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儒雅
遼寧理工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減刑即是在原有罪行的基礎上,減輕刑罰處罰的力度,對原來的判決進行部分的修改,由于減刑概念和標準模糊,在執行的過程中很容易與假釋雷同,引發公正性的討論。尤其是在當前環境下,社會公正性成為了焦點,減刑制度的合理性具有爭議,因而論文研究減刑,具有積極的意義。
(一)減刑制度的概念
當前使用減刑制度的國家已經很少見,我們平時所討論的減刑是指狹義上的,其他國家大多沒有類似減刑的規定。國內刑法理論界認為減刑是我國刑事政策上的一項重要創造。英國、澳大利亞是進行業務系統的減刑制度的起源。根據服刑人員的表現評分,不同的分數在監獄里得到的待遇不同,分數與待遇成正比,當達到最高水平時,則具備了釋放的條件。減刑制度在西方國家都經歷了初步的探索,但是卻沒有得到多數國家的認可,隨著假釋制度的盛行,減刑制度也沒有被各國采用,在兩大法系發達的國家,沒有實行單一的減刑制度。我國是少數實行減刑制度的國家,對減刑的審批、幅度和標準都做出了具體的規定,并不斷完善。
(二)減刑制度的適用條件
我國的減刑對象適用于被管制、拘役、有期徒刑和無期徒刑的罪犯,換言之,除了被判處死刑的罪犯不能適用之外,所有的罪犯都可以享受到減刑制度。如果服刑人員在服刑期間有良好表現,可以得到減刑,縮短服刑時間。在實際的監犯管理過程中,罪犯接受教育改造,仔細服從監獄的規定,有建功或優秀表現,就能夠得到減刑。而在考察服刑人員的表現時,有主觀和客觀因素的影響,最高法規定悔改表現為:認真遵守監規,認真服法,主動參加政事、文明、技能研習等,這幾個方面有獨立性,又有關聯性。減刑的限度需要控制,如果減的過少,則難以起到鼓勵作用;減的過多,則有損法律的嚴肅性,并不利于貫徹罪行相適應的原則。我國刑法對減刑進行了明確的規定,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實際執行刑期不能少于判處的一半;判處無期的,實行刑期不可以比10年少。減刑的次數不受限制,減刑的累積時間要符合上述的規定。
(一)對象條件
減刑只能適用于被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減刑的適用對象并不限制刑期的長短,也不限制犯罪的性質,它僅僅限制刑罰的種類。每當被判處一個上述四種處罰情況的罪犯,不管他的罪是故意犯罪和過失犯罪,不管是輕罪或重罪,是否有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或者危害國家安全罪,只要擁有法定減刑的條件,刑罰就可以減少。
(二)實質條件
減刑的實質條件是指在悔改或者立功的刑罰過程中的囚犯。改過或建功的實質條件減刑,這是刑法目的的展現,創建減刑機制,那肯定是通過對已有成果的轉化服刑人員,繼續努力,鼓勵其轉型,逐步減少直至消除罪犯的人身風險,使其不再危害社會。一個犯人的人身危險性的降低直至消除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在刑罰執行期間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根據中國刑法,可分為可減刑改判,并應減少在這兩種情況下,前者相對減刑,這是絕對減刑,說明如下:
1.相對減刑的實質條件
處罰在不茍執行過程中的實質性條件相對減刑是指服從監獄的規定,服從教育改造,確有改過或建功的體現。所以,相對于減刑應該具備兩種實質性條件:第一,立功表現。根據司法解釋第1條第2項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算為立功表現:①對于他人犯罪活動予以制止的;②在自然災害救援活動中或者重大事故中踴躍表現的;③對監獄內部和外部的犯罪活動進行監督,或提供了重要線索;④在科研、生產中進行技術改革,表現優異的;⑤有利于國家和社會突出事跡的其他情況。第二,悔改表現。根據1997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第1條第1項的規定,同時具備下面四種情況的確實有悔改的表現:認罪伏法;當真服從監規,服從教育改造;主動參與政事、文明、技能進修;主動參與勞動,實現生產任務。值得注意的是,與一般立功悔改相通。真正的悔改行為人往往通過改造,認識到他過去的罪行對社會產生了一定的危害性,并從心里感到內疚,一直想將功補過。不過,服刑人的這種情況是千差萬別的,立功需要一些機會,因此不符合立功悔改一致的說法。換句話說,懺悔的囚服刑人可能不會有立功表現,有立功表現的服刑人員不一定有悔改。在現實生活中,一些服刑人可能無法理解自己的罪行懺悔的程度,但是由于他們仍然尚存的良知,在遇到關鍵的情形下他們時常會意想不到地挺身而出,為了保障公共利益或社會利益以及第三人利益而做出犧牲。在這方面,自由裁量權應根據中國的刑法減刑。由此可見,對于相對減刑而言,具備悔改和立功的其中一點就可以減刑。
2.絕對減刑的實質條件
絕對減刑的實質條件是說在服刑期間,如果受刑人具有重大建功展現,他們能夠減刑。依據刑法第78條的規定,重大立功表現指的是:①服刑人在服刑期間,發現監獄內外有重大犯罪活動而后檢舉的。②罪犯服刑期間,發現監獄內外有重大犯罪活動的,立即將其制止。③在日常生活中,生產中,樂于助人,犧牲自我的,比如服刑人發現他人正處于危險境況時,不惜自我拯救別人。④服刑人員在受刑期間努力進行科技研討并取得優異成果的。⑤在不可抗力援助活動中踴躍救助傷員、處理險境。⑥對國家和社會有其他重大貢獻的。
(三)限度條件
主要是基于下面幾種情況的考慮,減刑應該要有一定的限度:第一,維護原判的穩定性和權威性。減刑是在行刑過程中,當受刑人有建功或者悔過的行為時可以對其刑罰做一些變更,當然了,這必須得是在保障原判懲罰的有效和正確的前提下。第二,報應因素。原判刑罰是根據犯罪人的犯罪事實而對其進行裁定的一種公平制裁制度,是對犯罪行為的報應性。③威懾因素。受刑人員在服刑期間為了消減其人身危險性,應該多多考慮個別預防。同時,減刑如果沒有限度,刑罰的威懾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削弱,所以,給減刑設定一定的限度是特別有必要的。根據我國刑法第78條第2款的規定,減刑以后實際執行的刑期,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比原判刑期的1/2還少。有一個所謂的“實際執行的刑期”是指在判決執行或死緩減為無期徒刑,有期徒刑后,服刑人員所真正服刑的時間。判處無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從這一個法規中,我們能看得出來,刑種的變更和刑期的變更是減刑的兩種形式。比如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他們的減刑內容是不同的。無期徒刑的罪犯變更的是刑種,而有期徒刑的罪犯變更的是刑期。
(一)減刑的對象必須是正在服刑期間的受刑人。
(二)減刑針對的是判處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
(三)無期徒刑和有期徒刑的罪犯,他們的減刑內容也不同。無期徒刑變更的是刑種,而有期徒刑變更的是刑期。
(四)關于減刑的適用,務必相符法律規定的條目。
(五)減刑既包含實體法上的內容,也包含程序法上的內容。
(一)我國減刑制度的適用情況
我國的減刑制度應用的時間比較長,相關的制度也比較成熟,應用的服刑類型也非常廣泛,論文統計了從1995年到1999年我國減刑人數和減刑的比率,1995年減刑人數為277527人,減刑率為21.35%;1996年減刑人數為285455人,減刑率為20.92%;1997年減刑人數為311026人,減刑率為21.72%;1998年減刑人數為330035人,減刑率為23.18%;1999年減刑人數為350799人,減刑率為24.79%。從統計的數據可以發現,我國的減刑人數多,減刑率高,隨著犯罪人數的增加,減刑的人數和減刑率在逐年的提高。
(二)我國減刑存在的問題
1.減刑的標準不統一:由于我國的減刑人數多,在操作時并沒有明確的標準,如立功減刑多少合適無定論,甚至在某一個地區也沒有統一的標準,減刑的多少存在客觀和主觀影響。許多監獄是自行制定考核方法,計分考核的標準不統一,嚴重影響了法治建設的公正性。
2.減刑的比例過高:近年社會上對于減刑的人數和比率都存在爭議,據統計,服刑人員被減刑的幾乎是100%,每一個服刑人員都能獲得一定程度的減刑,減刑多的,可以得到4-5次的減刑。表現良好的,1年就開始減刑,減刑的幅度至少為3個月,多的能減2年;表現一般的4年內可以獲得減刑機會;即使是表現不好的,6年內可以得到減刑機會。從中就可以發現,減刑制度的使用存在主觀性,存在濫用的情況。導致許多罪犯入獄后能提前出獄,法律的嚴肅性受到挑戰,回到社會后沒有充分的反省,容易重新犯罪。
3.減刑比例有失公正:刑期較長的罪犯獲得減刑的比例要高于段刑期罪犯,據上海市對2005年至2008年辦理的減刑案件統計,5年以上的服刑人員減刑的比例高達70%左右,而少于5年的服刑人員減刑的平均率為27%左右,二者存在很大的區別。究其原因,在于減刑制度平均3年有1次減刑機會,再次減刑的時間間隔至少為1年以后,因而短刑期人員獲得的減刑機會相對少,而長刑期人員獲得減刑的機會更大,這對短刑期、積極改造的罪犯存在不公平。
(一)減刑制度的優劣點分析
1.減刑制度的優點:減刑制度能縮短服刑人員的服刑時間,減少監獄的管理成本;減刑后釋放的人員無需社區矯正組織投入資本進行管理,節省了資源;減刑后釋放人員重新犯罪,相關的國家機關不需要承擔責任。
2.減刑制度的缺點:減刑標準低,實際的矯正效果并不理想,許多減刑后釋放人員回到社會之后重新犯罪,減刑制度演變為平均三年一次的減刑制度,獎勵制減刑的比例每年有三分之一左右,在實際的操作過程中,沒有明確的依據。改變原判刑期,存在相當一部分的重刑犯,獲得幾次減刑的機會,提前了很長時間出獄,嚴重損害了刑罰的嚴肅性。減刑缺乏撤銷機制,無持久的法律威懾力,許多罪犯到了不能再減刑時,就不服從監獄的制度,而已經發生的減刑無法撤回,導致減刑的實際效果打了折扣。減刑人員出獄后,缺乏社區矯正和管理,容易重新犯罪,缺少國家和社會的引導,難以順利融入社會。多次的減刑審核,增加了法院的工作量,對于當前環境下,法院人手緊缺,浪費了寶貴的司法資源。
(二)取消減刑制度的理性研究
1.取消減刑制度的必然性:中國是一個非常少使用減刑制度的國家,但是減刑、緩刑,假釋存在著重疊,界限極其容易模糊,最終導致在實際操作中的依據不是很明確,導致實際的操作中依據不明,操作難以做到完全合理、公正,減刑的實際效果也不理想,并損害了私法的嚴肅性。減刑制度與法律的一般原理是相互對立的,刑罰裁定是依據犯罪的行為而做出的,如果在獄中刑期被多次縮短,則影響了刑罰的公正性。減刑意味著對犯罪行為的裁定進行否定,關乎倫理、道德、政治和社會因素,形成的判決被大面積的修改,很難確保刑法的公正性和嚴肅性。從司法解釋的程度上來說的話,減刑制度并沒有假釋制度合理,并且在假釋制度的適用性方面極大地削弱了。減刑制度的取消已經成為社會議論的焦點課題,在社會上形成了大討論,為假釋制度創造更靈活、廣闊的空間,也便于今后的司法完善。
2.減刑制度在我國長期存在,并成為了監獄管理的重要手段,短時間內要取消并不現實,因而要循序漸進,逐步的取消減刑制度,先減少減刑的范圍,逐步的變革,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其一,原判死緩2年執行的可以判為無期徒刑,原判管制、拘役的可用減刑;刑法規定不能假釋的暴力罪犯和累犯等;其二,將減刑的范圍逐漸向假釋過渡,增大假釋管理的范圍,進而逐步取消減刑。
我國是人口第一大國,犯罪人數的基數大,減刑制度是監獄管理的重要手段,而研究其合理性,進行比較性研究,可以為完善刑法,樹立刑法的公正性和嚴肅性做出一定的貢獻,也便于今后的監獄管理。
[1]陳敏.減刑制度比較研究[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2001:30-45.
[2]邱興隆.刑罰理性導論-刑罰的正當性原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468.
[3]陳浩然.應用刑法學總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322.
[4]高憬宏.減刑、假釋的法律適用與司法實踐[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91.
[5]程曉東.減刑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鄭州大學,2007-05-01.
[6]趙亮.中國減刑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2-03-08.
[7]彭海濱.我國減刑制度的反思與重塑[D].山東大學,2009-09-30.
[8]孫敏.我國減刑制度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06-04-01.
[9]王學峰.減刑制度的比較研究[J].科教導刊(中旬刊),2010-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