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與人性的思考
李貞
四川大學法學院,四川成都610200
摘要:法治是政治文明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標志,凝結著人類智慧,為各國人民所向往和追求。法治的終極價值又是人權保障,人性作為人權的核心對法治社會的構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法治;人性
中圖分類號:D90-05
作者簡介:李貞(1991-),女,遼寧綏中人,四川大學法學院法律碩士。
一、法治的源起與理解
法治通常被認為是一種治國方略,區別于法制和人治[1]。法制指的是法律制度,要求依照法律規定實施,其更加強調了法律至上、人權保障等內涵。法治最初的理論根基是西方對于人性本惡的判定,人需要通過不斷地學習增長智慧和善意,而法律是用來“懲惡”的。法治要求良法,是被人民普遍樂意遵守,符合人類社會需求的法。筆者認為的法治既法是國家內的最高權威,是所有具有理性思維人的需求體現,在個人基礎上建立的政府、社會組織和個人都必須服從這個全民意志的法,因此,法治的終極價值是人權。
二、人性的內涵
人權是法治的終極價值,人權的存在是基于人的存在。人類社會的歷史是人的歷史,社會中重重的矛盾抽絲剝繭最后都是人和人之間的矛盾。社會的運行是由人在人性的驅使下進行的,人類的所有道德、規范、法律、文化、風俗等等是在長時間的人類歷史長河中慢慢累積下來形成的。古今中外所有的社會觀念、意識、精神都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反映著人性的內涵。
那么人性是什么?啟蒙思想家認為人性既理性;社會功利主義者認為人性驅動人的行為選擇趨利避害;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強調人的社會屬性。我認為自然屬性則更加立足于人性的本源上,我國有諺語“江山易改,本性難移”我認為此處的本性指的就是人性。此外,依賴活生生的人的肉體所表現出的食欲、性欲等以及對事物的評價認識也是人性的體現。人性具有人類共性的部分,同時也具有個人的個性部分。人性還具有與生俱來并且長期不容易改變的的特點,作為人的社會屬性可以因人生長的自然以及社會環境發生改變,但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三、人性善惡觀與法治的連結
對于人性善惡的探究,中國古代先賢們對于人性有著各種各樣的論述,孔孟的“人性善”,荀子的“人性惡”等等。然而中西方文明卻有著對于人性截然對立的兩種觀點。在中國古代傳統觀念里,人性本善占據著主要的統治思想,孟子認為人皆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和是非之心。我國宋代以后流傳的《三字經》述“人之初,性本善”,就是說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好的,但由于后天成長過程中環境不一樣,性情就有了好與壞的差別。建立在人性本善的立場上,受儒家文化影響下中國古代社會被認為是一種人治的社會。與人性本善相對的是西方文明人性本惡的判斷,近代文明的法治社會也是基于對人性惡的基礎上建立的。東西方在人性善惡的對立直接影響到東西方社會秩序的建構方式。
對于人性的判斷,筆者認為應當從實例中予以佐證。幼年時期的孩童與長大之后的成年人相比,更善良天真,少有害人之心,人性本善的判斷也是基于此種事實。然而孩童大多數也是貪玩、占有欲強、喜新厭舊的。幼兒園里的小朋友經常搶玩具就是典型的例子,此時表現出的既是人性惡的一面。由此觀之,人性之處確實存在著矛盾的善惡,其始終貫穿著人類的一生,只是后天究竟是向“善”還是向“惡”,的確與其生長環境有著極大地關系。
那么,法治又是如何與人性連結在一起,法治到底應該建立在怎樣的人性觀基礎之上?筆者想起了一個看過的小故事:有一群小朋友在兩條鐵軌附近玩,只有一個小朋友選擇在停用的鐵軌上玩,其它的小朋友全都在使用中的鐵軌上玩。這時火車來了,你怎樣選擇?大多數人會選擇改變火車軌道,犧牲那名在停用鐵軌上玩的小孩。從情感上講,以一個孩子的代價來挽救大多數孩子的生命會是大多數人的決定。然而在廢棄鐵軌上玩的小孩做法正確,但他卻不得不為錯誤做法的孩子做出犧牲。拋開標準答案,人們在面對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做出最大限度保護多數利益的選擇,這種選擇是在人們意識到在感情上多數孩子的存活較一個孩子的存活更符合人類的心理安慰。如果完全按照是非對錯的邏輯判斷,選錯的就應當承受由此帶來的危險,那么只能是一個孩子的存活。我認為這就是人性本源的自然選擇,人們想要追求最大收益的心理驅使著一切行為,為此會條件反射式的做出最直接最原始的選擇,筆者認為此時的選擇可以說是最符合情理的。
基于以上對人性的認識,筆者認為社會及法治的構建必須回歸到價值的終極目標即人權。人性又是人權的核心,以人為本其實也就是以人性為本。近幾年來,我國司法機構大力倡導恢復性司法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恢復性司法,指的是通過建立輕微刑事案件當事人之間的對話機制,使犯輕微罪行的犯罪行為人與被害人面對面,促使犯罪行為人認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所造成的危害,并以道歉、賠償、社區服務、生活幫助等方式向被害人表明自己的悔罪心情,從而獲得對方和社會的諒解與接納,同時也使被害人接收到犯罪人的悔過信息,更好地撫平創傷,寬恕對方,這些舉措都是司法人性化的表現。筆者認為,法治的構建應當攜有人性的關懷,俗語有云“法律不外乎人情”,這里的“人情”應當即理解為人倫情理、道德倫理,也就是人性。法律的自由正義應當也是源自于人們的價值判斷,如果普遍大眾覺得偷盜是合理的正義的,那么偷盜就合人情世故,就向羅賓漢的故事一樣,同樣是偷大多數人覺得他是綠林英雄。當然筆者并不是頌揚這種方式,但只有回歸于人性的法治才是真正符合人類的法治,才應是法治構建的最終取向。
[參考文獻]
[1]張哲.法治的人性觀基礎[J].法治與社會,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