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歡
南昌大學,江西 南昌 330031
共犯關系的脫離在犯罪的何種程度及階段可以成立,是我們首先要界定清楚的。筆者認為在共犯關系成立之后、犯罪既遂之前的任一階段,都可以發生共犯關系的脫離。
在犯罪預備階段,各行為人之間就已經形成了共犯關系。因此,“部分共犯想要脫離與其他共犯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生在共同犯罪的任何階段,即著手實行犯罪之前、著手之后法定結果出現之前、既遂之后的三個階段”。①但對于非法拘禁、窩藏罪、非法持有槍支彈藥罪等繼續犯而言,一旦達到犯罪既遂狀態,不論之后共犯人如何作出脫離共犯關系的意思表示和行為,都不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而只能作為定罪時量刑情節予以考慮。
共犯的脫離在其主觀方面必須具備“自動性”,即脫離者必須是在自己的意志支配下自動徹底的放棄其犯罪行為。只有自動放棄犯意的人,才值得刑法對此予以適當寬容。另外,脫離者的脫離意思表示要能夠被脫離以外的共犯人了解到或察覺到,但并不要求被認可或允許。
對于共犯脫離者不僅要求其在主觀上要有脫離的意思,而且在客觀上還必須實施脫離的行為。即一方面要求脫離者停止目前自己正在實施的犯罪行為,另一方面還要求脫離者盡其所能的去阻止其他共犯人繼續實施犯罪的行為。而對于被動、被支配型的需采取消極的脫離行為才能成立脫離的主體,使自己脫離出該既存的共犯關系。
根據刑法第二十六條第一款之規定,②我們可以把主犯分為兩類:一是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③
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作為該犯罪集團的組織者、領導者,其要想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就必須采取明示的方式表達出脫離的意思且被其他成員所了解。同時采取強有力的阻止措施,打消犯罪集團已經形成的共同犯罪意志。另外,如果犯罪行為已進入實行階段,那么首要分子就必須采取積極的方式去阻止其他共犯的繼續實行犯罪行為。其他主犯成立共犯關系脫離的條件是:主觀上要明確表達出脫離的意思且被其他共犯所了解;客觀上也采取了脫離行為,這樣才有可能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作用的實行犯,他們在共同犯罪過程中所起的作用較主犯而言更小,雖然其直接參與了實行犯罪,但所起的作用不大,并且犯罪情節不夠嚴重,也沒有造成嚴重的危害結果。因此,在處理共同犯罪案件時,司法機關要注意嚴格區分從犯的刑事責任。故行為人主觀上有脫離的意思且被其他共犯所了解即可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然而如果在著手實行犯罪后,行為人不僅在主觀上要有脫離的意思;而且客觀上要有脫離的行為才可認定其共犯關系的脫離。
對于幫助型的從犯關系而言,由于這類從犯不直接參與實行行為,而是僅僅提供幫助行為。其幫助行為的形式可以劃分為物理性幫助和心理性幫助。因此,對于此類從犯只要行為人切斷了自己的行為與結果之間的心理的因果關系以及物理的因果關系即可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④
脅從犯是在身體受到暴力或精神受到強制而被迫參與犯罪活動的。其主觀上完全是不自愿的,但是在當時的情況下為了避免遭受其他共犯的打擊而不得不參與犯罪。不過,這仍不能成為其免受刑事責任抗辯的理由,因為被脅迫者仍有選擇的意志,他參與犯罪是自身選擇的結果,所以也應對自己的犯罪行為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但考慮到被脅迫者人身危險性很低及其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大,其放棄犯罪的可能性相對于主犯和從犯而言更大。因此,針對脅從犯的脫離只要被脅迫者主觀上放棄犯意,客觀上采取了消極的脫離行為即可。
“教唆犯的本質特點是指故意唆使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在原本沒有犯罪故意的情形下產生了犯罪故意,并在這種犯意支配下實施犯罪行為?!雹菸覀儚倪@一特點可以看出在認定教唆犯要成立脫離的狀態,不僅要求教唆者減小自身的人身危險性,還要求教唆者打消被教唆者已經形成的犯意,還必須要盡更大努力去防止危害結果發生,這樣才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
在共犯人成立共犯關系的脫離后,如何認定脫離者的法律責任,也是共犯脫離理論所必需探討的法律問題。在我國刑法理論界及其司法實踐中僅將共犯關系的脫離視為酌定量刑的情節,而讓脫離者承擔犯罪既遂的刑事責任,既不符合刑法的主客觀一致及罪責刑相適應的基本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也嚴重打擊了脫離者放棄犯罪的積極性,不利于有效的與共同犯罪作斗爭。因此,筆者認為應做以下區分:
第一、行為人在預備階段脫離共犯關系的,原則上應該免除處罰。因為在此階段的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社會危害性比較小,同時出于鼓勵行為人放棄犯罪的考慮,所以對該階段的脫離者原則上應當免除處罰。但是如果有其他特殊情形的,則可以對行為人處以相應的刑罰。例如法律的特別規定或者是行為人參與謀劃的乃刑法打擊的重大犯罪行為,由于這些犯罪社會危害性較大,為了避免這些犯罪的發生,即便行為人在預備階段就已經脫離,也可以處以適當刑罰。
第二、行為人在實行階段脫離共犯關系的,原則上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為此時行為人已經著手實施犯罪,且沒能有效地避免危害結果的發生,相對預備階段而言更為嚴重的侵害了法益,所以脫離者所需承擔的刑事責任理應要比中止犯重一些。因此,根據刑法罪責刑相適應原則,這些行為人的刑事責任又應比既遂犯輕,所以對著手犯罪后的脫離者一般是可以比照既遂犯從輕或減輕處罰的。
因此,在司法實踐中處理共犯關系脫離的具體案件時,除了要考慮行為人的主觀惡性和人身危險性外,還要注意區分脫離者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脫離前其犯罪行為所造成的社會危害大小等情況,然后再予以確定脫離者的刑事責任。這樣才能使共犯關系脫離的問題得到更加全面、完善地解決,這對于我國的刑法新思維和法治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本文是基于目前我國刑法理論界及實務界對“一人既遂、全體既遂”原則的疑問,目的旨在推進我國刑法對共犯關系脫離理論的進一步研究,明確共犯關系中脫離者的刑事責任問題,并在此基礎上為該理論在我國刑法中尋得合理的定位。即共犯關系的脫離是指共犯關系成立以后、犯罪既遂以前,部分行為人主觀上自動放棄犯意,客觀上實施了脫離行為使得自己從既存的共犯關系中解脫出來,因此不必承擔犯罪既遂的刑事責任。這對于完善我國刑事立法及正確有效的打擊共同犯罪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
[注 釋]
①王昭武.我國‘共犯關系的脫離’研究述評[A].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第1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37.
②<刑法>第26條.
③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第五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72.
④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第二版)[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339.
⑤王亞軍.論共犯關系的脫離[D].中南大學,2008.33.
[1]高銘暄,馬克昌.刑法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十六條.
[3]王昭武.我國‘共犯關系的脫離’研究述評[A].趙秉志主編.刑法論叢(第12卷)[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