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亞丁
[摘 要] 媒介產業以不同方式進行信息傳遞,在保持經濟功能的同時,更多地兼任著信息與價值傳遞的任務。與傳統產業相區別,媒介產業從產業存續狀態、載體形式、傳遞環節、對象區間、系統構成、價值形態等各方面,都更多地脫離了傳統產業的質料形態,在對信息資源進行搜集、存儲、處理、傳遞、改造、使用等過程中,逐步完成價值進化與拓展,最終完成其“政治性”、“真理性”的目標,造就對國家、政府有著自覺認知的、倫理性的人。
[關鍵詞] 媒介產業 價值 生態
[中圖分類號] G23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5853 (2015) 01-0051-09
The Value Ecology of Media Industry
Hou Yading
(Management School, Zhejiang University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Hangzhou,310018)
[Abstract] As an industry, while maintaining economic function, media industry finished more work on information transformation and value delivery in different ways.Distinguishing with traditional industries,in a lot of respects on industry subsisting,objects range,transfer link,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value form,etc.,the media industry are more detached from the material form of traditional industries, in the process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gathering, storage,processing,transferring and alteration,it gradually completed the value evolution and expansion,finally completed its“political”,“truth”target ,created the ethical people who has consciously cognitive to the state and government.
[Key words] Media industry Value Ecology
產業是人類特有的生活方式,是人類意識進入物質對象的普遍化過程。所謂“媒介產業化”的概念,是指從單純的文化、精神生產事業的媒介單位沿著經營和理性的軌跡向企業狀態過渡的一種現象[1]。但媒介產業與傳統產業存在很大差異,主要表現為媒介產業更多地擺脫了質料糾纏而進入信息環節,傳統物質資源的地位不斷下降,信息資源日益興起。在保持產業經濟功能的同時,媒介產業更多地兼任信息與價值傳遞的任務。具體而言,媒介產業從產業存續狀態、載體形式、傳遞環節、對象區間、系統構成、價值形態等各方面[2],都更多地脫離了傳統產業的質料形態,在對信息進行搜集、存儲、處理、傳遞、改造、使用等過程中完成其產業使命。產業存續狀態是產業存在的形式;產業載體是產業資源與產品得以實現的物質基礎;傳遞環節是產業產品由原材料向現實性轉化的整個鏈條;對象區間是媒介產品傳達的受眾規模和范圍;系統構成是媒介產業價值生態的生存方式;價值形態是產業創造價值的存在形式。媒介產業通過以上系列環節逐步完成價值進化與拓展,最終完成其“政治性”“真理性”的目標,造就對國家、政府有著自覺認知的、倫理性的人。
1 媒介產業的存續狀態
產業存續狀態是產業存在的形式,這一形式取決于產業自身性質及發展方向,一般包括產業意識、產業關系、產業活動和產業規范等幾個方面。產業意識是產業對自身性質的認知程度,這一認知水平的高低取決于從業者對于自身所從事行業的深入了解程度和全面把握能力,這一把握的一個重要來源就是產業關系,同時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業關系的形成和發展。這是由于產業意識決定產業行動能力與選擇,而這一能力與選擇不可避免地形成與改變著產業關系。產業關系是行業由于產品生產、銷售和使用而無法避免帶來的與相關行業、資源、使用者之間所發生的相互影響過程,這一關系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產業意識,同時又反過來改造產業意識,亦即對產業意識的否定過程,并因此帶來產業意識的不斷進步與實現。產業活動是產業意識與產業關系共同作用的結果,包括信息產品策劃、生產、傳播、實現等各個環節,這些環節在產業意識的指導與產業關系的協同中完成,同時也依賴其活動效率對產業意識與產業關系進行評價、調整,因此帶來整體產業的進化。產業規范是產業積累與進化的認知結果,一般表現為文字、數字、圖形等形式,為產業存續與發展提供必須的約束、標準與框架。這些標準與框架均經歷了長時期磨煉,具有較強的穩定性,但也必須隨著媒介產業迅速的發展變化而不斷否定自身、不斷進步。
產業意識標志著產業對自身的認知水準,這一認知一般經由器物認知、制度認知到價值認知的過程。媒介產業認知與傳統產業認知相同之處,在于前面兩個層次。器物認知與制度認知具有相同性,仍然停留于實物價值層次,因此,媒介產業特有的、亦最為重要的本體價值特性,即文化與精神價值在這兩個層次中毫無彰顯。隨著媒介產業進化而來的產業意識覺醒標志著文化與精神價值的顯現,在這一環節中媒介產業意識開始達到產業精神的高度,產業精神價值開始擺脫之前器物與制度層次的困擾并開始追求自身。產業意識中的精神價值,此時得以顯現,并已在自身之中具有實體性。但這一實體性是空虛的、懸置的、沒有內容的,因此無法在相對立的任何客體中得以實現。所以,產業精神首先尋找的是其得以落腳之處,擺脫懸置的命運。這一尋找首先發現的,就是媒介產業運營中的產業關系。
媒介產業的實物價值在于其生產、加工或者實物形態形成過程,精神價值隱匿其中得以落腳。實物價值隨著生產過程得以形成,精神價值的活動等待展開,而這一展開的環節依賴于生產關系,包括資源關系、產業關系、消費關系等。資源關系更多地形成產業實物形態及價值,并奠定產業精神價值存在的基礎;產業關系開始實現產業實物及精神價值的流動,形成價值傳遞環節;消費關系最終展現媒介的實物與精神價值。這一展現依托于媒介產業的產品信息化特征,因此在消費形成感覺刺激的同時,更多地傳達與完成其精神價值。媒介產業的精神價值開始走出物質形態的禁錮進入人類精神環節,努力鞏固其地位,完成對消費者的精神傳達與統一過程,這一過程便是產業活動。媒介產業活動漫長而艱辛,在很長時期甚至最終無法達成目的,始終停留于懸置的實體性內。因此,媒介產業精神價值的最終實現,便依托于媒介產業活動的有效性。
產業意識與產業關系的實際行動就是產業活動,這是一個由意識到物質再回到意識的過程。產業意識經由產業物質關系、制度關系發展至產業精神關系,由此解決的只是產業精神對自身存在及實體性的初步了解,并通過發現產業關系而發現這一存在及實體性的現實可能,但這一現實可能的實現,必須通過產業活動這一形式。產業活動是在產業意識指導下,通過對產業關系的實際運作而最終可能實現的媒介產業物質價值與精神價值的現實性,這一現實性實現的可能便取決于產業活動的指向、層次及有效性。媒介產業的初級活動,在其指向和層次上,雖然表現為信息形態,但其產品信息內容未能脫離無精神狀態,所傳達與實現的價值目標仍然停留于確切時態,如具體時間、事宜、技術操作等,這一過程可有效實現確切信息傳遞,但并不富含任何精神價值意義。隨著產業意識、產業關系的進化與發展,產業意識到自身的實體性及使命,于是追求更高層次與指向亦即其自身精神價值發展。這一過程全然改變了初期的產業目標及后期的產業存續狀態,從而極大改變了媒介產業的生產方式、價值附加與價值傳播過程,產業活動進入新的階段,產業精神價值開始確立自身意義并在整個產業鏈中逐步確立地位,主導產業發展并在本質上改變了產業意義。
只有善的產業意識與產業關系才能帶來善的產業活動,善的產業活動才能產生善的價值,這一目標的實現,不僅取決于行業良心,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產業規范。產業規范的發展,相對之前產業意識、產業關系、產業活動,同樣經歷著不同的發展階段,亦即器物規范、制度規范與倫理規范。器物規范層面的產業規范,與傳統產業并無太大區別,僅在于實物形態產品向信息形態產品、實物規范向信息規范的一些過度與演化,并無任何精神價值意識;制度層面的媒介產業規范,已初步意識到產業自身的特殊性,亦即信息產品所富含的特殊傳達與導向功能,從而在信息處理上提出一些基本的產品約束要求;倫理規范是媒介產業對于其信息產品的精神價值進行反省與梳理的結果,這一結果終于意識到產業自身較之傳統產業所具有的更為重要的精神價值功能,并且意識到精神價值的倫理實體性。信息產品的實物形態及實物價值開始衰微,精神價值開始顯現,倫理規范成為其他規范的統領,并在這一統領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改造計劃,不斷否定之前實物規范、制度規范中的非倫理性規制,從而在信息產品的生產、傳播、反饋等各環節不斷附加精神價值,媒介產業的倫理價值生態日益豐富,產業精神的實體性與現實性日益顯現。
媒介產業特殊的存續狀態決定其產業意識、產業關系、產業活動和產業規范都在很大程度上區別傳統產業,主要體現在特殊的產業資源、產業產品以及產品消費過程,而這一切都要求媒介產業必須具有與傳統產業極為不同的產業載體,以實現產業資源與產品的正常流轉。
2 媒介產業的載體形式
產業附著于其中的具有一定經濟功能的環境,就是產業載體[3]。產業載體是產業資源與產品得以實現的物質基礎,這一基礎與產業資源、產品的結合,使得產業能夠完成從基礎資源向現實性轉化的目標。媒介產業以信息為產業資源,通過對信息的加工完成產業產品,通過產業載體完成產品的現實性轉化,這些載體可分類為符號信息載體、聲音信息載體與影像信息載體等。
符號信息載體以靜態圖像符號或文字符號開展工作,在人類精神發展史上處于不斷進化的過程,于當前媒介信息傳播中仍然擔當著基礎的、重要的角色。圖像符號系人類亙古不變的對自然界的崇拜與模仿,一方面是人類在成熟文字出現之前的記載方式,精神環節簡單外化,粗糙以致無法展現,甚至人類本身對精神環節并無認知;另一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隨著符號的精細化、準確化、形象化,同時也伴隨著人類精神的自我認知與發展,人類精神活動得以在其中直觀展開。圖像符號開始擺脫單純記述的目的進入精神環節,原始圖像符號逐漸消失,近現代圖像藝術蓬勃發展。但這一發展并非單向度前行,人類不斷發現自身精神的謬誤而不斷回頭尋找,以至于圖像藝術循環往復、艱難前行,最終才有可能逐步認知、接近人類精神的自身本質,在精神實體的本體性上得以實現圖像符號的現實性,這也是不朽圖像藝術得以產生的途徑。文字符號是圖像符號的簡化形式,這一簡化極大增強了文字符號的記述功能,但卻不可挽回地失去了圖像符號的直觀精神意義。文學家們一直企圖在文字有限的精神表達框架內尋求突破,努力實現文字符號的精神化,使得人類精神在這其中也有一席之地,精神環節得以一定程度地展開,但作者個體的精神發展、表達能力的有限特別是讀者認知的有限都對這一表達方式產生了極大的桎梏,以致于時常無法實現追求的精神價值的現實性與普遍性。
當代人類符號以文字為主,媒介產業的符號信息載體一般包括報紙、書籍等出版物。符號信息載體通過視覺與對象發生關系,進入對象思維、情感之中,這一過程是單調的,對產業對象的同一過程非常有限。人類技術的累積與進步使得信息載體出現更為豐富的形式,以彌補符號載體的不足,主要形式為聲音載體與影像載體。聲音載體介于符號載體、影像載體之間,包括無線廣播、聲音存儲介質等形式。這一載體通過聽覺與產業對象發生關系,同樣處于單調的狀態,但較之視覺依賴的符號載體,聲音載體依靠聽覺與產業對象互動,這一互動更加接近人類原始的直觀感應能力,擺脫了圖像特別是文字符號的間接認知、理解過程,媒介產業附加并逐漸成為主體的精神價值得以更加順利地展開,對于特定感知對象具有更加良好的精神同一過程。器樂家、歌唱家、播音員、混響調音師等掌握專業聲音技術的人員,依靠聲音載體傳達聲音信息,這一信息通過不同但各自統一的內容、節奏、旋律等形式進入產業對象的聽覺并輕松進入精神世界,在傳播基本信息內容的同時,更多地承擔起精神環節展開的重任,對于特定人群的特定精神傾向具有強烈的共鳴并因此產生強烈的價值同一效果。聲音載體擺脫了符號依賴同時也失去了符號特有的視覺直觀功能,因此無法擺脫符號載體的單調性去構造立體的生動畫面,精神在此環節的展開具有相對更強的生動性,但仍然是單一的雜多,產業對象在符號和聲音信息中構建的精神家園模糊而不穩定,并不可避免地產生因人而異的分化與歧出,因此只能有限地實現媒介產業建構的精神價值。
符號載體、聲音載體因自身表達方式的局限性,無法超越在人類精神建構與傳達過程中的單一性與特殊性,無法構造具有實體價值的普遍精神意義,影像載體滿足于這一需求,在相應技術具備的條件下應運而生。影像載體能夠同時實現符號、聲音、動靜態圖像的傳遞,更加貼切于人類的全面感知范圍,包括戲劇、影視、網絡互動等形式,因此具有更加全面的能力來完成媒介產業產品的現實性轉化,完成產業對象的同一性目標。戲劇表達方式是產業精神價值的直接傳遞,表演者通過虛擬角色的真人表現,呈現給產業對象生動、全面的外部形象與內部精神,精神環節的展開依托表演者以及戲劇設計者對于戲劇精神內涵的把握與傳達能力。這一表現形式由于真人情境的出現易于直觀地獲得傳達對象的認同,但精神環節的展開及同一水平多是受到表演者依賴的限制,除了表演者自身能力外,環節展開的即時性對于信息傳達的確定無誤有著百分之百的要求,對于哪怕是偶爾的偏差也無力校正,因此,媒介產業的這一活動方式便具有極大的局限性。影視產業出現的目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方面,便是克服戲劇產業這一不足,但在否定戲劇表達形式現場依賴的同時,卻也失去了真人情境的優越性。當前影視載體得以依靠技術在產業對象感官中重現戲劇效果,但無法抹去愈加嚴重的虛擬性,產業對象的信息內化強度明顯減弱,產業精神價值的展開與同一過程便具有速至速離的特性,因此,在產業價值傳遞形式中并不能夠優先于戲劇形式。較為成功的戲劇與影視載體形式能夠有效傳達產業信息并獲得相當的產業價值傳播與同一效果,但其瓶頸在于,信息傳達處于單向狀態,產業對象被動接受信息并被環境渲染后進行價值內化過程,這一過程由于缺乏對象的參與互動而效果短暫,參與者的價值同化過程在特定環境中產生,離開特定環境后即基本消失。網絡互動形式克服了這一缺陷,參與者不再僅處于不斷否定自身的狀態,并以此進行價值更新的過程,而是通過影像、聲音等方式積極互動,在互動過程中努力追求自身價值的肯定,并在不間斷的網絡行為成功與失敗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媒介產業價值引導,從而主動完成自身價值進化過程。
產業載體的進化能夠達到更好的媒介產業產品現實性轉化過程,但這一載體仍然是單個環節,在整個媒介產業價值鏈條中表現出個別性和特殊性,無法獨立完成信息產品價值的現實性和普遍性目標,而這一目標的實現必須依靠媒介產品各個傳遞環節。
3 媒介產業的傳遞環節
傳遞環節是產業產品由原材料向現實性轉化的整個鏈條,盡管媒介產業以信息傳遞為產品,但這一鏈條并不是簡單的信息傳遞過程,而是在每一個環節上不斷發生著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一般來說,媒介產業的產品傳遞環節包括信息生產、信息介質、信息傳達、信息受眾等幾個環節,媒介產業的信息產品通過各個環節完成傳播過程,實現產業價值目標。
信息生產是對于已經獲取的資源性信息進行加工,或是有目的的信息產品設計,使之附有產業價值,這一產業價值一般同時包括經濟與文化價值,并在完成加工后通過信息介質進行存儲和傳遞。信息加工是對外部信息的收集及處理過程,這一過程一方面要求忠實于信息資源的真實性,完成確切信息的轉述過程;另一方面在忠于信息本體的基礎上進行產業精神價值提煉,從而實現對產業對象進行價值傳遞與價值引導的過程。因此,信息加工是媒介產業對于資源信息的首次否定過程,這一否定剝離了資源信息的本體性、權威性,并在本體基礎上重建信息產品的精神本質,精神環節的運動得以展開和構建。信息產品設計是另外一種信息產品生產方式,這一方式擺脫了之前信息加工對外部信息資源的依賴性,系人類精神環節在媒介產品中的直接運動與展開的結果,但這一運動方式由于人類主觀活動的參與而充斥著虛擬與不確定,從而造成這一生產方式要求設計者對于人類精神價值有較高的把握能力,也造成了這類媒介產品價值的不確定性。信息生產完成外部信息及信息設計過程并獲得相應的信息產品,最終目標是受眾人群。這一目標的完成,仍然依賴于信息介質與信息傳達。
信息介質是信息產品的存儲和傳遞環節的物質基礎,包括傳統的文本介質以及聲、光、電、磁等各類當代信息儲存物質。信息介質的工作過程并無精神價值含義,相反,生動的、有生命的媒介信息產品在此被重新還原為物質形態,以便通過信息儲存和傳遞技術進行傳播。傳統的文本介質缺乏對象互動,僅以文字、圖像符號等形式靜態展現信息內容,作者對于人類精神的理解與訴求轉換為圖像、文字形態,這一轉換通常難以取得全面成功。一方面是限于作者對于精神環節的理解與展開能力,另一方面又限于圖像、文字符號不間斷的時代變遷。因此,文本介質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人類精神價值的文本化存儲,另一方面卻難以完成否定之否定過程,無法通過文本介質形式真實重現當初真實的人類精神價值。媒介技術的進步導致信息介質的迅速變化,聲、光、電、磁等新型信息介質的出現極大提高了信息存儲的速率、數量、持續性等各方面機能,媒介信息產品能夠以符號、聲音、影像等形式全方位進行物質轉化,同時也為產業對象的信息參與、互動提供了條件。這一介質形式擺脫了人類精神表達對于圖像、文字符號的單純依賴,為精神環節的有效再現與再次展開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良好的信息對象互動性又為媒介信息產品的價值同化功能提供了保障。信息介質使得媒介信息產品得以物化和存儲,但仍然只是一個環節,這一環節的延續便是信息傳遞與產業對象到達。
信息傳遞并不意味著信息傳達,或者說傳遞的最終目標是信息到達,信息到達的傳遞過程才可稱為信息傳達。信息傳達以其介質不同而呈現不同的傳達路徑并因此產生不同的產業倫理問題。傳統文本介質具有較為明確、穩定的信息主體性,信息傳達清晰,較少爭議,能夠較為清晰地傳達作者精神意圖。但這一方式受其單純符號傳播方式的限制,在精神環節的展開上需對象具備相應的符號解釋、理解能力,又易因語言、時間變遷而歧義、滅失,同時在傳播效率、范圍等方面也有諸多局限。當代信息傳播技術(聲、光、磁、電等)有效突破了這一障礙,在信息產品存儲容量、表達能力、傳播效率等各方面極大進化,但相對于傳統文本介質而言,卻不得不面對新的信息倫理困境。一是信息產品的時效性、個體性不斷增強,為個體的精神創造與精神表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條件和環境,很大程度上擺脫了符號依賴,作者能夠以不同信息表達方式生產媒介信息產品。但時效性與個體性的增強也帶來了信息產品主體性的不穩定,人類精神多元化、自由化的結果變得無法預測。二是信息傳播效率的提升帶來了信息傳播的受眾覆蓋能力的無限擴張,媒介產品的正向價值與反向價值、積極導向與消極導向均變得難以控制。三是信息對象的無限參與能力導致信息產品的主體性在傳播過程中漸次消失,媒介信息產品本身所努力附加的精神價值逐漸模糊、異化,無法有效達成媒介信息產品的價值目標。已經實現信息傳達的媒介產品,必須再次以符號、聲音、影像等重現出來,這一重現并不是單純、不含新鮮內容的信息重復表達,而是對信息介質中物化產物再一次否定,回歸之前的信息形態,并在更高的層次上顯現出來,這一顯現的工作目標便是信息受眾。
受眾是傳媒生態系統的邊界,部分地存在于傳媒生態系統之中,同時大部分受眾又在傳統生態系統之外,構成消費傳媒產品的市場[4]。信息受眾通過各類信息傳播載體獲得媒介產業生產的產品,并在這一過程有選擇地建立與所接觸的信息產品的同一過程,這一選擇過程已然不同于信息產品本身,而是對于外界傳達的信息產品的再一次否定過程,并在這一否定過程中驗證媒介產品的現實性和有效性。信息受眾的價值同化水平標志著信息產品價值傳達的成敗,但卻無法成為一個標準,這是由信息受眾自身局限性決定的。初級信息受眾人群停留于基本的確切信息傳達,自身缺乏足夠的符號理解能力和精神認知水平,對于信息產品的外部信息敏感而缺乏內在精神價值需求,因此針對這一信息受眾的媒介信息產品強調外部符號或影像的直觀感知與表達,精神價值處于或有或無狀態。次級信息受眾已經具備一定程度的精神價值感知能力及需求,在著重于媒介信息產品外部愉悅感的同時,也有著一定水平的文化精神價值的追求。這一層次的媒介信息產品必須同時兼顧產品外在形象與內在精神價值打造,在信息傳播過程中較好地同化產業對象。高層次的信息受眾開始逐步脫離信息產品的單純外在形式,以相當的文化素養基礎與人類精神價值理解能力評判媒介信息產品的價值,明確界定信息產品的價值合理性,并因此作出同化或排斥的決定。這一層次的媒介信息產品無需追求過于繁瑣的外在形式,而應在內部精神價值判斷與塑造上達到一定的合理性,才有可能產生較好的價值同一效果。
傳遞環節的現實性和有效性取決于受眾人群,這一人群也是一個否定性環節,對于傳遞環節所傳遞的信息產品的最終確認,不僅取決于個體受眾,更取決于眾體受眾,并因受眾群體的規模不同而存有不同的確認水平,不同規模即對象區間。
4 媒介產業的對象區間
對象區間是媒介產品傳達的受眾規模和范圍,這一受眾規模和范圍影響著媒介信息產品的價值傳達效果和價值影響水平。信息對象所處價值環境、自身價值狀態以及組織成熟水平等產生基礎的價值判斷、價值解釋與價值選擇,而大眾傳播程度、國家形態是否參與等決定了價值傳播及同一的最終效果。因此,媒介產業的對象區間又可以區分為人際區間、組織區間、大眾區間和國家區間。
人際區間是媒介產品最為簡單、直接的傳播方式,受眾規模和范圍較小,經常為個人對個人式的點際傳播模式。這一傳播方式由于受眾群體較小,生活、知識背景較為接近,不受組織背景影響,因此易于對個體取得直接的傳播效果,或者說較小的受眾人群易于接受媒介產品所帶來的知識、理念、意識形態等產品內容。一方面人際對象區間的信息產品傳播,對象間對于信息符號具有較為統一的認知能力和傾向,對于信息基本內涵的理解基本趨同;另一方面人際間價值取向趨同,在更高層次的媒介產品附加精神價值理解與接受上彼此容易達成同一,因此這一形式的對象區間對于媒介信息產品的認知上容易出現較為一致的認同或拒絕,在基本價值判斷上不能夠擺脫所處人際環境的束縛,媒介產品的價值傳播與同一能力很大程度上拘束于人際對象區間的區間價值約定,從而不得不屈服于個體認知而失去其本身的價值功能。人際區間傳播的價值趨同決定了媒介產品傳播的高效率與價值清晰程度,雖然這一清晰程度的方向或許不盡如人意,這是由人際區間信息對象的特殊性造成的。信息對象一方面保持清晰的價值傳統與判斷,并因此決定媒介信息產品的精神傳播效果;另一方面,這一價值傳統與判斷來自于個體及其所處環境的約定俗成,這一約定俗成由于缺乏組織區間形式,仍然是單一的、特殊的雜多,無法避免其特殊性與偶然性,無法形成具有普遍性、實體性的倫理實體,無法達到精神環節發展的必然性,因此,人際區間必然向組織區間過渡,形成更具倫理意義的信息傳播形式。
組織作為群體關系,是對個體存在的否定與升華,對于媒介產品的內涵,具有更為明確的價值判斷能力,并通過組織價值判斷而影響個體觀念,從而實現媒介產品的真實含義。在人類精神運動過程中,個體逐漸發現自身的單純性和特殊性,本能地趨同于更為普遍的人類價值,這是人類精神進化的自然過程。當一定數量的個體取得較為同一的價值目標與價值認同,并愿意為此統一自身行為及思考方式,組織形式便出現了。媒介產業的組織傳播區間首先完成個體價值的否定過程,并在追求組織價值的過程中重新完成個體價值的建構,個體價值的統一建構便構成組織價值。組織區間建立于同一的價值判斷之上,因此對于媒介信息產品便具備事先的價值判斷與篩選能力以及事后的價值糾偏功能,這一功能不僅完成了對個體價值的否定與重建過程,也完成了對媒介信息產品的否定與重建功能,并通過這一過程完成組織自身的價值建構。當組織面對整個社會時,仍然無法脫離其個別性與特殊性,信息技術的進化使得個體有著充分的自我發現功能,當這一功能成功溢出組織環境,組織價值體系便自行瓦解了,個體重歸個別形態,媒介產品便進入了大眾傳播區間。
大眾區間形式是對組織區間形式的再一次否定,個體再次回歸個別狀態,但這一個別狀態不同于之前的個體區間傳播形態,而是個體意識到自身即為大眾,針對媒介產品的確認與否定也不再是單純的個別意見,而是進化為大眾思維方式。人際區間保持著個體以及個體間的特殊思維與價值判斷,信息產品無法突破個體價值約束而實現其價值普遍性;組織區間否定了個體特殊性及其特殊價值,試圖建構統一的組織價值,但組織區間形式約束導致組織信息傳播的高度價值統一性并因此產生經常性的價值系統偏差,同樣無法實現精神環節運動本身所追求的價值普遍性。大眾區間試圖在個體與組織區間取得回歸與和諧,通過這一否定之否定過程完成精神環節的順利展開與價值表達,最終達到價值同一的目標。大眾區間形式具備良好的對象參與、互動能力,傳播范圍廣泛,傳播效率高,從物質層面保證了媒介信息產品價值傳播的基本訴求。但廣泛而無法集聚的信息傳播方式帶來了媒介信息產品價值目標的泛化與異化,一方面由于信息傳播本身所產生的泛化與失真效果。另一方面足夠靈活的對象參與及互動使得信息產品在傳播過程中面目全非,精神環節扭曲、滅失,無以實現其價值目標。大眾區間的傳播方式較之前的人際區間、組織區間已然進步,個體與組織已經意識到自身追求的倫理整體性與實體性目標,但這一存在形式仍然無法擺脫個別性與偶然性的特征,仍然包括大量雜亂無章的內容,亟需個體價值與組織價值的有效歸集,這一有效歸集便是國家。
國家是絕對自在自為的理性東西,因為它是實體性意志的現實,成為國家成員是單個人的最高義務[5]。因此,國家是真實、自由的倫理實體,國家傳播具有真理性,媒介產品最終通過國家傳播形式完成其真理性與現實性的使命,覺悟的個體只有在這一傳播過程中才能識別媒介產品的真理性與謬誤性,自覺成為國家倫理實體的一部分,并在這一過程中獲得真正的現實性和自由。個體、組織與大眾區間的媒介產業傳播形式囿于傳統、環境等價值約束以及傳播過程中的歧義干涉,在對象自身價值自由的表面下隱藏著價值失范與價值滅失,這一結果帶來的是價值對象實際的不自由。價值對象通過不斷否定自身的過程,終于認識到自身即為國家,國家即為自身,個體價值即為國家價值,國家價值即為個體價值,這一自知一旦達到自覺形態,個體便開始實現最初的對倫理實體的本能追逐目標,在自覺的倫理價值統一中獲得真正的自由。因此,媒介信息產品在國家區間的傳播形式上,能夠有效實現精神環節的落實與發展,有效擺脫信息對象對于不確定價值信息的困惑與擾動,精神環節自由伸展,價值對象在精神發展的各個環節上不斷完成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在與國家倫理實體價值同一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真實的自由。
對象區間的區分給出了媒介產品傳播的規模與范圍,與之相應的,便是區間內對象通過對媒介產品信息的識別、拒絕與接受而產生的不同信息人群,這些人群形成了不同的信息聚集形態,標示著媒介產業在不同區間內的生存狀態,這一生存狀態便是媒介產業的系統構成。
5 媒介產業的系統構成
系統構成是媒介產業價值生態的生存方式,這一生存方式按信息傳播方式、信息對象狀態、產業自身倫理意識等,可以區分為種群存在、群落存在、系統存在和環境存在等幾種形式。媒介產業的信息產品傳播攜帶的經濟、文化、精神等價值要素在產業不同的生存狀態中,以不同的形態聚集、流動、彌漫、分散、再生,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形成不同的價值生態。
種群存在是媒介產業價值的最初形態,這一形態的媒介產業,以相同或接近的價值形態出現,傳播區間相對集中,受眾人群相對趨同,種群內媒介產業由于價值形態趨同、市場基本均衡而較少沖突,共同維系著初級的產業價值形態。當不同價值形態的媒介產業進入相同區間并且能夠得以共生時,群落存在形態就出現了。種群存在是個體存在的肯定與否定過程,個體信息對象首先在種群存在中獲得自身價值確認,但當個體意識到所處種群時,個體價值便解體了,產業對象由個體價值向種群價值過渡,在這一過渡中否定自身,獲得新的價值存在形式。個體信息對象在對種群價值的發現與確認中,意識到自身的特殊性與單一性,意識到自身與種群關系的沖突與統一的可能性,意識到種群形態相較于個體狀態所具有的普遍性與必然性,于是自覺擺脫個體性、特殊性的束縛,進入種群價值生存狀態。個體信息對象在這一過程中重新確證自身價值,并借著種群價值同化過程而進化自身。種群存在的價值構成已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與必然性,但只是媒介產業價值生態的初級存在形式,這一形式的普遍性與必然性拘束于種群生存與價值界限,無法達到真正的普遍、必然與自由。當不同種群相互發現并得以共存時,群落形態的媒介生態就出現了。
群落形態是種群形態的進化形式,也是種群形態的否定形式,這一形式突破了媒介價值的統一性,以不同價值形態出現在相同區間。但不同的價值形態并不一定意味著價值沖突或斗爭,不同媒介產業代表的價值內涵與形態,選擇以各自獨立或相互包容的形式共同存在,從而在一定時期內維持著不同媒介產業的群落存在形態。種群存在的媒介信息個體意識到自身的不完整并在種群存在中發現自身、進化自身,這一發現與進化局限于種群界限,因此獲得非常有限的進化空間。群落形態為媒介信息個體提供了更為開放的視野,個體在囿于種群價值約束的同時,有機會接觸不同種群間更為多元、廣闊的價值空間,這一接觸便觸發了信息個體精神價值的無限萌芽與發展,為精神環節的再次展開提供了無限可能與空間。種群存在的價值生態開始解體,并進而逐步打破界限,浸淫至群落間原本明晰的經濟與價值邊界。隨著種群存在、群落存在形態的進一步進化,媒介產業意識到不同價值形態間不僅存在著差異、沖突,同時也正是由于差異、沖突的存在,帶來了系統進化的可能性,這一可能性便是媒介產業的系統存在形式。
系統存在是種群存在、群落存在的進化形式,也是種群存在、群落存在的否定形式,這一形式中不同媒介產業間存在著差異較大、各不相同的價值形態,但這些差異懸殊的價值形態可以共同構造一個和諧共存的價值生態系統,而各不相同的價值形態正是這一價值生態系統不可或缺的系統因子,這些系統因子相互作用、自我組織,共同維護、推動著以系統形式存在的媒介產業存在形態的進步與演化。種群方式存在的媒介信息產品傳播,信息對象對于媒介精神價值的認知停留于個別意識,個體意識到自身的特殊性,所追求的普遍性無法超越種群價值界限,個體內在確認種群價值并以此為真理性。群落存在的媒介信息傳播,個體依然無法突破種群價值的束縛,但已內在地對種群價值產生否定意識,這一否定意識促使信息對象個體尋求既定價值否定形式和突破可能,企圖在對立面尋求價值更新、進化與同一,這種企圖一旦獲得突破口,媒介產業的系統存在形式便產生了。系統存在的媒介產業信息傳播,信息對象再次完成否定之否定并向自身回歸的過程,個體終于擺脫所處種群、群落等環境限制,再次確立自身價值。這一確立不是簡單地回歸起初樸素的精神價值狀態,而是在不同的價值因子的并存與互動中,自覺尋求與價值系統的統一,并在這一統一過程中升華自身,自覺達到系統價值。媒介產業的系統存在已然具備自我組織、自我進化的功能,但這一存在形式依然束縛于媒介產業系統自身,依然與周圍環境相脫離。隨著系統存在的進一步發展,媒介產業終于突破自身界限,進入周圍環境,并自覺成為周圍環境的一部分,這一形態即為媒介產業的環境存在。
環境存在意味著媒介產業已擺脫自身之前的單純產業性質,擺脫作為單一產業的倫理個別性與偶然性。產業意識到人類倫理實體的存在,并自覺意識到自身即實體,自身即整個人類倫理實體的一部分。媒介產業區別于傳統產業之處,極為重要的便是這一產業的去物質化與精神價值化,產業不再依賴于傳統產業對于生產資料的無限依賴以及產品的唯物質功能,而是自行開辟信息資源加工、設計、生產以及信息產品傳播的特殊生存方式,這一生存方式決定媒介產業對于自身精神價值含義的無限追求與不斷確認的過程。媒介產業在之前的種群存在、群落存在以及系統存在方式中,對于自身精神價值的確認,約束于傳播對象的存在狀態以及價值同一功能,產業在這一追求中孜孜以求,但卻對于自身的價值存在方式的缺陷毫無知覺。環境存在方式是媒介產業的自身覺醒過程,媒介產業在這一覺醒中終于意識到自身存在的個別性與偶然性,意識到對于傳播對象的無限依賴所帶來的有限,意識到自身的缺陷與不自由,意識到自身的非實體性。產業是人類存在的特殊形式,媒介產業便是這一特殊形式中的特殊形式,這是由媒介產業的文化與信息特性決定的。媒介產業終于意識到自身的特殊形式以及這一特性所能帶來的特殊功能,產業自身所特殊具備的文化價值與精神價值功能使得產業得以再次否定自身,擺脫其物質與單純信息傳播功能,進入人類整體環境之中,并自覺產生對于人類倫理實體的認知與追求。當媒介產業認識到自身即人類,人類即自身,自覺同一于人類倫理實體,自覺成為人類倫理實體的一部分時,產業便擺脫了自身的單一性與偶然性,踏上了普遍性、必然性、真理性的道路,在否定之否定的過程中獲得實體性的自由。
媒介產業至此完成了從經濟實體、文化實體向倫理實體的轉化過程,并在這一轉化過程中不斷獲得更加成熟的價值形態。這些價值形態雖然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間相互影響、相互聯系、相互轉化,不斷從簡單走向復雜、從個別走向普遍、從束縛走向自由、從個體走向實體,最終實現媒介產業的精神價值目標。
6 媒介產業的價值形態
價值形態是產業創造價值的存在形式,因產業類型不同而呈現出較大的差別。媒介產業因其產品的信息特性,產業價值形態一般包括經濟、文化、政治、教育等幾個方面。經濟形態是媒介產業的基本物質功能,是產業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文化形態是經濟形態中文化因子的覺醒,是對經濟形態的超越與否定過程;政治形態提供特殊的價值標準與成長途徑,國家與政府價值得以顯現并為媒介對象提供可以達到的倫理實體目標;教育形態是媒介產業價值實現的最為重要的手段,個體在這一過程得以完成個體向倫理實體的進化歷程。
媒介產業的經濟形態,表現為媒介產品的抽象法權,亦即媒介產品生產者對于媒介產品所具有的占有、使用、處置、轉讓等法定權利。這一形態是媒介產品最為基本的初級形態,但同時也是不可或缺的其他價值形態的存在基礎。抽象法權是精神環節的初步展開,媒介產業通過這一展開獲得自身經濟或實物價值,并在這一展開中初步發現自身,確立自身存在的初步形式。經濟形態的媒介產業是對于起初采集、設計、使用的信息資源的第一個否定環節,這一否定環節使得各類雜多的信息資源系統化、物質化,通過為信息對象提供使用價值而附加經濟價值,并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產業存在的初步現實化及進化基礎。抽象法權來自人類共同體特有的契約規則,這一契約規則使得媒介產業得以在物化基礎層面保障自身生存發展的空間,但也僅停留于此。媒介產業在實現信息物化并以此產生經濟價值的同時,精神環節的發展卻止步不前,但媒介產業特殊的信息產業功能卻注定要突破這一障礙,發現自身精神價值的無限存在。當媒介產業發現自身、否定自身,開始追求更高的倫理形態,亦即從基本物質形態、經濟利益所展現的抽象法權,上升到涉及社會大眾的文化價值層面時,媒介產業便展示為更高的文化形態。
文化形態是經濟形態的延伸,同時也是經濟形態的否定形式。這一形式使得媒介產品的經濟形態脫離純粹的抽象法權狀態,從而進入大眾文化層面,媒介產品的功能已由傳統產業產品體現的經濟功能向大眾文化功能轉化,并在這一轉化過程中降低經濟形態的地位。文化形態是媒介產業經濟形態的自我否定過程,信息資源的經濟地位開始降低,資源內含的文化價值因素得以發揚,產業開始意識到經濟形態對于產業存在及發展的有限性,抽象法權所能保證的只是產業物質層面的生存狀態,這種狀態由于毫無精神存在而陷于單一經濟形態的雜多,在經濟困頓中毫無自由可言。文化價值形態的媒介產業,產業內含豐富的人類精神價值開始發現自我,這一覺醒使得媒介產業立即脫離起初的單純經濟價值形態,在普遍性、實體性的進化道路上迅速前進,精神環節迅速發展,產業得以擺脫原始狀態的物質束縛而獲得廣闊自由的發展空間,產業由單一經濟個體走向文化倫理實體,并在這一過程中不斷獲得倫理自由。媒介產業的文化形態,突破了經濟形態的精神價值桎梏,進入大眾文化之中,為自身的精神價值開拓發展環境與空間,但這一價值進化與確認形式仍然停留于雜多的、表面的普遍性之中,這一雜多的、表面的普遍性由于價值多樣性以及缺乏評判標準,很難具有真理性和現實性,因此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國家與政府的出現提供了價值標準同一的可能性,媒介產業進一步倫理進化,終于意識到自身即國家,國家即自身,其價值形態開始進入政治形態。
政治形態是經濟形態和文化形態的否定形態,這一否定使得媒介產業自覺與之前行為決裂,自覺成為國家和政府的一部分,并在之后的行為中自覺履行價值的政治形態,在對于國家和政府的真理性追求中完善自身,通過自覺成為國家倫理實體的一部分而實現自身的必然性和現實性。國家是自覺人的群體,自我覺悟的個體拋棄自身的個別性與特殊性,在與他人共事與沖突中不斷尋求普遍價值,尋求價值的同一性,當這一狀態進化到一定階段,國家便產生了。因此,國家是自覺者的共同體,是自覺者對自身權利的主動讓渡,是個體對于整體、對于實體的高度價值認同,同時作為具有普遍性、真理性的倫理實體,也天然承擔著對國家公民的福利責任。媒介產業的政治形態,是更為純潔的經濟形態與文化形態的表達形式,是經濟形態與文化形態在國家與政府的倫理價值同一下所獲得的更高倫理存在形式,這一形式擺脫了媒介產業經濟形態的單純物質性與文化形態的價值雜多性,并在這一否定過程中自覺進入國家與政府價值以內,自覺成為國家倫理實體的一部分,從而努力獲得真正的價值自由。經濟與文化功能至此并未消失或弱化,而是在這一倫理實體的建構中不斷獲得正確的價值指導與價值方向,在媒介產業倫理功能的自覺與成長中相得益彰,在與國家與政府的價值同一中不斷獲得真正意義的現實性。
經由經濟形態、文化形態與政治形態,媒介產業的價值實現,最終仍然要回歸具體的價值對象、具體的個體存在之中,這便是媒介產業的教育形態。教育的絕對規定就是解放以及達到更高解放的工作,是推移到倫理的無限主觀的實體性的絕對交叉點,這種倫理的實體性不再是直接的、自然的,而是精神的,同時也是提高到普遍性形態的[6]。作為最為重要的價值實現手段,媒介產業的教育功能是與之前經濟、文化、政治形態相生相伴的。經濟形態下的教育功能,促使媒介對象拋棄質樸狀態下的任性,在對人類契約規則的學習與認同中成長為契約人,這一否定過程帶來個體倫理發展的基礎與可能性。文化形態下的媒介教育功能,促使教育個體擺脫起初的唯物質、唯利益狀態,意識到自身精神價值存在與發展的無限可能,從而產生更高的倫理存在目標,并對倫理存在的實體性狀態產生無限渴望。政治形態下的媒介教育功能,為個體這一倫理渴望提供目標與實現途徑,個體終于有機會擺脫作為個體狀態的個別性與偶然性,在對國家與政府的自覺倫理認同中實現自身精神價值的普遍性與必然性。個體即國家,國家即個體,這一自覺倫理意識的產生、發展與到達,為精神環節在媒介對象個體中的展開與進化鋪平了道路。因此,媒介產業的教育形態對于受眾的傳達、引導、提升、改造等各方面功能,所能夠實現的價值目標,不僅僅表現為經濟形態或文化形態,更為重要的,是造就“政治性”、“真理性”的人,造就對國家、政府有著自覺認知的人,造就倫理性的人。
注 釋
[1]黃升民.重提媒介產業化[J].現代傳播,2000(5):1
[2]邵培仁.媒介生態學研究的新視野:媒介作為綠色生態的研究[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137-138
[3]孟憲昌.產業載體論[J],河南財經學院學報,1991(2):49
[4]袁筱華.技術進步對傳媒生態的影響[D].北京:北京工業大學,2012:10
[5][6][德]黑格爾著;范揚,張企泰譯.法哲學原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253,202
(收稿日期:2014-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