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東方
蘭州大學法學院,甘肅 蘭州730000
關于利益衡量的概念,學界見仁見智,眾說紛紜。
筆者借用梁慧星教授的觀點來界定:利益衡量是指法官審理案件,在查清案情事實后,不急于尋找相應的法律規則,而是綜合把握本案的實質,結合社會環境、經濟狀況、價值觀念等,對雙方當事人的利害關系作比較衡量,作出應當保護本案哪一方當事人的實質判斷,在此基礎上再尋找相關的法律上依據。[1]
如果相關法律本身對利益衡量做了明確或者可推斷的規定,利益衡量首先要遵從法律,這是處理利益衡量與法律規則關系最基本的原則,[2]即利益衡量的法定衡量標準。該標準可以概括為三點具體要求:
1.利益衡量要嚴格遵照法律規定
首先,利益衡量的對象必須是法律保護的利益。其次,這些利益之間必須存在法律規則無法自行消解的沖突,否則應當服從法律的規定。
2.的結果意要有相應的法律依據
利益衡量作為一種法律解釋方法,最終的衡量結果仍要以現有法律規定為基礎,這也是為了防止法官恣意的需要。
3.量必須符合立法意圖
利益衡量是在法無明文規定的情況通過實質性判斷來決定利益保護的對象,再從現行法中尋找裁判根據。故在完成實質性判斷后,還要考慮該結論是否與法律的立法意圖一致。如果不一致,先考慮法規本身是否有缺陷。如果沒有,就需要對實質性判斷進行重新審視并做必要的修正。[3]
當法官從現行法律中無法探求利益衡量的標準時,在成文法以外可以參考下列因素作為標準。
1.社會輿論
實踐中法官的司法裁判過程或多或少的受到社會輿論的影響。對于社會輿論我們應該辯證地看待。一方面,社會輿論存在著許多非客觀、不理性的因素,因此法官不能無原則的迎合大眾。另一方面,法官也不能對社會輿論完全地置若罔聞,因為法律無非是社道人心的提煉和升華。如果所判案件與公眾對司法的合理預期有太大的差距會影響公眾對法律的信賴。
2.社會效果
如何做到判決的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一呢?可以參考美國法學家龐德的衡量標準,即重視判決結果通過對個人利益的保護所造成的對社會利益的影響,并最終選擇在最少的阻礙和浪費的情況下能帶來最大的社會效益的判決結果。[4]需要注意的是,為了使判決達到良好的社會效果,不能忽略社會主流價值觀,因為當司法裁斷結果與社會主流價值違背時就很難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
3.公共政策
美國法學家德沃金認為法律是一個開放的、包容性較強的、多層次的系統,不僅包括規則,還包括原則和政策。[5]現代國家,公共政策己經成為政府管理社會的重要手段,在我國特殊的國情下尤為如此。因此法官在確立具體的利益衡量依據時,公共政策是不容忽視的因素。
在對利益進行取舍的時候,不同的利益應該區別對待。宏觀上可將利益分為合法利益與非法利益。
非法利益是指通過法律不認可的手段謀取的利益,它不僅不能受到法律的保護,相反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法律抑制非法利益的主要方式是讓獲得非法利益的主體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包括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違憲責任等。
當前,合法利益間的沖突已經成為我國利益沖突的一個重要方面,它的典型表現是民事權利之間的沖突。如日常生活中發生的休息權與娛樂權的沖突等。如何處理沖突的合法利益呢?筆者認為法官應當在查清案件事實的基礎上,根據當事人之間利益沖突的影響范圍和利益位階的優越性程度作出利益平衡。
1.純粹是當事人之間的利益糾紛[6]
在利益位階優越性對比明顯時應當優先保障具有優越性位階的利益。如個人的人身利益相對于財產利益應當優先予以保護,這也是以人為本觀念在現代司法理念中的體現。當然,利益位階優越性的判斷本身帶有較強的主觀性,當無法準確判斷時,可以根據不可補償的利益優于可補償的利益進行衡量。
2.當事人的利益糾紛影響到第三人的利益
可以參考比例和最小損害等原則來確認利益的價值優越程度。
(1)比例原則。多數情況下沖突的利益并不是非此即彼的狀態,如果法官經過利益衡量決定對一方的利益給予優先保護或較多保護但需要犧牲另一方利益時,應該采取適合目的的妥當的手段方式。最終在最低犧牲的情況下盡可能滿足多一些利益。
(2)最小損失原則。一些疑難案件中利益沖突不可調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還可以借助于“卡爾多—??怂埂毙视^打開解決難題的思路。在司法領域卡爾多—??怂剐视^指在利益沖突不可避免的情況下,只要受益者有能力并補償受害者之后,還有一定獲益,就增加了社會財富的總量,社會資源的配置也是有效率的。[7]
3.當事人的利益糾紛影響到國家和社會利益
在不損害國家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應當根據社會利益優于個人利益進行衡量,同時要注意對弱勢群體利益的優先保護。
(1)一方面要維護社會利益。當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發生沖突時,筆者傾向于保護社會利益。正如美國法學家龐德所述,社會利益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法律不是僅僅關注個人的要求或者政治組織的主張,而是著眼于全社會的發展,著眼于文明的進步,因此社會利益是最重要的。
(2)另一方面要注重保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利益。古往今來,社會總是處于一種強弱并存的狀態之中。人的天賦不同,機遇有別,因而實際上難以平等地占有資源。現代社會雖然通過法律宣告了人在形式上的平等,但實質上的不平等仍是常態。[8]不可否認,一些群體在社會生活中處于弱勢地位,因此為了實現司法的實質正義有必要傾斜保護弱勢群體,如離婚案件中對婦女兒童的傾斜保護。
[1]梁慧星.裁判的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186.
[2]薛亮.司法中的利益衡量研究[D].鄭州大學,2011.16.
[3]羅寧.論權利沖突中的利益衡量[D].湘潭大學,2006.22.
[4]鄭金虎.司法過程中的利益衡量研究[D].山東大學,2010:131.
[5]呂世倫.論德沃金的“整體性法律”理論[J].山東社會科學,2006(7):20.
[6]楊素云.利益衡量:理論、標準和方法[J].學海,2001(5):205.
[7]鄭金虎.司法過程中的利益衡量研究[D].山東大學,2010:130.
[8]周力.權利與尊嚴:弱者保護中值得注意的視角[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14(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