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學華
【內容摘要】新課程實踐過程中,中學語文教師在紛紜復雜的變革面前常會迷茫。為此,我們廣大教師應明確教育目標,結合語文學科特點,促進學生精神成長與心靈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掌握學法,同時教師教學也要有藝術性,以求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
【關鍵詞】民族性 學習方法 藝術性
當今,教育改革風風火火,新課程實踐遍布全國,教材編訂日新月異,為了迎接這步步緊逼的種種變革,中學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可謂日日翻新:名目繁多的新模式,似是而非的新理念,眩目震耳的多媒體,是非莫辯的多元解讀……看似可稱經典,可又讓人難以為據。于是更多的人在迷茫中苦尋出路,有的死摳詞句,名為夯實基礎;有的拾語修邏,號為疏通體系;有的拋開文本天馬行空,還美其名曰“人文關懷”……語文教學陷入了個性化泛濫的“無政府”狀態,這樣下去當然走不上語文改革的正途。
在這種幾近混亂的求新求變的形式下,語文教師尤其要保持冷靜與清醒。撥開遮蔽望眼的重重浮云,以一顆平常心去思考這樣的問題——我們的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我們將要把學生培養成什么樣的人?
從語文學科角度出發,我想如今社會無論發展得如何迅猛,它都需要具有誠信、善良、勤勞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建設者與接班人,因此語文學科的教學任務勢必要在完成培養學生會聽、會說、會讀、會寫的能力之外,還要塑造和完善學生的人格。目標確定下來、方向找準以后,廣大的語文老師就應該心中有數,從容地安排自己的教學計劃,自如地實踐自己的教學設想。此時,當我們在各種革新面前猶豫不決時,不妨反觀傳統的語文教學,其中許多優秀的經驗值得我們去繼承和守護。
一、思想性教育任重而道遠
首先我要做一點解釋,思想性應該偏指民族性,語文教學要突出中華民族的情感和美德,這一點什么時候都不能丟掉。尤其是在商業性充斥社會的每一個角落、物欲高度膨脹的時代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孩子,他們已成了一個個家庭甚至家族的至寶。無論家庭還是社會更多地注重對孩子能力的培養,對他們思想和人格教育往往卻忽略,那么這些孩子走上社會以后將會怎樣發展呢?如今,社會上類似這樣的論調越來越多:中國新生代狹隘、自私、狂妄自大又易挫敗,不善團結、缺乏凝聚力……在指責與批評之前,我們應該冷靜地思考,孩子身上的這些問題本可以避免,是教育的缺失造成他們的所有的問題,因為“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好的教育”。
我們的祖先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在其中蘊藏著古老的智慧、不變的倫常和永恒的真理。傳統文化中修身養性和立身處世的黃金法則是:“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它要求我們對人對事盡心盡力地去對待去踐行。“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論語》)“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論語》),它告訴我們做人要有至高境界,“淡化個人,推己及人”(《論語》)的群體態度,“修齊治平、經邦濟世”(《論語》)的人生追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的奮發精神,“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的憂患意識,“孝”“忠”“信”的道德規范,“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待”(《論語》)的個性色彩,“寧靜致遠,從容恬淡”(《戒子篇》)的高潔風骨,“舍生取義,慷慨赴難”(《孟子》)的凜然正氣……這些閃光的文字應該成為滋養一代又一代人心靈的不竭的甘泉。我們語文教師有責任將這些智慧的種子播種在孩子們心靈的沃土中,促進他們精神的成長和心靈的提升。
二、堪稱經典的學習方法不能舍棄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向來是中國傳統教育的重要手段。誦讀是一種“歷練”。儒家講求反復誦讀,認真體會,存養玩味,著實履行。朱熹的讀書方法,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至今仍不失其魅力。我國古代書院的學規對此也有詳細的描述:“讀書必專一,必正心肅容,計遍數。遍數已足,而未成誦,必須成誦,遍數未足,必滿遍數。”那些功底深厚的國學大師們無不得益于青少年時代的苦心誦讀。歷練應該貫穿于語文學習的全過程。只有經過反復歷練,才能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才能獲得運用語文的諸多技能。高中語文五冊必修加大古文與詩歌的選編,還有一冊選修課本《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這些經典詩文的選擇不能不說是對中學生的傳統美德與情操的要求,同時這些詩文存在于課本中恰恰是給了學生誦讀歷練的機會。
三、語文教學要講求藝術性
傳統語文教學是一種藝術,有問的藝術,有導的藝術。“善問者如攻堅木,先其易者,后其節目,及其久也,相說以解。”(《學記》)這是問的藝術;“善待問者如撞鐘,叩之以小者則小鳴,叩之以大者則大鳴。”(《學記》)這是問的藝術所引出的學習結果;“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學記》)這是導的藝術;“善歌者,使人繼其聲;善教者使人繼其智。”(《學記》)這是導的藝術所產生的影響。當代語文課程改革要科學合理地繼承這些樸素的教學藝術。課堂實踐中許多優秀的教師也在踐行著這些教學藝術。他們以藝術的眼光營造著當代語文教學的理想之境。
語文課堂應該是錘煉語言、傳承文化、涵養性情、啟迪思想的場所,學習語文的過程,即人的文化成長和精神成長的過程。語文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優良的語文素養是人生幸福的基礎。有了這個良好的素養,學生在以后的人生中才有能力自由地表達思想,與人和諧地交往。語文學習的過程是幫助人實現幸福的過程,語文學習過程本身應充滿著樂趣與幸福。語文課堂應是靈動的心靈之旅。在這快樂的學習之旅中,師生共同傾聽先人留存下來的詩風琴韻,感悟先哲美麗的智慧人生。教師在教的過程中體驗到心靈的快樂,學生在學的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我們應共同努力,把語文課堂建設成為師生心靈的詩意棲息之所。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