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芳
貴州師范大學求是學院,貴州 貴陽550000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二)(以下簡稱《婚姻法》司法解釋(二))中對于夫妻一方婚前財產,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投資性收益明確規定為夫妻共同財產。但對夫妻一方婚前財產在婚后所得非投資性收益及自然增值部分的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采取的是婚后列舉所得,對于沒有列舉的,《婚姻法》和相關的司法解釋都沒有做出規定。在實際生活案例審判中,針對這部分財產性質的認識不一,存在較大爭議。《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五條的規定,正好解決了這一問題。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關于按揭購房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從而引發人們爭議的是一方婚前簽訂購房合同,進行首付,婚后夫妻共同還貸取得房屋產權證的情況下房屋所有權的歸屬情況。正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十條規定了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并在銀行貸款,婚后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于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依前款規定不能達成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判決該不動產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后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根據婚姻法第三十九條第一款的原則,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為了盡量保證《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對女大學生婚姻觀造成何種程度影響的準確性,筆者從貴陽某高校任意選出200名女生,分兩個階段進行問卷調查。其中第一階段是結合《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的知識內容,對200名女生進行講解前的調查;第二階段是結合《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的知識內容,對200名女生進行講解后的調查。通過調查發現如圖1所示:
通過調查對比發現,雖然2011年8月1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已經付諸實施,但是大多數同學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的內容不是很了解,在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知識講解前,50%的女生有所了解財產分配的內容;講解后,90%的女生更了解。講解前,10%的女生認為有必要普及;講解后,98%的女生認為更有必要普及。講解前,16%的女生贊同《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的規定;講解后,70%的女生更贊同。特別關于誰首付產權歸誰的統計,講解前,5%的女生認同;講解后,60%的女生認同。總的來說,通過知識講解前與知識講解后的對比,更多的女生能夠理解財產性質不會因婚姻關系改變而改變,妄想通過婚姻取得財產,法律更多擴大了個人財產范圍,個人財產分配也更明晰化,為了能夠保障婚姻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更多的人希望對大學生進行《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的知識普及,這對他們的婚姻觀還是有影響。

通過調查200名女大學生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內容認知程度的了解,筆者設計了第二份問卷,也是分為講解前、講解后兩個階段,最大程度了解《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對女大學生婚姻觀的影響,通過調查發現如圖2所示:

在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知識講解前,20%的女生會選擇婚前簽訂財產協議;講解后,70%的女生會選擇。講解前,38%的女生會婚前買房;講解后85%的女生會購房。講解前,81%的女生會注重另一方的物質基礎;講解后,15%的女生注重另一方的物質基礎。通過知識講解前與知識講解后的對比,《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對女大學生的婚姻觀可能造成一定的影響。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出臺之前,面對我國經濟高速發展,就業競爭壓力日益暴漲之下,大學畢業就意味著分手的觀念越來越強,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在整個社會女性婚姻觀的影響下,也傾向注重另一方的經濟實力,忽略樸實的感情基礎,更有女性甚者倡導“寧在寶馬車里哭,不愿自行車上笑”。一旦發生配偶感情破裂致離婚,還可以得到大筆財產。筆者也通過對200名在校女大學生的調查,發現這些女生在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知識認知前,81%的人注重另一方的物質基礎;認知后,15%的人才注重另一方的物質基礎。通過這些調查發現,女生整體對婚姻法制度認知度低,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婚姻法》的知識理性考慮婚姻財產問題。當女生在對《婚姻法》司法解釋(三)關于財產分配知識認知后,90%的女生更注重自身的獨立,能夠用《婚姻法》的知識理性考慮婚姻財產問題。
根照《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七條的規定:“婚后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按照婚姻法第十八條第(三)項的規定,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該不動產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由雙方父母出資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一方子女名下的,該不動產可認定為雙方按照各自父母的出資份額按份共有,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該款規定立法本意是好的,但是該款規定缺陷在于,適用范圍太窄,僅限定于不動產。如果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釋(三)第七條、《婚姻法》第十七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6條規定:“婚前個人財產在婚后共同生活中自然毀損、消耗、滅失,離婚時一方要求以夫妻共同財產抵償的,不予支持。”的規定,那么將會出現這樣的狀況:一方父母在子女婚后出資購買的房產只要登記在自己子女名下,那么房產就是安全的,但是如果另一方的父母也支付了同樣的資金用于購買家具、電器、裝修房屋或是汽車等物品,那么一旦遭遇配偶感情破裂致離婚,就會面臨與對方平分共同財產的境遇。這種顯示不公的現象,將會侵害用于購買家具、裝修房屋或是汽車等物品一方父母的財產權益,這樣的立法導向,將會導致一種“男女雙方都爭相為購買房屋而出資,而不愿為家庭的其他方面(例如裝修、購買家具、購買汽車等物品)進行投入”的現象出現。所以簽訂婚前財產協議,對于即將步入婚姻殿堂的一對新人來說,婚前可能是比較尷尬。不過為了防止和減少夫妻財產糾紛的發生,也許簽訂婚前財產協議是保障個人財產利益,唯一能夠劃分財產的手段。
[1]<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三).
[2]侯巍巍.<婚姻法解釋(三)>中財產糾紛法律問題研究[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