,剛開始講的時候確實水平很淺,經過后來一遍遍的查漏補缺,課程體系日漸成熟,筆記不知道記了多少本,引經據典,日新月異,在2009年下半年,上海當地的一家素食館開業,請我去當主持,當天人很多,但是緊接著的幾天就不是很景氣了,就在這種狀況下,我的第一堂正規的傳統文化課就在這家素食館開講了,名為“修為”二字,是現在修為大講堂的前身。
記者:為什么修為大講堂起初就定位為公益性講堂?您做公益講堂四年多,動力的源泉是什么?
佘老師:我們的國家有相當悠久的傳統文化,由于很多原因導致到現在,人們都不了解,不知道了。我們都知道,很多情況下受教育程度是被經濟原因限制的,很多人不是不愿意親近圣賢教育,而是他們要考慮到生計問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現在我跟大家說我是不收費的,不以學費為衡量標準了,受眾群體就擴大了;不僅如此,學習期間還有愛心人士愿意為大家提供免費的飲食,廣開方便之門。這次能與《醒獅國學》合作,醒獅教育的張雪峰董事長能夠為我們提供這么好的一個平臺,又給大家提供種種方便,真是很好的一個契機。我們都是做公益的人,都是愿意為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付出努力的人,我要向更多的人轉述圣人的教訓,讓大家能夠受益,是傳統文化給了我不竭的動力。
記者:那么是您的性格注定會靠近傳統文化,還是傳統文化改變了您?
佘老師:是傳統文化改變了我,我是真的從中受益了。覺得國學、傳統文化它們能夠讓人明理、知非。自從接觸了傳統文化之后,我開始反省自己,發現自己有那么多的東西沒有做到,我們一家人一起踐行,現在我家變得其樂融融。做傳統文化傳播四年,我跟我夫人幾乎沒有爭執過,曾經我們也是經常爭吵的,學了傳統文化,懂得了道理。兩個人在一起只要有一個境界高一點,懂得包容,吵架是吵不起來的。
記者:您比較注重培養學員哪方面的修行,學員在聽了您的課之后主要都會有哪方面的成長和提升?
佘老師:首先來說,他們在聽過我的課之后,價值取向有所改變,西方傳揚的價值觀是“名利”,就是爭名奪利,以掠奪、侵略為主(宗教除外),更傾向于競爭。但是我國傳統的價值觀是傾向于仁義和禮讓,歸根到底,就是仁義禮智信的價值觀。首先讓學員把這些價值觀學到并吸收,不要學成天到晚跟人家爭名奪利的價值觀,還有讀書要志在圣賢,讀書要成圣成賢,教化一方百姓,而不是為了發大財,同人比名比利,要止于至善,這樣學員們的心就會定下來。心定了他們才會更好的學。“教”要從“孝”開始,教字左邊是孝、右邊是文,禮記中講:“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簡而言之就是“長善救失”。怎樣增長學員的善心呢?就是通過他們的孝心來增長,先教其孝,再補其過失。
記者:傳播中國傳統文化這么久,有沒有某個地方是心所愿卻沒有去過的地方?您對明年的課程有何計劃?
佘老師:這個還真沒有。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我一邊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一邊自我修正,走到哪里哪里都有能教我的良師益友;而且我以為我是一個傳播者,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沒有什么計劃,比如明年要講多少期啊,多少場,沒這個想法,哪里機緣成熟,哪里有需要就去哪里。順其自然。
記者:您如何看待您現在的事業?
佘老師:我現在只是把老祖宗留下的善的種子傳遞、播撒出去。就像是一個薪火傳遞的過程,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自己做到了忠孝仁義,感染著身邊的人,可以讓大家看到變化,接受這種變化,然后認同他。當每個人都做得很好,社會就和諧了。現在傳播傳統文化已經不僅僅是我的事業,也是我的生活。我的一對兒雙胞胎兒子跟我的夫人在家里學習傳統文化,我夫人比我開悟的早,她很早就開始帶著兒子們學《弟子規》,到現在為止,“四書”“五經”一直都在學,在背誦,我希望他們不僅能學到知識,更要踐行。現在他們每天都在做“弟子規功過格”,把每天做的事、說的話,正確與錯誤都記錄下來,哪里錯了就及時改正。
◎百善孝為先
記者:您在修為大講堂課程的講述中,每次都把孝悌感恩放在首位來講,孝悌感恩對一個人的修為為何如此重要?
佘老師:所謂:“孝門一開,百門皆開”,孝能引發一個人所有的德行,包括四維和八德,四維是“禮義廉恥”;八德是“孝悌忠義,仁愛和平”。這十二個德行,后面的十一個都是由前面的孝引發出來的。人只有孝了,才會懂得悌,才會懂得忠,才會懂得后面所有。所以孝心尤為重要,所謂“百善孝為先”,教學要長善,長善從孝行開始。endprint
記者:修為的三種階段:才智、德行、心量。前兩方面很好理解,心量具體指什么?作為常人要怎樣來修?
佘老師:所謂心量:世界上最寬闊的是海洋,比海洋還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闊的就是人的心量。做人的心量有多大,人生的成就就有多大,不為一己之利去爭、去斗、去奪,掃除報復之心和嫉妒之念,自然心痕無私天地寬。
打開心量的最好方法是“利他”,如何利他?其實利他也有先后順序,第一個應該利的人是誰?當然是父母。所以《孝經》里講:“故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故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理。”其次要愛人,仁者愛人,《弟子規》講“泛愛眾”就是廣泛的愛別人,這就是拓開心量了,不僅僅是愛自己。不僅要愛人,而是愛一切,這是一種博愛。
記者:當今社會,經濟發展速度快,人們的生活節奏也快,更多人關注的不是內心而是外在物質,那么您認為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普通人如何能行之有效地提高修為,達到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雙豐收?
佘老師:物質和精神雙豐收的方法是有的。《大學》里有句話:“德者本也,才者末也。”德行的根扎好了,根深蒂固,樹就會長得茂盛,財富就會像樹枝上的果實,就會越結越多。所謂“德不配位,自有災殃”,有了德行之后,人就會一改元氣。你的善的德行會遇到善的緣分,好人會遇到好人,好人會越得好報,所以古時候基于這個產生了“舉孝廉”,孝子往往因為德行好被重用。因為這樣的人注重修身,在古代有利他之心的人一定能做個好官。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只有修好德行了,才能做到物質和精神雙豐收。
記者:為什么您一直在說所有的問題歸根結底就是孝?
佘老師:首先我要說一下“孝”,孔子曰:“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在家孝敬父母,無論你給他們多好的生活環境,吃多好的保健品,只要態度上要是有一點不尊敬,前面那些都白做了。
《弟子規》的總敘中提到:“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是古人的教育觀念,尊老愛幼是第一位的,義禮智信排在第二位,再次是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有了以上這些成就完整人格的,還有余力才開始為了功名前途而讀書。
古人以為“百善孝為先”,當一個人的一切行止坐臥皆以“不辱沒父母”為衡量標準,這個人就不會輕佻。譬如“物雖小,勿私藏,茍私藏,親心傷”,真正的孝子一定是個路不拾遺、拾金不昧的人,君子愛財取之以道,孝子是不會為了不義之財而使父母傷心蒙羞的。再比如《弟子規》中說:“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真正的孝子是兄弟友愛、恭敬的,因為兄弟手足,對父母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一樣的掛懷心疼,兄弟爭執,讓父母在中間做“判官”是不孝。知道了這些衡量孝與不孝的標準,我們就可以知道現在世上的紛擾皆因不孝起,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胡作非為,人與人之間貪圖執著,不懂得何謂“舍得”,冤冤相報才有了這么多的禍患。
◎宏禮修身后教人
記者:您認為傳統教育是一種怎樣的教育方式?它的前提是什么?
佘老師:真誠恭敬。衡量一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孝親尊師。能被你感動的人就是能被你度的人,這里的“度”是“幫助”的意思。先要幫助大家接受圣賢教育,懂孝道、懂道理,先成人再成事,人品修好了就都好了。“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在過去,先生、老師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要將老師當做父親一樣敬重的,現在呢?往往孩子們對父親的感情已經不是敬重了,多數是怕。加上隔代的溺愛,孩子們根本就不知道如何才是真正的尊敬人、愛人。
記者:您剛才說到“教育”,教育可以分為“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現下的傳統文化傳播活動做為一種具有教育意義的行為,您認為它的定位點應該在哪里?
佘老師:這個是屬于社會教育。在很多家長都認為“教育”是學校的責任,而家長們也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關注“成績”上,以沒有時間為借口,推卸孩子的德育責任,從根源上講,錯不在他們。在很多原因的作用下中華傳統文化丟失了將近兩百年,從維新變法開始中國人就不注重傳統文化了,上行下效……
現在有的孩子,家教嚴格一些的話,他的上進心就會較強,相反家教不嚴會讓孩子覺得學不學無所謂,以至于不重視。其實社會教育歸根到底還是家庭教育。
記者:您認為“好老師”是什么樣的?
佘老師:傳統意義上來講,我們都認為“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嚴師出高徒。以為中國的教育就是打出的教育。其實好的老師不僅僅是嚴格,應該是“恩威并施”的,就好像是一體兩面,陰是嚴格,是規矩;陽是感情,溝通。只有寬嚴相濟,秉持著一個尺度去引導與教育受教育者,才能達到一個好的效果。不要覺得受教育是孩子的事情,我們大人身不正怎么去教孩子?大人沒有一個好的行為做典范,要孩子們跟我們學什么?老師不僅僅在學校里,也在我們身邊,我們每天都在接受著別人的熏陶,同時也在影響著別人。
記者:很多家長都以為“棍棒之下出孝子”,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動輒打罵者不在少數。然而這樣的棍棒教育往往教出來的孩子并不如意,反而是“打皮實了”,不在乎挨打了,對父母更加輕視了,這可怎么辦?
佘老師:古人能用棍棒教育出好孩子來,是因為他們的教育方式是先“修身”再“為學”,古代的小孩兒在“幼兒園”學的是規矩,現在的孩子們幼兒園學的是知識,在該樹立“三觀”的時候沒有給孩子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沒有一個很好的身先示范,孩子們會外語、會彈琴,什么都會了,就是不知道謙虛,知識學了一車,長了浮華,卻削弱了德行,這就是:“不力行,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
既然已經在前期的教育中“嚴過頭”了,那么就要換方法了,“打皮實了”的孩子就像是冬天里結成冰的水,要消除堅冰不能用錘子砸,就算你把它砸碎了還是冰,正確的方法是要用愛去溫暖他。親子之間的溝通其實是很容易的,如果父母在孩子心中的能量已經很低了,沒法與子女溝通,這時候就需要老師的介入了。老師不一定要是學校的老師,只要是孩子信賴的長輩即可。只要從改過開始,先補過,再把規矩建立起來,規則建立起來,按部就班地走上正軌,一步正確,步步正確。
記者:一個老師品德修為達到了極高的境界,能被世人尊稱一聲“先生”,您怎么看待國學教育領域里“大師”越來越多,而“先生”越來越少這種現象?
佘老師:大師不是自封的,是去世之后大家總結你一生的德行功過,這一生的所作所為經過時間的考驗,值得后人稱其一聲“大師”。換個角度來說,一個人自稱為“大師”足可以證明他不知道謙虛慎行,這樣的人是不足以堪稱大師的。當然,把別人稱為“大師”的人也是有責任的。表達對老師的尊重無可厚非,但是禮節不能過。
記者:佘老師,在未來的路上您對自己有何新的要求?
佘老師:我自己還沒有修好呀!我自己還有很多漏洞,眼前我還是要自己修身,重在內修,在教別人的同時,自己也在不斷學習、修正。一個老師在教課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教會學生,其實更教會了自己,教著教著會發現自己,原來這條沒有做到,教著教著臺下人成了你的老師。孔子說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果一定要加強的話,我想未來我要更嚴格的去教學,更嚴格的去修身律己。在嚴格的同時不能忘記“恩威并施”,一如陰陽變化,陰是嚴格,陽是恩惠,只有自己修好了才能正己化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