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培源
德化縣人民法院,福建 德化362500
人類文化的發展是在一定的空間進行的,存在地緣、語言、經濟及信仰等諸多的差異,必然存在地域性和地域差異,并在歷史進程中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地域文化。閩南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閩南地區的法院文化建設必須充分挖掘閩南傳統文化中的豐富資源,找準司法文化與閩南文化的契合點,共生共榮,該地區的法院文化才能不斷傳承、發展、創新,成為滋養法官的內生力量。
在人類學研究中,法律是一個區域性劃分的概念,以法律文化為核心的法院文化也不例外,受地方性傳統文化的影響與限制,二者相互制約、相互促進。
傳統文化,是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風俗習慣。其內核是傳統文化元素中所蘊含的傳統精神實質,即“傳統文化基因”。我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歷史淵源上看是以個體農業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庭為背景,以儒家倫理道德為核心的發展變化中所形成的社會文化體系。這種傳承中所遺留的豐厚遺產的優秀部分為法院文化建設創新和發展提供歷史根據和現實基礎。法院文化的發展必須遵循著文化承接的漸進性,這離不開特有地域文化的涵養和滋潤。地域優秀傳統文化在法院文化建設中,從精神文化熏陶到行為文化引導再到制度文化形成,都有著得天獨厚的環境條件和獨特優勢,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法院文化的構建。
就閩南地域文化而言,系指生活在福建地區的人共同創造的(主要是閩南人),并一代代傳承、發展與創新的地區性文化,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的一個支系。閩南地區的法院文化建設必須注重繼承和弘揚閩南文化這一文脈之本、活力之源,實現文化建設的新突破。一是培養法官行為文化自覺,弘揚閩南文化精髓,找準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宗教文化、南洋文化等等優秀傳統地域文化與法院文化的結合點,建設具有濃厚閩南特色的法院文化基地。二是促進法官行為文化自強,不但要增強法官專業知識和審判技能培訓,更要對法官進行信仰法律、追求客觀、明智文化、禮儀和諧等軟性素質進行塑造,讓法官在審判、生活中表現出法官必須具備的自律、自重、自省、自勵、自警。
為了深入了解并綜合反映閩南地區基層法院的法官在行為文化養成情況,獲取具有普遍性意義的問題,我們以Q市基層法院100名法官為研究對象,設計并發出調查問卷100份,發回收有效問卷99份。通過分析發現,基層法院的法官在行為文化養成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矛盾沖突。
“信仰”文化的司法行為是法官群體社會角色的體現,是法官的一種司法價值觀,兼有顯性與隱性的雙重屬性。法官只有獲得了法律信仰的精神支持,才能具有堅強的守法精神和勇敢的護法品格。為了解法官對法律的信仰程度及對司法活動的感覺和思想、情感等,從個人職業觀與法律的相關性著手設計具體問題,調查發現有些法官對法律的認識處于“機械工具”化階段,認為成為一名法官僅是一種謀生手段的占40%,認為由于大學期間選擇法學所以只能走進法院就業的占35%,對中國法官的現狀有清醒認知,因熱愛法律而選擇成為法官的僅占10%左右。當前法官缺乏一種職業主動性及職業尊榮感,法官追求個人生活的熱情與對法官職業尊榮的缺失并存,對法律的認知與信仰程度和司法價值需求存在差異。
求真務實的學習行為是法官獲取相應知識的有效載體,其意義在于引導專業理論實踐。問及“是否會主動學習”,33.33%(33人)的干警表示“很難主動學習,太忙了,沒有時間”,48.48%(48人)的干警“在工作中遇到困難時,才會主動學習有關知識”,18.18%(18人)的干警“不會主動學習”。在原因調查中,有55%的法官認為家庭、社會瑣事占據太多時間,對學習有心無力,有15%的法官認為學習氛圍不濃厚亦是無法持續學習的原因,有30%的法官認為是客觀因素造成,基層法院受資金和硬件設施的限制,圖書館未能建立,即使有收藏的書籍少、舊和單一。學習型組織理論強調學習的團隊性、整體性和合作互動性,認為多人集體互動學習優于單人個體自學。但在問卷調查中,問及“愿意選擇的學習方式”,79.80%(79人)和85.86%(85人)的干警分別選擇“看書”和“上網”,遠高于選擇“組織庭審觀摩”和“組織法官論壇”等交流互動式的學習方式,后兩者的選擇比例分別為31.31%(31人)和24.24%(24人)。當前基層法院法官隊伍綜合價值的提升與個人對待學習的功利主義價值目標選擇并存。
卡多佐說過:“司法過程有一些下意識的因素,有些是表層,有些則處于意識的深層次,使法官與其他人一樣具有局限性。因此把法官提升到一種純粹理性領域,僅僅是一種對法官莊嚴而偉大的理解?!狈伤季S除了職業性邏輯思維外,還含有法官個人的個性思維,對于司法思維的把握,不僅要從工具理性的角度出發,也要兼顧法官的不同個性。據調查顯示法官個性特征對職業性邏輯思維有一定的影響。拿到一個案件,有25%的法官會顧慮是否有來自領導同事、親朋好友的相托或者是否有來自外部的輿論壓力,此外,有的還考慮案件的社會影響,尤其是對個人的影響。這種思維模式的存在代表著我國法院文化的特殊性。在一些基層法院案件中,有一刑事審判庭庭長在連續三個案件都判決被告“無罪”并被上級法院維持判決后,突然遭到上級檢察部門的調查,而他得同事很多也認為其中有問題,懷疑他是否拿了當事人的好處。就此也展開了調研,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法官該怎么處理,結果顯示有67%的法官認為在量刑可輕可重時,會再量刑幅度內選擇較重的量刑,只有這樣才可證明自己的“公正廉明”,可見在法律的理性邏輯與個性選擇之間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不利于法律權威和至高無上性的樹立。
司法禮儀代表的是對法律的尊重與信仰,確保庭審中“輸送正義”的步驟更加規范嚴謹。法官的法言法語、衣著打扮及庭審中儀態,都關乎法官“角色扮演”及其他庭審參與人“正義與威望”的感受是否到位。然從答題問卷和審判實踐總結中發現,認為司法禮儀是一種“奢侈品”的觀念在基層法院中流傳。調查中認為庭審前的儀式行為屬繁瑣之舉的有20%,有32%認為開庭不一定要穿法袍,因為不利于調解工作的開展。能動司法,鼓勵法官走進田間地頭進行調解,基層法院的“司法廣場化”,法官角色不斷轉換,導致有些法官認為司法禮儀的要求過于嚴苛。司法禮儀是由庭審法官與其他參與人互動共同完成的,司法禮儀是當事人對法院的期許,折射著對司法中立、司法正義的追求,司法禮儀并不是奢侈品。
針對實證研究中發現的問題,提倡以閩南文化精神為指導,結合法官行業的特點,構建制度,出臺措施,引導法官群體在思想道德、行為習慣,甚至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必須進行理性選擇,養成良好的行為文化意識和習慣,才能符合職業發展需求。
閩南的泉州被稱為“世界宗教的博物館”,閩南的宗教信仰有著豐厚的土壤,而宗教信仰與法律信仰并不是絕對沖突。隨著社會變革與經濟發展,對宗教信仰中對規則和儀式傳統的尊重逐漸轉化為對社會規則的敬畏和國家制度的信仰,閩南地區的信仰傳統如果可以轉化為對規則、制度和權利的信仰,那么對于法治信仰的養成無疑是可事半功倍的。具體實踐中:一要把倡導弘揚“忠誠、為民、公正、廉潔”的司法核心價值觀作為法院文化建設的第一要務,通過精神文化的洗禮構建法院隊伍共同的精神家園。二要把鍛造“忠誠”法魂作為法院行為文化建設的關鍵,通過嚴格的院務管理,落實作風建設、廉政防控體系、文化講堂等制度規范,促使法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三要舉辦具有法院特色的文化系列活動,增進法官對法官職業的認知,推進干部“德”的專項考察工作,將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納入干部考察。
閩南海洋文化中蘊涵的兼收并蓄開放意識、開拓進取的拼搏精神,即“愛拼才會贏”的閩南精神,華僑文化中的興學重教風氣等,必須立足實際,研究傳統,充分挖掘,依照規律探索出一條適應現實需求的學習行為文化養成的途徑:一是不斷鞏固終身學習理念,引導法官端正學習態度,增強學習的緊迫感和自覺性,在法院內部培育典型、塑造典型,加強對先進典型的宣傳以形成氛圍。二是建立完善的競爭激勵機制,克服一些法官在工作中的依賴心理、惰性被動、得過且過、敷衍塞責、不思進取等消極狀態,在法院內部應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競爭機制。如崗位績效考核、優秀法律文書評比、規范庭審觀摩等都是值得嘗試的方式方法。三是構建知識共享與交換平臺,硬件上完善以信息化技術為基礎的知識管理平臺,搭建如研討會、學習會等知識共享平臺,成立法官學習俱樂部,建立法官學習論壇,與相關高校建立合作平臺,實現資源共享,適時地邀請專家、學者輔以專題指導、研究和討論,提高學習調研層次。
閩南人有著很深的重商務實的生計傳統。閩南的商業氛圍濃厚,閩南人的經濟思維發達,體現為尊重契約精神、提倡誠實守信等。經濟思維與法律思維有相通之處,即崇尚理性與規則。因此閩南法官的法律思維養成亦有深厚的思想根基。一方面法官要培養良好法律素養,在進行法律思維適用法律時,面對各種復雜的情況,需要法官運用自有裁量權,如何把握好自由裁量的度,關鍵在于深入研究法律原則、法學理論,透視法律制定背后的“善意”,唯有如此,才可很好的洞悉法理、明辨是非和權衡利弊。另一方面要堅持以重證據、邏輯推理為中心,通過分析雙方當事人提供的證據材料,重組案件背后的片段,并按照“真實性、關聯性、合法性”等法律邏輯形成證據連接,洞察案件“事實”,然后采取最普遍的、最典型的三段論的邏輯演繹方式適用法律。
[1]謝暉.判例法與經驗主義哲學[J].中國法學,2000(3).
[2]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58.
[3]王方玉.論閩南文化特質對地區法治建設的影響[J].集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2).
[4]沈宗靈.比較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2-33.
[5]呂芳.法院文化核心要素研究[J].中國法律史專題研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