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 夏
陜西師范大學,陜西 西安 710019
在分析一個法律問題的時候,需要將問題從實體和理念兩個方面進行深化和剖析。在民法中,內在關系即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關系是整個民法邏輯體系展開與構建的基礎。①民事法律關系,指的是由民事法律規范調整所形成的,以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為核心內容的一種社會關系。故在分析問題時,理清民事法律關系是前提和基礎,科學的理論方法之方向和指導。而這二者分別對應的是實體層面和理念層面的體系。
從實體角度來講,可以將一個問題分成動和靜兩個部分理解。
1.主體,即法律關系的參加者,是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人。在不同的法律關系中,主體有單一的,也有多元的。
當主體是多元的時候,也就意味著該法律關系較為復雜,參與者較多。例如物權中的“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等。蒲俊成先生在2006年的論文《論二元民事主體結構的優越性》中提到,在學界存在這種爭議,即有主張建立自然人、法人二元民事主體結構的,也有主張建立自然人、法人、非法人團體的三元主體結構的。當然還有學者主張建立四元等多元民事主體結構的。
民法上得為民事權利主體者,稱為“人”。得為民事權利主體之法律資格,稱為“人格”。此所謂“人格”,亦即民事權利能力。故法律上所謂“人”,指有民事權力之能力主體。②對于自然人而言,法律所賦予的權利能力是始于出生,終于死亡的,即在自然人出生開始呼吸的那一刻開始,便享有權利能力了。對于法人而言,權利能力是從法人資格取得便開始享有的。
2.客體,是指作為法律關系內容的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共同指向的對象。梁慧星先生闡述為“按照民法理論上關于權利本質的通說,權利由特定利益與法律上之力兩要素構成,本質上是受法律保護的特定利益。此特定利益之本體,即是權利的客體,亦可稱為權利的標的,或權利的對象。”③客體并不僅限于“物”,還包括行為、人格權、精神利益等。隨著社會的發展變遷,客體的種類也越來越多。例如人格權的客體有生命、財產之外,還有肖像、名譽、隱私等。知識產權的客體,系人的精神的創造物。隨著社會進一步的發展和法律的完善,客體的多樣性會更加豐富更加完善。
3.內容,即是民事法律關系的內容,是指法律關系主體所享有的權利和義務主體所負的義務。④例如,在買賣關系當中,買受人和出賣人都是主體,雙方既是權利的主體,又是義務的主體。買受人享受的權利的請求出賣人交付商品或者進行服務;出賣人的權利是請求買受人支付相對應的價款。反之,買受人的義務是支付給出賣人價款,而出賣人的義務是對所收到的價款交付對方所購買的商品或者提供相對應的服務。而支付價款和交付商品就是買賣關系的內容。支付價款的行為和交付商品的行為就是買賣關系的客體。
1.動因,包括事件和行為。其區分的標準為,是否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事件的客觀發生無法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故在實踐中大多作為影響因素之一予以考量。在理論和實踐當中,大多研究的是行為。民事行為是指行為人給予自己的意志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⑤從行為的方式、行為的時空以及行為的程度來對法律問題進行界定。特別是行為的程度。同一種行為,所實施的程度不同,也會導致不同的法律后果出現。
2.動型,則是權利的狀態。包括權利的產生、變更、消滅。事物都是處在不斷地變化發展中的,權利也是如此。權利通過產生-變更-消滅這一過程,才能推進法律關系的變動和前進,所以權利的變動,即是法律關系的變動。而能夠引起法律關系產生、變更、消滅的原因,則是法律事實,即依據法律的規定,能夠引起民事法律關系變動的客觀情況。
這里說的理念角度指的是法理學層面的內容、法律內在層面的東西。因為法律的觀念和價值同法律的制度和技術相比,在法律文化中更加根本,更加重要的地位。法律觀念的變更往往能引起法律制度的變化和發展,正如柯林武德認為“現今的思想是對過去的思想的重演,不過是在另一個層次上的重演。”⑥只有抓住法律靈魂層面的東西,才能在任何時候有理有據的對法律現象及法律問題加以剖析和研究。
從理念角度來講,可分為三種學派:自然法學派、歷史法學派和實證法學派。
自然法學派可分為古典自然法學派和現代自然法學派兩個。其中現代自然法學派更與現代法學理論貼近,其更多的理解隱蔽在法律背后的,能對其指定和實施起指導作用的法的觀點,更加追求法的更深層次,如富勒將自然法理解為法律所追求的實體性道德目標和其外在形式和程序上所具備的道德屬性。自然法學派強調了自然法的可變性和相對性,認為自然法不變的是形式,但是內容是隨著客觀現實情況發生調整和改變的,是不斷更新與時俱進的。并且自然法學派注意吸收和借鑒其他法學流派的觀點和方法,不斷地完善自身,使其更加具有包容性和生命力。
自然法學派更加注重“法律的精神層面”的東西,例如法律的情平等、公平、正義、自由等原則。故自然法學派觀點在分析法律問題的時候主要是抓核心。保持原則不變,對客觀情況再加以分析。
歷史法學派將法律理解為一門建立在歷史基礎上的科學,泛指那些以歷史的觀點和歷史學的方法來研究法律現象和法律問題的法學思潮。歷史法學派堅持歷史實證主義的立場、反對理性自然法,注重用歷史的方法來考察和研究法的起源、本質和淵源等問題。注重理性的作用,注重歸納和總結。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由于歷史的演變是具有一定的規律性和重復性的,因此歷史法學派通過研究之前的法的歷史,找出其中的規律并加以推理和利用,這種法學方法對今后的法學發展具有更加理性和長遠的指導性意義。
實證法學派是主張從社會方面和經濟方面對法進行評價。它是以實在法作為研究對象,主張在法與道德的本質聯系問題上,不符合道德的法不影響法的實在性,即惡法亦法。在社會方面,其關注法律在社會的實踐活動中產生的作用和影響。在經濟方面,其側重于注重“利益衡量”,法律對社會生活實踐產生的影響,是否有益于社會的發展,有多少益處,益是否大于弊。相較于其他法學流派的主張,實證法學派則更側重從現實角度分析法律,具有更強的社會現實意義。自然法學派與實證法學派的不同便在于前者是主觀評價,而后者是客觀評價。
三種法學流派的觀點提供了三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擇一來指導深化法律問題,會使分析問題時更具有法學理論上的深度,也會在分析深化的時候更加周延。
從實體層面到理念層面這一構架,通過內在的骨骼框架和外在的理論方法,為分析問題提供了整體性的邏輯結構。遵循這一構架,可以使法律問題的分析和深化更加精準提綱挈領的廣度的同時,具有理論研究的深度。
[注 釋]
①王利明.民法總則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法學出版社,2003:174.
②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59.
③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60.
④梁慧星.民法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60.
⑤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41.
⑥[英]柯林武德.歷史的觀念[M].何兆武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