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華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李政道曾經說過:“無論如何強調實驗,都不算過分。”在化學教學中,實驗教學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但在目前我市的中學化學實驗教學中,重講授、輕實驗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的。其原因,有些是受經費、人員、設備等物質條件的限制,有的條件雖然較好,但管理尚未跟上,領導不夠重視,但更多的還是受“應試教育”的影響。過去,無論是中考還是高考,實驗的考查只是考查學生的實驗知識和實驗操作能力,較少考查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這樣,為了應付考試,就出現了課堂上老師“講實驗、畫實驗”課后學生“寫實驗、背實驗”的現象。這完全不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發展。
眾所周知,通過化學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實驗能力以及實事求是的嚴肅認真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如何加強實驗教學改革,以切實落實素質教育呢?我認為這一方面跟大環境如教育政策及動向有關,另一方面跟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有關,更主要的是和任課教師以及實驗教師的積極進取和吃苦耐勞的敬業精神分不開。我們合肥十中實驗室在長期的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探討與改革實驗教學方法,取得了一些經驗也走過了不少的彎路,實驗改革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5~1998年,合肥十中實驗室曾經試驗過“實驗教師上課堂”的教學模式。
試驗之前,實驗教師只是協助任課教師將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的儀器和藥品準備好,剩下的工作完全由任課教師自己完成。許多任課教師由于任課班級較多,學生分組實驗課的教學往往就感到任務過重,力不從心。一些教師就干脆放棄了學生實驗。既使是安排了實驗課,由于儀器和藥品是實驗教師準備的,而實驗教師在準備儀器和藥品時可能會根據實驗室的條件作一些改動,如果任課教師和實驗教師缺乏溝通,上實驗課的效果往往不見得好。試驗之后,實驗課由實驗教師親自上,情況就不一樣了。首先,任課教師提前一周可將學生分組實驗通知實驗教師,然后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精心準備實驗器材和藥品,并認真備好實驗課,在任課教師的協助下,完成實驗課的教學以及批改學生的實驗報告。這樣做的優點是顯然的,既減輕了任課教師的工作量,也使實驗教師的工作系統化,專職化,有利于實驗課教學質量的提高。但是缺點也是明顯的:實驗課變成了單純的實驗課與平時的課堂教學有點脫節。
第二階段,1998~2000年,合肥十中化學實驗室曾經嘗試過改學生分組實驗為“單人單座”(當時十中的平行班級6至8個,每個班級學生人數四十多人)
面向二十一世紀的中學化學教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知識水平,而且要特別關注學生全面素質的培養,使他們“學會生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而提高勞動技能素質是“學會生存”的重要基礎條件之一。“單人單座”的目的就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肥十中當時有兩個簡陋的化學實驗室,為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課教師與實驗教師經過協商,兩個化學實驗室同時開放,實行“單人單座”的嘗試。由于過去學生分組實驗一般都是2~3人一組進行實驗,動手做實驗的學生經常是1個人,其他學生基本上則是袖手旁觀,無事可做。于是課堂上吵吵嚷嚷、亂成一團的現象時有發生。而實行“單人單座”,每個實驗室有24張實驗桌,兩個化學實驗室同時開,基本上可容納一個班的學生,2名實驗教師協助任課老師來完成實驗課的教學。那么是實行“兩人一組”好呢,還是實行“單人單座”好呢?為此,實驗室還在學生中做了一次調查,結果95%的學生都認為“單人單座”比較好。他們認為實行“單人單座”以后,每次實驗課之前,迫使學生都要將實驗內容看一遍,不然就沒辦法做實驗。以前幾人一組還有個依賴,實行“單人單座”后就指望不上別人了,而且每個人都在做實驗,也沒有人講閑話了,課堂紀律大有轉變。實踐證明了實行“單人單座”優大于弊。首先,實行“單人單座”克服了學生的依賴思想,有利于養成學生獨立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實行“單人單座”有利于儀器和藥品的管理。我們在每個實驗桌上放上一個儀器、藥品使用情況登記表,學生每次做實驗前,都要認真清點儀器和藥品,看是否有損壞或缺漏。填好登記表后才動手做實驗。這樣做加強了學生愛護公物的意識,使儀器損壞的現象大大減少。缺點也是有的,“單人單座”只適合條件較好的、學校規模較小的學校,當平行班級增多,班級人數也增多時就不太適合了。
第三階段,2000~2012年,合肥十中新的科學館建成并投入使用,學校的規模擴大了,平行班級由六至八個增加到十幾個,每個班學生人數都在50人左右,化學實驗室由原來的2個只增加到3個,而化學實驗員卻由2人減少到1人(不增反減,據說是受編制的影響)。實驗的改革遇到了瓶頸,實驗教學只能又回到傳統的模式,兩人一組,一個實驗室28組,可以容納50多個學生實驗。問題暴露出來了,高一十幾個平行班在一個實驗室進行分組實驗,時間需要1個多星期,會造成教學進度不一致,如果有重課現象一個實驗室就不夠用了,必須調課這很麻煩。若同時開兩個實驗室分56組實驗,對僅有的一個實驗員來說工作量實在太大了,根本無法完成。若高一和高二都有分組實驗,問題就更大了。形成實驗改革瓶頸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何突破實驗改革的瓶頸呢?
第四階段,2012年~至今,隨著教育形勢的發展,加上教材的變動,課堂教學改革勢在必行。合肥十中從高一到高三全面推行了具有十中特色的“高效課堂”的教學模式。所謂“高效課堂”對教師而言,就是課堂教學必須做到精講精練,時間不超過25分鐘,要把時間留給學生自主學習、分組討論,要體現出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特點,真正做到“課堂高效”。對學生而言,各年級各班成立學習合作小組,學習資料使用本校各科老師自己編寫的“導學案”和“固學案”。“導學案”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案”,用于新課之前或課堂上各學習小組成員互相討論、共同完成(當然也可獨立完成)然后在課堂上展示交流。“固學案”就是“鞏固學生課堂上所學知識的方案”也就是作業,課后學生獨立完成。那么自然學科的理化生實驗課又如何改革呢?為了配合“高效課堂”的教學,化學分組實驗也按照各班的學習合作小組來擺放實驗儀器和藥品,這樣改進有什么優點呢?一是實驗分組和學習小組接軌,便于討論交流,二是每個實驗室只要準備十組儀器和藥品,兩個實驗室可同時上課,既減輕了實驗員的工作量,也能緩解平行班的重課現象,實驗時,小組成員分工合作,有動手做實驗的,有觀察記錄實驗的,有的實驗還可交換分工做好幾遍。缺點就是當一兩個學生在做實驗的時候,小組其他成員可能會分散注意力,做一些與實驗不相干的事情。這種小組合作實驗的模式,比較適合學校規模較大、平行班級較多的情況。
總之,只要積極開動腦筋想辦法,困難總是可以克服的。合肥十中即將建成的新學校理化生實驗課該如何改進,大家群策群力吧。
【本文系安徽省合肥市教學課題《教學“助理小組”促進化學學困生轉化的實踐研究》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