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順勝 周珂
(河南省商丘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南商丘 476000)
提高河南省水功能區達標率淺析
陳順勝 周珂
(河南省商丘水文水資源勘測局,河南商丘 476000)
對水資源保護和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逐步引起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和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本文通過對河南省水功能區的水質達標變化以及長系列水資源質量演變過程分析,依據得到的水資源演變結論,對應提出了提高河南省水功能區達標率的辦法。
提高 達標率 淺析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一方面由于全球氣候變化使得水資源年際和空間的分布更加不平衡,同時我國經濟發展的高投入、高消耗、低產出、低效益的狀況更加劇了大量水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發展,大量未經處理和有效處理的工業和城市廢污水以及過度使用農藥和化肥形成的面源污染物進入江河湖庫,對水資源形成了嚴重的質量污染。
伴隨著水資源短缺的同時,人們對水資源質量和生態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要求高質量的清潔飲用水,達標的生產用水、娛樂用水環境等,對水資源保護和水資源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逐步引起各級行政主管部門和人民群眾的高度重視。
河南省是全國唯一地跨淮河、黃河、長江和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以有限的水資源供應著全國第一人口大省的經濟和社會正常運轉與發展,在整個華北地區水資源配置方面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為了能夠貫徹實施中央一號文提出的三條紅線,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有必要對水功能區水資源質量狀況進行系統的評價分析,研究和明晰其演變趨勢、變化特征、辨別首要驅動因子,揭示影響水質演變的原理,為改善河南省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促進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實現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科學依據,是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是準確把握水資源保護中存在的重大問題、科學制定水資源保護策略的前提條件。
本文通過對河南省水功能區的水質達標變化以及長系列水資源質量演變過程分析,依據得到的水資源演變結論,對應提出了提高河南省水功能區達標率的辦法。
以水功能區為基本評價單元,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和《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L395-2007)對河南省水功能區現狀水質進行水質類別和水功能區達標雙重評價,明晰河南省河流水質現狀和水功能區現狀達標率;系統調查評價2000年至2014年河南省水功能區水資源質量階段性變化特征,結合季節性肯達爾檢驗方法對典型水功能區的分析結論,探尋影響河南省水功能區變化的首要敏感因子;建立多維度水質動態影像框架的思路,分析經濟發展、地表徑流、入河廢污水量、涉水行動等對水資源質量演變影響程度,辨析影響河南省水功能區水質變化的首要驅動因子;結合重點水功能區達標目標,尋找合適的計算模型分析河南省典型水功能區的達標空間,為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提供技術支持。
淮河流域有219個功能區,占全部功能區的56.7%;長江流域有15個功能區,占3.9%;黃河流域有95個,占24.6%;海河流域有57個,占14.8%。
評價水功能區359個,達標74個,達標率為20.6%;評價河長9994.9公里,達標河長2131.3公里,達標率21.3%;參與評價水庫蓄水量46.02億立方米,達標蓄水量為32.66億立方米,達標率71.0%。
長系列水資源質量演變過程的研究時間選擇為2000年至2014年。調查評價范圍為2004年6月河南省政府批復的《地表水水功能區》,包括淮河、黃河、海河和長江流域的主要河流及重要水庫。以水功能區為單元,首先對每年水資源進行水質類別評價和水功能區達標評價,通過對兩項評價結果進行分析,分析得出2000年至2014年河南省水資源質量演變過程。
按照水功能區達標個數所占比例、水功能區達標河長所占比例、水功能區達標水量所占比例進行對比,可以得出:從2000年至2014年河南省一級水功能區達標河長所占比例范圍在45.6%至65.9%之間,二級水功能區達標河長所占比例范圍在6.4%至24.4%之間。全省水功能區達標率一直不高。
水質類別評價和水功能區評價的結果都說明河南省此階段水污染狀況仍然非常嚴重。一級水功能區達標率高于二級水功能區,工業用水區達標率最高,漁業用水區和景觀娛樂用水區達標率最低。2000年至2014年水環境基本處于逐步好轉過程
水功能區達標率作為實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一項考核管理目標指數,必須建立一套完整、全面、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水功能區達標評價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結果,要作為考核評價就必須有嚴格的評價體系。
為了充分發揮水功能區劃在水資源保護和管理工作中的作用,合理利用和有效保護水資源,必須從規劃、立法、監督管理等方面研究水功能區劃目標實現的后續措施。建立健全水資源保護機構,然后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執法力度,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的保護意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水資源的保護問題。
(1)完善水資源保護法規體系。依據國家現有法律、法規,盡快制訂流域水資源保護法規以及地方性配套法規。
(2)強化流域管理。《水法》規定我國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但長期以來,我國水資源管理以區域管理為主,流域管理比較薄弱,導致部分地區轉嫁污染導致水事糾紛的現象時有發生,因此,應強化水資源的流域統一管理。從流域綜合治理高度出發,在限制排污總量的基礎上,制定出全省水污染防治工程、水體治理工程、地表水質監測一系列水資源保護工程,對污水進行處理,對水生態進行修復。
(3)加強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按照法律、法規確定的職責分工,加強水資源保護、監督、管理各司其職,相互配合協調管理。水利部門履行好水資源保護統一管理的職責,著重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一是全面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嚴把取水許可審批關,實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及用水和節水評估,推行排污許可和總量控制制度;二是抓住水量監測,搞好水資源公報發布工作,改變過去只對水質監測評價的做法,把水質,水量統一起來進行把關;三是堅決執行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制度,必須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嚴格執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度,促進企業污水治理工作開展,最終實現水資源綜合利用。
(4)建立健全水功能區管理機制。嚴格執行《水功能區管理辦法》; 建立水功能區管理的相關技術標準;落實相關地、市水功能區的管理、保護責任,建立水資源保護與排污總量控制實時監控管理系統。按總量控制的要求,定期發布《水功能區水質通報》。
(5)建立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投入機制。按照中央、地方政府和企事業單位、居民等在水資源保護中的地位與責任,合理分攤有關費用。應完善水資源保護稅費政策,推進改革水價體制,保障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水資源保護管理、監測、科研等項目。與此同時,在污水處理、垃圾處置、污水回用等項目的實施中應引入市場機制 ,實現投資建設、運營、管理的市場化、企業化和集約化。吸引外資和社會資本參與水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形成多渠道、多層次的投資、融資及運作機制。
(6)加快能力建設,開展科學研究。加大對監測機構、隊伍、設備和技術方面的投入力度,盡快提高統一、科學、高效的全流域監測、預報和應急管理能力。建立流域水污染事故預警和應急處理體系,建立水污染事故處理會商機制以及相應的信息管理系統和決策支持系統,提高對突發水污染事故的處理能力。
(7)強化社會監督,鼓勵公眾參與。提高公眾的資源憂患意識和環境保護意識,增強保護水資源的自覺性。有關部門和地方政府要及時發布關于水資源和水環境保護工作信息,依法保障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加強對舉報違法排污行為的支持力度,拓寬公眾參與和輿論監督渠道。
陳順勝(1967—),男,本科學歷,高級工程師,主要從事水資源保護、評價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