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媛媛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四川 成都610072
新數字技術的發展是迷人而危險的,眾多技術追隨者與版權人之間的博弈一直從未間斷。我們常常思考,在對等傳輸技術下,誰為私人復制與轉播行為“買單”。而直到今天,這依然是個無解之題。
1.Napster的發起和傳播
1998年,一位名叫范寧(化名)的大學生創辦一個網站Napster。他采用了P2P技術來有效的分享和查找下載音樂。相比于以前服務器—客戶端模式,該技術使文件不必先集中存儲在某一服務器,在終端用戶的電腦中,這些文件直接在用戶之間進行傳輸與交換。Napster一般只對其在線用戶提供文件名錄,但并未將文件復制在其服務器中。當其他用戶選擇下載這些文件的時候。文件可以直接從儲戶的電腦上獲得,當然整個過程都是免費的。也正是因為如此便利,Napster受到極大的歡迎。顯而易見,相關盈利商家的利益會遭到破壞,因此各種訴訟蜂擁而至,大部分原告是唱片公司與音樂作品的版權人。
2.Napster的理由
首先Napste通過將用戶的硬盤連接起來并將MP3文件通過這些硬盤和Napster瀏覽器由互聯網傳輸到用戶的Napster瀏覽器和硬盤來提供“傳輸、路由或者為數字在線傳輸提供接入服務”。其次,用戶選擇在線傳輸的點和所傳輸的MP3文件并沒有Napster的指示。最后,Napster沒有改變所傳輸文件的內容。
3.原告理由
原告的反駁意見大致有兩點,其一、原告認為Napster并未提供DMCA第512條a所保護的服務。其二、原告認為Napster沒有謹慎提供信息服務,在訴訟開始之后才采取了一些措施,完全沒有實質意義。
1.一審判決及其理由
2000年,加州地方法院判決禁止被告Napster公司的用戶利用Napster軟件和系統上傳和下載MP3音樂。法院支持原告的反駁理由如下:Napster不是DMCA第512(a)條中的被動傳輸者,文件內容實質上是通過互聯網在傳輸。而且,Napster并不符合安全港保護信息社會服務提供者必須謹慎和善意的前提。
2.上訴結果
一審判決后,Napster隨即向美國第九巡回法院提起上訴。上訴法院基本維持原審判決。實際上,Napster無論是在初審和上訴法院中都主張其用戶的行為并非商業行為而是合理使用。可是,法院認為,其一、復制品即使不用于銷售仍有可能構成商業使用。其二、有創造性的作品更加容易受到版權保護。其三、用戶大規模且完整的復制已經造成合理使用的阻礙。其四、用戶行為已經造成嚴重的市場影響。
1.國內外的安全港條款
自Netcom案以后,美國在1998年通過了著名的DMCA,該法在有關信息社會服務提供者的責任問題上吸收了Netcom的精神——改變對信息社會服務者加以嚴格責任的態度。
DMCA中的《在線版權侵權責任限制法案》在立法措施上是不觸及也不改變已經存在的各種侵權責任的理論,而是另外為信息社會服務提供者制定出新的規則,根據DMCA第512條,以下四種信息社會服務者才能享受安全港待遇:純粹管道型信息社會服務提供者、提供系統緩存型信息服務提供者、提供宿主服務型信息社會服務提供者和提供信息搜索定位工具型信息社會服務提供者。與此同時,信息社會服務提供者主觀上必須保持善意和謹慎。DMCA也確實更加明確了版權侵權類問題上信息社會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的相關條件。
相應地,2006年頒布的《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是我國履行互聯網絡條約義務以及應對數字技術環境領域內版權問題的一個重要行政法規。不得不承認的是,歐美的立法經驗和我國的司法實踐給了我們很多借鑒和指導,因此,我國現行立法中關于適格當事人的規定實際上與美國如出一轍。司法實踐中,有很多被告常常會以安全港條款予以抗辯。而此時,法官所擁有的“自由裁量權”就會產生很大的影響。
2.合理使用原則
合理使用原則是以判決方式創設的普通法原則。經過不斷的變化發展,現在主要考慮以下4個因素:A、作品目的和特性B、作品的性質C、被使用的部分與作品為一個整體關系D、使用行為對作品潛在市場或價值的影響。合理使用原則并沒有給法官提供一個普遍適用的公式,它是一個推定歸責。在實際過程之中,法官個人的認識以及對各個考慮因素的掌握依賴程度不同得出的結論和判決結果往往是不一樣的。面對新的科技帶來的新的使用方式,合理使用原則的各參考因素及其權重的不確定性增加了司法審判的難度。在將來,合理使用原則也應迎合時代的變遷加以調整,增強可操作性。
談起網絡資源共享,一個不可忽略的前提就是互聯網的興起,這個數字時代創造了太多新事物也帶來很多新問題。互聯網讓整個世界連在一起,為資源共享提供了一個巨大而且便利的平臺。實際上,這種便利已經越來越與版權保護所帶來的不便產生著巨大沖突。于民眾而言,已經免費使用太多卻要突然為這些使用買單很顯然會造成對版權制度的不滿。但版權保護于著作權人權益確實必不可少,也正因為版權制度的不斷規范,才有利于資源共享規范。因此,數字化時代的來臨必將帶來更多的資源共享。
1.版權保護的超前
我國版權保護立法上是有超前性的。因為現實環境條件的差異,許多法律法規是無法落實甚至執行的。即便是執行了,民眾對于知識產權法律保護的意識也是極為淡薄的,在中國這個大環境下,已經習慣盜版生活的人們是不會愿意為此付出更為高額的代價。也正是如此,在公眾潛意識里對于版權并無好感,矛盾升級自然不可避免。
2.私人復制合理界限的爭議
為個人目的而復制作品是否侵害了版權一直是個模棱兩可。在傳統的印刷時代,私人復制并不能對版權人產生過大影響。然而在信息技術時代,復制對每個人而言都更為方便,因此,個人使用合理性開始被人們質疑。個人使用并不當然是合理的。如何解決個人使用問題,平衡版權保護和資源共享的沖突,仍舊是版權研究的一個現實問題。
1.“孤兒作品”的傳播
一般大家普遍認為“孤兒作品”應該被使用,但是,關于如何保護“孤兒作品”著作權人的利益一直沒有定論。有人認為,因為無法找到著作權人,所以沒有必要對其利益進行保護;而另一些人認為,應給與版權人及使用者以同樣程度的保護。
2.無授權和有授權的傳播
無授權的傳播有部分侵權行為,但是并不當然構成侵權。而有授權的傳播也并不全都是合法的。有無授權只是一種區別種類的劃分,并不意味著是否侵權。而侵權行為的判斷除了以構成要件為判斷標準也與立法條款有關,特別是網絡侵權行為,由于是新興問題立法并不完善,所以更是依賴于司法實踐。
一直以來,立法的不斷修改就是為了平衡二者利益關系。創新是推動數字技術發展的源動力,同時智力成果的分享又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必然。我國正處在轉型時期,許多問題面臨著處理,制度等待革新。必須借鑒歐美法律制度不斷來規范。
[1]張今,寧靜.技術變遷中的個人使用[J].電子知識產權,2008(1).
[2]吳漢東.試論知識產權的“物上請求”與侵權賠償請求權[J].法商研究,2001(5).王笑冰.論知識產權上的請求權和侵權損害賠償責任[J].政法論叢,2003(2).
[3]陳錦川.關于網絡環境下著作權審判實務中幾個問題的探討[J].知識產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