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茜 官性根
西華大學人文學院,四川 成都 610039
婚姻觀是指“人們關于婚姻本質、婚姻中涉及道德問題的基本看法。它對人們擇偶態度、家庭生活觀念以及在婚姻中應承擔的責任與義務具有導向作用。”[1]在當今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人們的婚姻觀存在著不容忽視的誤區。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他“貴柔守雌”的思想蘊藏著豐富深刻的人生智慧,對于扭轉當代婚姻觀念中存在的誤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老子通過對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探索與認識,認為柔能克剛,弱能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四十三章,以下注釋省略《道德經》)看似柔弱的東西,實際上卻更具有強大的生命力;相反,看起來很強大的世間萬物,反而沒有持續性,其生命力更弱。水是自然界中最柔順的,但也是最剛強的,“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七十八章)人和其他生物一樣,具有生命活力的時候,柔韌性很好,一旦失去了生命,就會變得僵硬,“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柔弱勝剛強,事物發展到極盛階段,就意味著生命力開始走向衰竭,“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五十五章)自然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規律,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在“道”的指引下,老子提出了“貴柔守雌”的思想。
老子“貴柔守雌”思想包含“柔弱”、“處下”和“不爭”三個方面的基本內涵。
首先,要表現得“柔弱”。相對于雄性的強勢而言,雌性就顯得柔弱。但是,柔弱可以勝過剛強。(三十六章)所以,一定要“貴柔守雌”。善于“守柔”,才算是真正的強者,“守柔曰強。”(五十二章)圣人就是“守雌”的楷模,“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于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樸散則為器,圣人用之,則為官長。”(二十八章)事實上,老子所謂的“柔弱”,是一種獨特的謙遜,其目的是要使自己成為真正的和最終的強者。
其次,要學會“處下”。不論是最寬闊的海洋,還是最杰出的圣人,都是因樂于“處下”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這也是處理國家關系的應有準則,“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六十一章)用人之道要禮賢下士,“善用人者為之下。”(六十八章)實際上,老子提倡的“處下”,是一種特別的尊重,其用意在于使自己獲得最大的成功。
最后,就是要勇于“不爭”。天道如此,“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嬋然而善謀。”(七十三章)水的品行是對此的最完美詮釋,“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八章)人道亦然,“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七十三章)圣人是“為而不爭”的典范,“圣人之道,為而不爭。”(八十一章)圣人“不爭”而勝,“是以圣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二十二章)其實,老子主張的“不爭”,是一種特殊的合作,旨在實現自己最大的愿望。
當然,“貴柔守雌”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把握柔弱的深刻含義,反而能成功,柔弱只是表象,而強大的生機才是它的內核。”[2]“柔弱”、“處下”和“不爭”是為了“勝剛強”、“能為百谷王”、“天下莫能與之爭”,最后成就個人的幸福、社會的和諧、國家的長存和天下的安寧。可見,學會謙遜,學會尊重,學會合作,是老子“貴柔守雌”思想的智慧之所在。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社會轉型期的急劇變化,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動下,當代婚姻觀大致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三大誤區。
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一些人變得浮躁起來,甚至存在“一切向錢看”的現象,拜金主義和拜物教更是層出不窮,金錢成為了衡量一個人社會價值及個人價值的全部標準。由此引發了許多人“物質化”的婚姻觀,“干的話不如嫁得好”、“嫁入豪門”等錯誤的擇偶觀備受推崇,“房子”和“車子”成了婚姻的硬性標準。這就導致了騙婚、“傍大款”等社會問題,否認了婚姻的愛情基礎,演變成了“長期的金錢交易”。物化的婚姻是走不遠的,“物化的婚姻通常形成依附婚姻,而當某一方失去當初的價值時,就很容易陷入生活無助的困境。”[3]過于注重物質條件,忽視情感基礎的擇偶誤區,婚姻悲劇很難避免。
當代社會是一個文化多元化的社會,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碰撞,許多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從小受到較為保守的中式思想的影響,特別是在學校期間,對于戀愛與婚姻等缺乏全面客觀的認知,同時也受到西方自由開放的思想影響,從網絡和電視等社會媒體中獲得戀愛婚姻的知識,往往是片面的、過分美化或低俗的,這就導致一些青年對婚姻的理想化和浪漫化。除此之外,社會競爭的激烈、個人意識的增強以及對婚姻的理想憧憬等,都導致了“剩男剩女”的現象。然而,迫于家庭長輩以及中國社會的一些傳統社會輿論的壓力,許多“剩男剩女”急于脫單,倉促結婚或者盲目聽從長輩的安排,而導致許多婚姻的不幸或離婚現象。
在當今中國新舊道德交替的特殊時期,舊的道德不再受到重視,而新的道德尚未完善,特別是婚姻道德受到一些前衛思想的誤導,隨即產生了一系列的道德問題。如婚姻責任意識降低,“部分未婚研究生的婚姻意識淡薄。在他們看來,結婚后所負有的責任和義務都是以自我的價值實現來衡量。概括來講,就是其婚姻意識淡薄,婚姻責任弱化。”[4]性觀念的過分開放導致了婚姻的忠誠度減弱,“小三”“情婦”現象增多,甚至部分當代人將“小三”作為自身能力的象征,缺乏婚姻的忠誠感和責任感。這樣的認識誤區,對婚姻的打擊往往是致命的。可見,當代婚姻觀的三大誤區,對個人、家庭和社會的危害日益凸顯,必須加以足夠的重視。
老子的“貴柔守雌”思想,對于走出當代婚姻觀的三大誤區,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老子在闡釋其“貴柔守雌”思想時,特別推崇水“利萬物而不爭”與“故無尤”的品格。在老子看來,“水”之所以最接近“道”,是因為其善于安身立命,擺正了自己的位置,發揮了自己的價值,才不會出現過失與差錯。所以,當代人在開始婚姻關系之前,要認清個人的價值,學會自尊自愛,不要一味地追求金錢,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婚姻。
在擇偶標準上提出過分的物質化要求,事實上是以自己的強勢地位為前提。由于自恃過高,于是對對方的要求很高,特別是物質化要求十分強烈。對物質條件的過分強調,實際上是在舍本逐末,這種作法與老子的“柔弱”思想背道而馳,其不幸和危險很難避免。如果在擇偶時把自己的姿態放低一點,更多關注對方的內在素質,對對方的物質條件考慮少一點,也許就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伴侶。對于談戀愛的人來說,老子的“柔弱”思想是值得借鑒的。
在婚姻關系上過于理想化的期待,也是由于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太高所產生的結果。于是,對對方要求苛刻,缺乏寬容,以自我為中心,過分強調個人主義。當對方與自己對婚姻的理想化狀態不相符合時,往往就以“閃離”的方式終結婚姻。這樣的結局是不幸的,與老子告誡的要善于“處下”,才能獲得圓滿的結果,是完全背離的。
事實上,要使婚姻關系健康發展,就要善于甚至是樂于“處下”,學會尊重,學會寬容。對于婚姻的幸福而言,寬容是非常重要的,“婚姻可以是愛情的墳墓,但它也可以成為愛情的天堂。問題在于如何用寬容去諒解對方,在婚姻遇閑的時候,別計較什么個人得失,別怨恨什么不平。換一個話題去談話,別拉著一個話題不放;換一個角度去思想,對別人多幾分理解和寬容。這樣做,你的心情就會永遠沐浴在陽光之中。”[5]寬容能夠使婚姻變得更加美滿,“婚姻如水,寬容是杯。這樣才能營造一個好的家庭氛圍,才能使生活過得有滋有味!”[6]也能使婚姻持久保鮮,“唯有寬容,才能給雙方足夠的空間和時問,使婚姻能持久保鮮。婚姻如同蹣跚的幼兒,也需要不斷地長大成熟。而沒有寬容,就沒有成長。”[7]因此,在婚姻關系的健康發展過程中,老子的“處下”智慧是應該吸取的。
在婚姻生活中,難免會發生這樣那樣的磕磕碰碰。面對婚姻生活中遇到的問題,不少人往往總是爭來爭去,非常傷害感情,甚至導致婚姻破裂。這種作法與老子提出的“不爭”思想是大相徑庭的,其婚姻失敗也是自然而然的,其中體現了婚姻責任感的嚴重缺失。對于婚姻的健康發展,責任感是非常重要的,“婚姻靠責任和感情同時維系才是幸福。而對于男人來說,擔負的責任會更大。”[8]但是,當今許多人的婚姻責任感較低,在沒有清醒的認識婚姻中責任與義務時,就草率地踏入了婚姻的門檻,當現實生活與之前想象的不一致的時候,便會選擇離婚。這種婚姻生活中責任感的缺失,非常容易導致婚姻失敗。因此,在婚姻生活中,一定要學會“不爭”,學會合作,那么幸福的婚姻才會有所保障。
總之,老子“貴柔守雌”思想所包含的“柔弱”、“處下”和“不爭”的基本內涵,對于走出當代婚姻觀中擇偶標準物質化、婚姻關系理想化、婚姻責任意識淡薄化的三大誤區,促進婚姻觀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1]趙明月.代際間婚姻觀的差異與干涉[J].現代交際,2015(08).
[2]徐艷芳.評析老子的“貴柔守雌”思想[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6(06).
[3]苗翠環,李龍海.做“二奶”的婚姻觀:現代中國轉型期女性價值觀的迷失[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8(09).
[4]馬麗萍.對未婚研究生婚姻觀特點的分析與思考[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9(01).
[5]盧一鳴編.羅素的幸福之路[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2013:158.
[6]張旭編.選擇力[M].北京: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14:169.
[7]李智艷編.做像林徽因一樣的完美女人[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200.
[8]馬銀文編.當下的修行 要經得起誘惑[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