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訴訟檢察監督的完善*
儲穎汪澤赟
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江蘇南京211816

摘要: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對檢察機關提起抗訴做了細化,增強了行政訴訟檢察監督。但是,這一制度仍然存在著案件少、來源不明確、申訴受案率低等各種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這對完善我國檢察機關的監督權有著重要意義。
關鍵詞:行政訴訟;檢察監督;完善
基金項目:*本文為2014年江蘇省普通高校學術學位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行政訴訟檢察監督制度的完善”(項目編號KYLX-0739)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D925.3;D926.3
作者簡介:儲穎,女,江蘇宜興人,南京工業大學法學院,研究方向:憲法學與行政法學。

一、新《行政訴訟法》的修改
2014年新修改的《行政訴訟法》進一步完善了行政訴訟檢察監督,在監督范圍、方式、權利以及程序方面都做了詳細的規定。首先,擴大了檢察機關的監督范圍,增加了對調解的監督,明確了不予受理和駁回起訴可以提起抗訴;檢察機關還有權對行政案件的執行進行監督。其次,明確了檢察建議的法律地位。《行政訴訟法》第九十三條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檢察院可以對同級法院的生效裁判有符合法律規定的情形的可以提出檢察建議。再次,抗訴程序得到完善。新法明確規定了能夠提起抗訴的情形,并且規定了抗訴的級別以及檢察院提起抗訴的一系列審查期限和申請期限。最后,增加了檢察機關調查核實的權利。修改后的《行政訴訟法》規定檢察機關因履行法律監督職責提出檢察建議或者抗訴的需要,可以向當事人或者案外人調查核實有關情況。
二、行政訴訟檢察監督存在的問題
盡管《行政訴訟法》的修改給檢察監督帶來了新的發展和完善,行政案件立案少、檢察機關案件來源不明確,申訴受案率低以及案件執行困難等仍然在困擾著檢察機關。因此,在肯定立法的進步之余,仍舊應該看到行政訴訟檢察監督這一制度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需要我們解決。
在行政訴訟中,有些行政相對人顧忌行政機關的權力不敢起訴,自古就有“民不與官斗”的說法,當自身權益受到損害時也秉持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想法不向法院主張權利。即使法院受理了訴訟,也經常出現撤訴的情況,有些是因為行政機關施壓,有些是來自法院的動員。法院與行政機關在人事、財政上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民眾難免會懷疑法院在行政案件審判時偏向行政機關。
目前檢察機關可知的案件來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當事人的申訴,二是重大案件法院通知檢察機關參與。申訴是檢察院針對已經生效的裁判進行抗訴的前提之一,也就是說檢察院在得到案件材料時法院已經做出了判決,只有在當事人不服或者發現有錯誤的情況下檢察院才有可能了解案件情況,對法院的審判情況檢察院根本無從監督。至于重大疑難案件,檢察機關可能會以參與人的身份進入到審判中,這種情況下,法院會主動通知檢察機關并且遞交案卷材料。但是影響不大未引起社會媒體關注的普通案件,法院一般不會主動移交案卷材料。這就導致檢察院在法院的地位很尷尬,檢察院并不是對所有的行政案件的審判都進行監督,也并不是能夠了解全部的行政案件。
現實中,行政訴訟總是以原告方敗訴居多。檢察機關如果因為原告的申訴而提起抗訴的話,就會處于行政權和審判權的對立面。我國的一些行政機關首長同時兼任黨委重要職務,與檢察機關形成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對行政訴訟中檢察院獨立行使監督權造成極大的阻礙。此外,檢察機關和法院的財政經費、人事任免、編制增減都受到地方行政機關的影響。因此,在檢察機關經費和人事都不能夠獨立的情況下,讓檢察機關獨立的行政行政訴訟檢察監督權,恐怕有些不切實際。
在檢察監督中,檢察機關和法院是監督主體與被監督主體的關系,檢法兩家各自立場不同,使得法院與檢察院的工作不具有協調性,從而造成了法院對檢察院有抵觸和不配合。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檢察院的解釋對行政抗訴作了較為詳細的規定,但因為雙方在抗訴范圍、案卷調取等問題上認識有差異,導致實際辦案不順利。司法實踐中,部分檢察機關和法院以對方的解釋無約束力為由拒絕承認和適用。最高檢察院的解釋法院不予適用,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檢察機關不予適用,兩家適用兩個法律適用標準,不僅降低了辦案效率,還限制了檢察機關發揮檢察監督功能。
三、如何更好的監督行政訴訟
(一)提高全民法律意識。法律意識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要想行政案件來源多,要想人們懂得用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首先是要讓全民知法懂法用法。
(二)明確檢察機關案件來源。權力不喜歡被監督,但是權力需要被監督才不會被濫用,法院行使審判權時需要檢察院從旁監督。因此,法院有必要開誠布公的接受檢察院的監督,檢法兩家應當聯合制定案件溝通規則以便檢察院及時了解案情。
(三)科學構建檢法關系。檢察院和法院應當增加溝通和交流,雙方可以協商形成一致的意見,對監督的具體程序進行商討,制定出雙方都贊同并遵守的程序以解決訴訟監督問題。最重要的是,檢察機關應當明確監督范圍和方式以及執行時檢察機關具體參與方式,但是不能干預法院的審判獨立。檢察機關主要起督促作用,不能直接指揮審判。法院應當給予檢察機關尊重,不能無視檢察機關的監督。法院應當為檢察機關提供便利,尊重檢察機關的閱卷權。
[參考文獻]
[1]杜立夫.權力監督與制約研究[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2]王留一,王學輝.依據、結構與框架:行政訴訟被告型檢察監督制度研究[J].寧夏社會科學,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