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祥
內蒙古大學滿洲里學院,內蒙古 滿洲里 021400
推定是證明主體或者事實裁判者依據已經明了的事實,根據法律規定、經驗法則推導出另一事實的行為。仲裁中的推定是仲裁庭認定爭議案件事實的一種特殊方法。在仲裁程序中,仲裁庭認定爭議案件事實的通常方法是依據證據認定爭議案件事實。但在仲裁實踐中,由于案件是復雜的,仲裁庭認定爭議案件事實時常常可能會面臨沒有證據或所采納的證據證明力較低的情形,若此時認定爭議案件事實真偽不明,并依據證明責任分配理論作出仲裁裁決,則不僅不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利益,而且還難以保障該仲裁裁決的合理性,進而影響當事人對仲裁方式解決爭議的選擇。此時,仲裁庭只能運用推定認定爭議案件事實,達到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保護當事人合法權益的效果。因此,在仲裁中運用推定認定爭議案件事實具有必然性與可行性。
理論界對推定的內涵和外延的闡述分歧較大。由于在仲裁中運用和推定認定爭議案件事實具有必然性與可行性。對此,不同國家的立法有著不同規定,不同學者也有著不同的理解。1804年《法國民法典》第1349條規定:“推定系指法律或司法官依已知之事實推斷未知之事實所得的結果。”這是法律關于推定定義的最早規定。《意大利民法典》基本沿襲了《法國民法典》關于推定含義的規定。1999年《美國統一證據規則》第3條規定:“推定是指在發現某一基礎事實存在的情況下,作出如下假設——除非依照規則302、規則303作出不存在推定事實的,假定存在著推定事實。”此外,《國際律師協會有關國際商事仲裁證據規則》第9條第4款規定:“如果一方當事人在無法做出合理解釋的情況下,未能出示被請求出示的文件資料,且對于出示請求未在規定時間內提出異議的,或者不能出示任何仲裁庭要求出示的文件資料,仲裁庭可以推斷此文件資料與該方當事人利益相悖。”再如《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2008)第34條的規定等。《牛津法律大辭典》中推定的定義為:“推定,在證據法中,指從其他已經確定的事實必然或可以推斷出的事實或結論。”《布萊克法律詞典》中對推定定義的界定是:“推定是一個立法或司法上的法律規則,是一種根據既定事實得出推定事實的法律規則,推定是在缺乏其他證明方法時所使用的一種根據已知證據作出確定性推斷的一種法律設計。推定是依法從已知事實或訴訟中確定的事實出發所作出的假定。”
縱觀上述種種觀點,雖然表述各不相同,但萬變不離其宗,對其基本內涵的理解包括三個層次:第一,推定是一種特殊的事實認定方法,是一種證據規則。第二,推定在結構上存在兩個事實:一個是已知的基礎事實;另一個是未知的待證事實。推定就是根據兩個事實之間存在的某種聯系,從已知的基礎事實推導出另一未知的相關事實。最后,法律規定和經驗法則是由已知事實推導出未知事實的依據。綜上,筆者認為,仲裁中的推定是指案件爭議事實的裁決者依據法律規范或者經驗法則,根據某一真實的基礎事實甲合理地推出另一相關事實乙存在的一種認定事實的證據法則。
仲裁裁決者認定案件事實的方法有兩種,即依據證據認定事實和運用諸如推定的特殊方法認定事實。通常情況下,裁決者應當在分析、審查判斷證據的基礎上根據證據規則來認定爭議案件事實,但是,當沒有證據或證據不足以證明爭議案件事實的時候就可能需要通過推定來認定事實,這樣也可以使仲裁機構和當事人通過較少的投入獲得盡可能多的收益。當然,推定不同于推理。推定是一種證據法則,具有普遍適用性;而推理是事實裁決者在具體案件中進行的思維活動。推定反應的是基礎事實與需要求證的事實之間的聯系,應用于事實認定過程;而推理既可以應用于事實的認定,也可以運用于根據事實適用法律的活動。推定反應的是法律或者經驗要求的某種特定的價值傾向;而推理必須遵守邏輯法則。故而,仲裁裁決者運用推定得出未知事實的存在是根據已知為真實的事實與推定事實之間的邏輯關系來實現的。因此,推定的本質是一種輔助性的認定事實的特殊方法。同時,推定的事實是免證事實,無需當事人舉證,仲裁庭可以直接認定。
推定是一個由已知為真實的基礎事實推導出未知事實的特殊事實認定方法,這個推導過程能否成立決定了推定制度的存在是否合理。若利用法律規范進行推定,則沒有爭議。若利用經驗法則作為媒介進行推定,難度較大,且需慎重使用。
經驗法則具有客觀性。經驗法則具有一般認識的基本特點,即它的形式是主觀的,仲裁裁決者在認定案件事實時不可避免的受其道德情操、職業水平等制約,但內容是客觀的,經驗法則反映的是人類在生產、生活中對客觀世界各種事物之間因果關系的歸納和理性認識。經驗法則具有抽象性。經驗法則是人們通過在反復的仲裁實踐中歸納總結出來的知識,在表現形式上已脫離具體事物而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特點。經驗法則具有主觀多樣性。在缺乏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時,仲裁裁決者為了形成內心確認,不得不運用受自己主觀因素的影響而歸納積累的日常生活知識,且根據具體案件情況的多樣性決定何時采用何種經驗法則等皆由仲裁裁決者主觀進行判斷。經驗法則具有蓋然性。即根據某一基礎事實甲能夠推導出另一推定事實乙的情形要遠遠大于不能推導出來的情形。經驗法則可以用來推定事實的正當性就在于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事物之間的常態聯系。
經驗法則的最基本功能在于認定爭議案件事實,有助于仲裁裁決者形成合理的裁決。仲裁裁決者者合理裁決的基礎是對爭議案件事實的認定,這就決定了仲裁認識是一種以爭議案件事實為認識對象的特殊認識活動。按照證據裁判主義的要求,除可以直接認知而無需證明的案件事實以外,仲裁裁決者認定爭議案件事實時,需要有相當多的證據,并在運用經驗法則對證據能力有無與證據證明力大小予以確定的基礎上,根據證據所能證明的內容認定爭議案件事實。然而在仲裁實踐中,當作為證明對象的案件爭議事實通過證據不足以證明時,倘若仲裁裁決者直接認定該爭議案件事實真偽不明并作出仲裁裁決,其后果則很可能產生不公正。此時,從已知為真實的基礎事實,合乎邏輯的推導出待證事實的推定方法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推定的適用往往依賴于經驗法則的運用。
仲裁裁決者可以基于與應當作為證明對象存在邏輯聯系的已知為真實的基礎事實,運用與此相關的經驗法則對作為證明對象的待證事實予以判斷的情形,具體而言,有兩種情況:一是,在一方當事人無法提出相關的證據來證明其所主張的應當作為證明對象的事實時,依經驗法則對該待證事實判斷的確信度,不僅只是來源于經驗法則,還應當來源于仲裁裁決者通過以往的仲裁實踐所獲得的對某一類案件事實的心理認知和通過接觸案件而獲得的對爭議案件事實的直接感知。二是,在一方當事人提出的證據不足以證明其所主張的應當作為證明對象的事實時,在個案中,應當采用具有高度蓋然性的經驗法則還是具有一般蓋然性的經驗法則,才可滿足有關待證事實所要求的證明標準,滿足仲裁裁決者對待事實形成內心確信的最低要求,主要取決于一方當事人所提供證據的證明力本身的分量以及與相關經驗法則相結合而形成的證明強度和對方當事人提出反證的強度。由此可見,運用經驗法則推定案件爭議事實并不是孤立的,且經驗法則在運用事實推定方法認定案件爭議事實的過程中,仲裁裁決者憑借對經驗法則的認知方式可以從顯著的基本事實中得出需要求證的結論,進而最終獲得構成案件事實的間接認識。
綜上所述,仲裁中的很多情況不可避免地需要適用經驗法則,但如果不能以適當的方式適用的話,將會帶來極為嚴重的危險。適用經驗法則的一個首要的基本原則就是不能從經驗法則直接得到高于該經驗法則認識本身可信度的結論。
推定是仲裁過程中裁決者認定爭議案件事實不可或缺的一項規則,但在適用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為了克服局限性,并促使推定規則在認定爭議案件事實的過程中得到合理地適用且最大限度地發揮其自身特有的效用,筆者認為,需要預先設定必要的基本規則以保證推定適用的正當性。仲裁裁決者在適用推定時必須持有審慎的態度,才可以確保推定事實的準確性。
仲裁裁決者適用推定方法認定爭議案件事實的過程中涉及的兩個事實,如果作為前提的基礎事實的真實性不能保證,那么其推定事實的結論自然無法令人信服。因此,必須首先確保基礎事實的真實可靠。通常來說,可以作為基礎事實的來源包括:①眾所周知的事實;②自然規律和定理;③仲裁上的認知;④經證據證明的事實。以上分類中1-3項是無需當事人舉證證明的,第4項則涵蓋了作為基礎事實的大部分情況,即需要當事人舉證進行必要證明的事實。推定的適用,可以轉換當事人舉證責任證明的對象,即由原本對推定事實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轉換成了對基礎事實負有舉證責任。但如果當事人拒絕舉證或者舉證不足以證明基礎事實的存在,則推定當然不能被適用。此外,由于基礎事實要求是真實可靠的,由此推定的事實通常被認為是正確的,但推定的事實畢竟沒有經過嚴格的證明程序,所以,絕對不能以一個有錯誤嫌疑的推定事實為依據進行再推定。
推定的事實在通常情況下被視為是真實可靠的,即使準確度很高,但它在本質上畢竟不同于客觀存在的事實。其根源是由于推定的根據只具有或然性而非必然性。法律允許對方當事人提出證據加以反駁,只要對方當事人提出證據對基礎事實或推定事實來進行反駁,且提出的證據足以動搖推定的效力,即使該事實的存在與否處于真偽不明的狀態時,而無需對方當事人的反駁一定達到證明推定事實或基礎事實不存在的程度,推定就將不能繼續適用。同時,賦予對方當事人反駁的權利也是保障當事人雙方權利對等的需要和現實體現,只有允許當事人對推定進行反駁才能維持雙方當事人利益的平衡及實現仲裁的公正和效率的價值目標。
推定是一種輔助性的事實認定方法,推定只是在特殊情況下“退而求其次”的選擇,但推定的存在確是必要的。通常而言,仲裁裁決者在仲裁過程中首先應當依據所采納的證據對爭議案件事實進行認定,只有在某些事實存在證明上的困難時才考慮適用推定。由此可見,推定主要適用于以下兩種情況:其一,因客觀原因無法取得證據或證據證明力不足以認定爭議案件事實,且該爭議案件事實是仲裁進程中的焦點,不查明將影響仲裁程序的進展,甚至停滯。為解決這種程序中的僵局,仲裁裁決者可以采用推定來認定認定爭議案件事實,從而促進仲裁程序的順利進行。其二,當事人雙方地位明顯不平等,當掌握著大部分資源和證據資料的一方當事人不負有舉證責任,處于明顯弱勢地位的另一方當事人負有舉證責任卻缺乏舉證能力時,出于公正分配證明責任和平衡當事人雙方力量的考慮,仲裁裁決者可以考慮適用推定轉換需要證明的爭議案件事實、降低證明難度,這既可以保證仲裁的效率,也實現了當事人平等和訴訟公平。
基礎事實與推定事實之間通常所具有的高度蓋然性聯系,被視作推定規則存在的正當性基礎。事物之間的這種高度蓋然性聯系,在實踐中被人們所熟知,并被歸納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性認識,即經驗法則。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一些較為成熟的經驗法則逐漸被立法所吸收,最終上升為法律規范,法律規范是法律推定的依據。基于此,仲裁裁決者適用推定認定爭議案件事實時通常應當依據三類經驗法則:第一類是法律規范,由法律明確規定的適用推定的情形。例如《北京仲裁委員會》(2008)第34條第6款關于妨礙舉證的規定。第二類是法學理論經過論證的學說,即理論界關于某一制度的通說。第三類是為人們所公認的經驗法則,即“不證自明”的事實。
推定原本是民事訴訟證據制度中一項極其重要的認定爭議案件事實的特殊方法,大陸法系國家和英美法系國家對此都已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成熟的理論體系。筆者認為,仲裁作為訴訟外的與訴訟并行適用的具有法律效力的爭議解決方式,有必要引入推定制度,以更好的輔助認定爭議案件事實,解決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糾紛,保障仲裁裁決的合理性,使得仲裁制度的價值目標在司法實踐中得以實現,改變仲裁制度訴訟化的現狀問題,保持仲裁制度自身具有的優勢與活力。
[1]羅結珍譯.法國民法典[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9:324.
[2]何家弘,張衛平主編.外國證據法選擇(增補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266.
[3]齊玎.仲裁程序中的證據認證規則初探[J].仲裁研究,2009(1).
[4][英]戴維·M.沃克.牛津法律大辭典[M].鄧正來等譯.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1998:714.
[5]Black’s Law Dictionary,9th Edition.Bryan A.Garner(editor in chief),Thomson West,p.1304.
[6]畢玉謙.經驗法則及其實務應用[J].法學,2008(2).
[7][意]米歇爾·塔魯否.關于經驗法則的思考[J].孫維萍譯.證據科學,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