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行為研究*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2011年度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1JYA820104)的階段成果。
喻貴英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西安710065

摘要:全球經濟的深入發展,使各個國家刑法的不斷完善成為了必須舉措。縱觀當前國際各個國家國內的刑法均有著相應的普適原則,其中的統一原則便為罪責自負原則。也就是說,法治約束是國際通用的治國慣例,所有人生活在社會中,對于自身的犯罪行為均需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對于法律的制裁也就難脫其咎。與此同時,犯罪人所承擔的刑事責任也只能針對自身而并不對其他人的犯罪行為負責。國際刑法自出臺以來發展至今,歷經了幾次重大發展時期,關于國際犯罪的刑事責任承擔都將最大比例放在了犯罪團伙中的主犯身上,對此,《羅馬規約》當中有著相應的規定,個人責任原則也被正式界定。幾乎所有的國際犯罪形式都會表現出共同犯罪的特點,行為責任的界定也就由此成為了國際法學界所重點關注的課題。本文將以此為出發點,淺談國際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行為的主、從犯責任界定,并圍繞國際刑法上的共同犯罪模式展開研究,最后對共同犯罪刑事責任進行具體分析,以期起到拋磚引玉之作用引起更多學者對此更為深入的研究。
關鍵詞:國際刑法;共同犯罪;犯罪行為;責任界定
中圖分類號:D997.9
作者簡介:喻貴英(1962-),女,湖北新洲人,法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刑事法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刑法學、和國際刑法學。

國際刑法的生成時間,要晚于國際法學和刑法學,其始于兩門法學科的交互作用,因此決定了國際刑法理論的發展程度并不夠深入。從法理學的視角來看,相關研究所要解決的最根本問題不外乎是法律責任界定的問題,而這種問題在國際法學和刑法學體系當中都有著較為完善的建設。國際刑法當中的最基礎理論為個人責任原則,嚴格界定了國際犯罪行為中個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強制性。但鑒于刑法學理論的罪責自負與國際法學當中的責任主體界定存在著一定的沖突,這樣的現狀也就決定了國際刑法中將責任主體劃給個人存在著較大的爭議,因此個人刑事責任原則的確立成為了復雜的問題[1]。另外,就國際犯罪性質來看,諸多的案例均有著共同犯罪形式的共同點,這樣的情況,將直接對國際刑法當中的個人刑事責任原則發起挑戰,只有將共同犯罪理論進行深入的剖析,才能重新準確定位國際刑事審判過程中的法官自由裁量權限范圍,進而有效促進國際刑法的法治化發展,使責任主義原則得以有效貫徹。因此研究國際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行為具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一、國際刑法中的主從犯責任界定
在國際刑法中,最早的《紐倫堡憲章》和《遠東憲章》由于采取一元化制度模式,并未對主從犯的責任進行明確的界定[2]。《前南規約》的詳細規定出臺后,厘清了共同犯罪體的概念,以是否實現共同犯罪但沒有以自己身體動靜實施犯罪行為的標準進行了主從犯的劃分。直到《羅馬規約》明確界分了主從犯的刑事責任,將主犯認定為“嚴格意義上的實施犯罪”,并以“命令、教唆、引誘、幫助”等詞語界定了主從犯的刑事責任[3]。目前國際上使用比較廣泛的主從犯的責任界分形式分為三類:
該界定方法將主犯認定為實施犯罪客觀行為要件的人,從犯是對犯罪行為出力協助者。該界定的理由是,以自身行為實施犯罪客觀行為要件的人存在較大的危險性和違法性。但是該界定方法并無法在國際上站穩腳跟,許多情況下,罪犯雖然以自己的身體動靜實施了客觀犯罪行為,卻只是輔助他人犯罪的工具,不應作為主犯判定。比如在戰爭中,戰士需要遵照將士的吩咐發起攻擊,但其本身并不知道攻擊對象是敵人還是平民。此種行為造成的責任界定有失偏頗。
此說的立論基礎是因果關系理論中的條件說,認為犯罪行為人之間必然存在某種因果聯系,從犯罪構成要件上來說,每個犯罪行為人都會對犯罪結果具有刑法上等價原因力的影響,因此無法從其行為程度上對主從犯進行界定,而從行為人的主觀態度界定更為恰當。從主觀來講,以自身意愿實施犯罪行為的人為主犯,而違背自己意愿的人則被認定為從犯。
但這種界定依據仍然受到強有力的批判,因其界定方法包含了利益說的變體。在犯罪客觀行為發生時,僅僅具有個人利益的行為人即使沒有介入也會被判定為主犯,而為了他人利益而實際實施了犯罪客觀行為的人卻被認定為從犯,因此將犯罪人的利益作為實施犯罪行為的依據去判定主從犯的責任十分不妥。
該界定方法是為解決上述兩種方法的缺陷而產生的。該方法認為,主從犯的界定基于對犯罪客觀行為所實施的出力程度和強度。主犯對犯罪行為的完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要以其出力程度能保證犯罪行為實施成功為判斷標準[4]。當然,此種說法也并非完全嚴謹,因為僅僅依靠出力程度來判斷不具備可行性,容易出現法律上的不確定性。
二、國際刑法中共同犯罪的正犯行為分析
國際刑法認為,負主犯刑事責任的正犯不僅指直接正犯和間接正犯,還包括共同正犯,即多人共同實施犯罪客觀行為要件。在多人協力實施犯罪的情況下,如果難以裁定他們對犯罪的作用程度,那么每個人都將成為犯罪的主犯而對他人的行為負責。
共同正犯因其開放性而被國際采納,但是在不同的定義標準中,共同正犯具有不同的內涵。根據形式客觀說,正犯是實施犯罪客觀行為要件的人;根據主觀說,正犯是按主觀意愿實施犯罪的人;而根據實質客觀說,正犯是指在犯罪行為中起決定作用行為的人。
滿足共同正犯首先要具備客觀條件。是要二人以上共同實施的、有共同的犯罪方案或目的的、對共同犯罪計劃出力的行為,三者缺一不可。在實施共同犯罪計劃時,可以無需事先對犯罪計劃作出安排,也可不必言明計劃,而可以從已形成的犯罪事實中予以推斷出來。實際上,在一場犯罪行為中,即使共同犯罪行為人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對犯罪的發生起著不同程度的作用,但他們的行為都促進了犯罪目的的實現時,即說明他們都為共同正犯。
共同正犯行為的主觀要件因犯罪體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區別。所有正犯都具有同樣的目的意圖;個人認識到組織中存在犯罪行為且有促進犯罪目的;或在認識到犯罪過程中可預見犯罪的情況下繼續參與,這幾種情況都屬于共同正犯行為。
共同犯罪體需要的主觀條件是建立在共同正犯概念上的,因共同犯罪體的每
個成員都具體共同的計劃和目的,以促進犯罪行為的發生為目標,才能互相配合。共同犯罪體的基本形式的“共享意圖”是從實施核心犯罪的人或推進犯罪進程的人之間達成的共識而推斷出來的。
共同犯罪體的系統形式要求行為人具有使犯罪更為嚴重的行為的意圖,或者行為人不一定具有這種意圖,但他仍為其犯罪行為進行了煽動行為或進行了實質出力行為。這種系統形式對于判定行為人是否成為共同正犯做出了劃分。
共同犯罪體還具有其擴張形式。這種刑事責任,在責任人制造超出共同犯罪目的的犯罪條件尚不足以,還須責任人在可以預見犯罪行為的發生時仍故意冒險為之的情況下方能認定。共同犯罪體的擴張形式在現今國際上具有廣泛應用,尤其在由于輕率認識都成為共同正犯的情況下發揮重要作用。
三、國際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刑事責任分析
分析國際刑法中的共同犯罪行為,本文認為需要透過共同犯罪的刑事責任來展開。國際刑法當中關于共犯制度的建設有著特定的條款,根據諸多研究成果與《羅馬規約》當中的相關條款理論并結合國際刑法審判實踐,本文認為對國際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刑事責任分析需要從以下幾方面展開:
通過他人實施的犯罪,主要包括單獨實施、伙同他人實施以及通過他人實施三個方面:第一,單獨實施的國際犯罪主體單一,以最直接的犯罪方式決定了在法律裁判過程中能夠直接認定犯罪的實施者即為主犯。但對此關于共同犯罪行為爭議主要在于,犯罪的實施主體為“個人”,但所強調的是“個人性”,而非行為的“單獨性”,個人實施的犯罪并不排除由他人的指使所為,但法律事實決定了個人刑法責任的界定,因此該爭議并不會真正影響到國際刑法中共同犯罪條例的約束性;第二,伙同他人共同犯罪的事實主要體現在共同犯罪目的或計劃的統一性,只有兩人或以上經過相互之間的配合構成的犯罪,才能被認定為是共同犯罪。在此領域中所涉及到的正犯問題,不同的國家具有著不同的研究角度,但對于國際刑法規范的理解和適用卻又因此存在著一定的矛盾。總的來看,伙同他人犯罪理論由國際刑事審判中發展而來,經由長時間的實踐,使該理論的可操作性成為了一種習慣,因此伙同他人犯罪理論不應被完全否定。但與此同時,應當對伙同他人犯罪理論中的第三種刑事責任類型范圍進行嚴格的限制,如此才能在刑事政策的實用主義和責任原則之間找到平衡感;第三,通過他人實施犯罪的情況一般將被利用的人視為無辜之人,因此通常不承擔刑事責任,這種情況一般會被納入到間接正犯范疇。雖然在國際刑法當中并沒有進一步規定“無論是否負刑事責任的另一人”,但這種規定卻具有著特定的意義,既能夠在指定直接犯罪實施人刑事責任的同時,還有權繼續追究幕后的慫恿者或操縱者。
由誘導驅使的犯罪,包括命令犯罪,也就是上級指使下級進行的犯罪和教唆犯罪。對此,國際刑法中雖然并沒有確立獨特的立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相似于單一的正犯體系,因此相對來說,較為難以有效區分實施犯和教唆犯,但對于處罰性意義來說卻沒有多大的區別,只要能夠保證在量刑階段切實根據不同主體行為的作用來衡量其刑罰,則審判結果將依然具有合理性。
在普通法當中,關于以多種方式協助實施或企圖實施犯罪的理解大多基于事實性概念進行解釋,并不將此歸納為真正意義上的共同犯罪,國際刑法對此有著相一致的認同。這種促進實施犯罪的行為只要能夠對正犯行為產生作用,則即可以根據實際的情況對裁判進行把握。而對于企圖實施犯罪的解釋,可以理解為只要著手準備實施犯罪,則可以對教唆者或者其他相關提供幫助的人進行歸責。可見,如此界定的共同犯罪刑事責任范圍具有著一定的合理性。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國際刑法當中的共同犯罪理論體系具有著相當的復雜性,同時鑒于其起步較晚,因此該法律規范客觀來講并不成熟。要想充分正視國際不同法律體系之間現存的難以化解的矛盾與沖突,必須還要同時面對判例法和成文法兩者之間的各種復雜互動關系。種種問題的存在,決定了僅從單一固化的國內法理學視域出發顯然很難構建出一條盡如人意的理論體系。對此,本文認為唯有立足于宏觀視角,切實從促進國際法系互動和理解的視域來進一步深入剖析國際刑法理論,才是推動我國國家刑法理論進一步發展的有效動力,進而共同助力于國際刑法共同犯罪責任理論的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李海瀅.國際犯罪的類型研究:回顧、反思與探尋[J].當代法學,2013(06):33-39.
[2]趙曉耕,孫倩.中西刑法思想史中的共同犯罪問題探源[J].蘇州大學學報(法學版),2014(01):63-77.
[3]宋佳寧.國際刑法中公司的共謀行為[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04):121-128.
[4]陳可倩.德、意、中共同犯罪人認定標準比較研究[J].法商研究,2015(01):185-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