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治安警察的執法素養*
胡聰沛
中國刑事警察學院,遼寧沈陽110854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時代日新月異,治安警察在社會轉型期面臨著巨大的風險與挑戰。在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建設法治國家、法治政府的正確道路上,治安警察的依法行政成為必要與迫切的要求。在面臨復雜多變的社會,治安警察工作的瑣碎性與多樣性,決定了治安警察必須具備法律素養、業務素養以及正義素養。
關鍵詞:改革開放;依法治國;治安警察;正義
基金項目:*本文系遼寧省教育廳高等學校人文社科項目支持(項目編號W2014226)。
中圖分類號:D631.1
作者簡介:胡聰沛(1990-),男,漢族,福建長汀人,中國刑事警察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經濟刑法、警察法。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到來,隨著中國加入WTO,隨著市場經濟的建構與發展,這一切的變化帶來的社會轉型,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當人們在舉杯歡騰的時候,也許暗含著犯罪與治安風險的加大,高端的五星級酒店里也許暗藏著娼妓與賭博。這一切的顯明對比,意味著治安警察發揮作用的機遇,更意味著莫大的挑戰。
所謂以人為本,要從人說起,正如康德所說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的人文主義一樣,對于治安案件頻發的今天,不得不探討在治安案件中處于最前沿的治安警察說起。雖然,我們不能武斷的說只要每一個治安警察的執法素養提高,我們就能夠有效避免治安案件的發生,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治安警察執法素養的提高,不僅僅能夠減少治安案件的發生,也從另一個角度看來,對于當今法治政府的建設,能夠盡到不小的貢獻。為什么呢?這也是本文的第一個問題意識,即治安警察執法素養提高的意義何在?也許這個問題的答案,從常識角度就能夠顯而易見。但是,筆者將在不斷闡釋治安警察執法素養問題的同時,不斷展示出它的意義何在。
探討治安警察執法素養問題,要構建以下問題意識,隨著對這些問題意識的解決,也就闡明了治安警察執法素養這元問題的解決:
1.治安警察與其他類型警察的不同在哪里?這些不同之處是由治安工作的特殊性決定的,那么做好治安工作對治安警察提出了哪些要求?
2.執法,意味著治安警察必須依法辦事,那么怎么樣才算很好的履行了執法職責呢?
3.素養問題,當然是好的素養問題,也就是說治安警察依法做好治安工作,應該具備哪些具體的能力和知識儲備。這是個寬泛的概念,也是個開放的結構,需要進行歸類。
以上列舉式的的提出問題,歸納起來最終要解決的是:治安警察依法做好治安工作,需要具備哪些具體的能力與知識儲備?我們如何提高這種素養?
二、治安與治安警察
治,對亂而言;安,與危相反。《易經》有云:“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君子安而不忘危“。有人認為,治安,就是一種安全有序的社會狀態。[1]但是,這似乎僅僅說明了治安中的“安”字之含義,卻沒有闡明“治”的含義所在。筆者以為,治安很關鍵的一點體現在它的“治”字,這是動詞。所謂治安,就是使得社會安全有序狀態的方法。當然,詞義具有流變性,也許根本無法運用一種定義囊括這一現象的所有內涵與外延。但是,我所要表達的是,我所說的治安就是,如何使得社會有序安全。也許,大治安的理念能夠為我們探討問題提供更廣闊的視野,在更廣闊的視野中對于治安警察執法素養的提高更能夠高層建瓴。[2]
這種概念的提出的確也許在理念上能夠高層建瓴,但是真正在分工上似乎是無法實踐的。因為,要使得社會安全有序,并不是哪一個職業或者機構能夠完成的,更不能將這一目標寄希望于公安機關一家完成。社會治安系統,是一個巨大的工程建構。
因此,為了社會分工的需要,為了讓大家更好的各司其職,有必要將社會治安系統的具體工作精細化,分配給各個機構中。治安警察便是這一系統中扮演這重要的角色,盡管這里所說的治安警察的“治安”與前面所言的“大治安”含義不同。
那么,治安警察的職責與分工在哪里呢?他們承擔了哪些治安工程建設的任務?我們能夠從有關的法律規定與相關的學術著作中作出如下幾種歸納[3-4]:
其一、對危害社會公共安全,妨害社會管理秩序的預防。
其二、對違法案件的處理。
其三、對部分刑事案件的查處。
三、執法素養闡釋
所謂素養,是比較好理解的,也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只要是有利于治安警察執法工作開展的能力與知識等,都可以納入其中。
所要重點闡明的是這里的“執法”概念。在依法治國,建設法治政府,法治社會的背景之下,要重點關注執法概念,我認為要注重兩點:
其一、合法行政[5]。是指行政權的存在、行使必須依據法律,符合法律,不得與法律相抵觸。治安警察是行政執法人員,所進行的職務行為必須符合法律。這里又包括兩個方面:
①法律保留原則。法律保留原則,是指行政活動的作出必須取得法律的授權,必須有法律的明文依據,否則不得為之。
②法律優先原則。法律優先原則,是指行政應當受現行法律的約束,不得采取任何違反法律的措施。
其二、合理行政。[6]合理行政,必須是在合法行政之下的合理。由于行政機關,特別是公安機關所面臨的現實情況千奇百怪,類型多樣,因此必須賦予公安機關必要的自由裁量權。而這一自由裁量權的行使,一方面不能夠超越其執法權限,違法法律,另一方面應該做到客觀、適度、合乎理性。
四、治安警察的三大素養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分析出治安警察的幾個特點,根據這些特點,可以得出治安警察所需要具備的素養:
其一、治安警察是行政執法人員,必須依法行政。這既是我國建設現代法治國家這一治理邏輯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國家公信力,贏得政治合法性的必要手段。治安警察是各類行政人員中與民眾最密切聯系的公務人員,如果治安警察能夠依法行政,則法治國家的建設就能夠取得民眾的信任與支持。
其二、治安警察所面臨的工作復雜多變,瑣碎多樣。有人戲稱,公安工作中的累活、臟活、沒人干的活都仍給治安了。雖然這一說法有所夸大。但是也說明了治安工作的瑣碎性與多樣性以及復雜多變性。社會在發展,人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日新月異,社會和人們所面臨的風險也加大,這無疑也加大了治安工作開展的難度。
因此,根據以上分析,為了維系社會有序安全,為了建設法治國家,治安警察必須具備以下三種素養:
其一、法律素養。
過去我們將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稱為法律人,這也許過于專業化。現在十八屆四中全會將從事法律工作的人員稱為法治工作者。并將法治工作者在法治建設中的作用提高到了很高的高度。治安警察作為與民眾交往密切的窗口,既是處理社會中各類違法案件的公務人員,更是幫助群眾排憂解難的關鍵因子。治安警察若是能夠依法辦事,不僅僅能夠起到守法的帶頭作用,更能夠得到民眾的信任,破除權力尋租。
因此,作為治安警察,不僅僅要認真學習、熟練掌握法律條文和法學理論,特別是行政法方面,更應該透過理論學習法律背后的法律精神,這樣才能把死的法律條文更好的運用到活生生的生活中去。
其二、業務素養。
前面分析到治安警察所面臨的工作具有復雜性,多變性,瑣碎性,多樣性。這給治安警察提出了很高的業務要求。當當懂得法律是不夠的,面臨復雜多變的社會,治安警察應該在學習好法律的同時,一方面要精通公安業務,對于國內外積累起來對于治安工作的間接經驗(書本知識)應該熟練掌握,才能夠在遇到具體問題時候有理論指導,進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進行理論、制度創新;另一方面,治安的復雜多樣性決定了治安警察不能夠僅僅困囿于公安業務,類似于管理學知識,心理學知識,民俗學知識等等都需要廣泛涉獵,才能夠博觀而約取。
其三、道德素養。
所謂道德,當然是好的道德。我認為有兩種,一種是大家普遍需要養成的德性,比如誠實守信,敬業等等,這個一般性的德行,治安警察必然需要養成。另一種是作為治安警察所需要具備的道德,可以說是職業道德,但是職業道德里面有許多的內涵,這里不一一贄述。這里只說一個導向性的:正義素養。
首先,在許多國家的入警宣誓詞中都把正義作為警察的誓言,所謂遵守法律與正義。正義是警察的化身,雖然有點神秘色彩,但是卻是一種信仰與信任。警察是國家乃至民眾與危及民眾和國家的惡勢力做斗爭的最前線的捍衛者。警察不代表正義,則國家的政治合法性將蕩然無存。
其次,既然法律事無巨細,社會情況變化無常。賦予警察自由裁量權成為了履行好行政職能的必須。那么怎么樣才能使警察在合法性的框架下合理行政呢?這個就必須仰仗警察自身的正義素養了。如果一個不公正的警察,守法困難的情況下,更不可能去合理行使自由裁量權了。
當然,正義的含義是難以用一個等式,一個定義,一個概念所能夠表達清楚的。從柏拉圖的各得其所,到亞里士多德的正義分類,再到羅爾斯的正義論,提出了各種紛繁的正義原則與正義觀念。[7]但是,有幾個共同的理念是共享的,也是作為普通民眾所熱愛與崇敬的,那就是公正執法,平等待人,當然這里的公正與平等包括實質與形式兩方面。聽起來很懸乎,實質上哪個警察是否公正,哪個警察不公正,現實中的老百姓是很容易辨認出來的。
五、結語
本文的論證思路是從概念分析入手的,說明了治安警察的職責和目標所在,論證了在當代法治國家建設的語境中治安警察法治意識的重要意義,最后歸納出治安警察的幾個特點,從特點中闡釋出治安警察所需要的法律、業務、正義三大素養。
當然,事無巨細,掛一漏萬,治安警察所需要的素養遠遠超過這三個,但是,我們找準問題的時候總是要找當下做核心的那一些素養。
[參考文獻]
[1]熊桂桃,董青青主編.治安學[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2.
[2]金其高.大治安精要[J].犯罪研究,2012(3).
[3]石向群.治安學研究的問題與出路[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05(2).
[4]陳涌清.論治安學研究對象的確定[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2011(1).
[5]羅豪才,湛中樂主編.行政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6]羅豪才,湛中樂主編.行政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7]徐愛國,李桂林.西方法律思想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