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創新風險的法律防范
劉爽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河南鄭州450015
摘要:隨著金融改革號角的吹響,金融創新又成為我國金融業發展的關鍵因素。金融創新固然有其優越性,但事物的兩面性告訴我們,創新亦會產生一些負面影響,這是負面影響即為金融風險。本文試著分析我國金融創新中存在的問題,并試圖對如何規避金融創新風險提出了幾點建議,希望能為我國的互聯網+金融這一新興行業提供法律支撐。
關鍵詞:金融創新;金融風險;法律防范
中圖分類號:D922.28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劉爽(1985-),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助教,研究方向:經濟法學。
進入2015年,我國提出大力發展“互聯網+”行業,“互聯網+金融”的創新也呼之欲出。2015年6月,我國第一家網上銀行——網商銀行(MYBANK),出現在公眾視野。網上銀行無疑是金融行業創新的產物,它把服務對象界定為小微企業、個人消費者和農村消費者三類群體,立志于解決這三類對象融資難的問題。誠然,網商銀行的發展順應了金融改革的發展,但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在提高金融機構的市場競爭力和效率的同時,也會加大金融風險,引發金融機構破產,甚至會引起嚴重的金融危機乃至經濟衰退。正因如此,我國商業銀行在大力推進金融創新時,也必須正確對待創新風險,防范金融風險。
(一)金融創新的界定
金融創新是指金融機構對其業務種類等方面進行的改革和原創性開發,以期獲得更大利益或市場占有份額。金融創新具體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一是市場創新,二是業務創新,三是制度創新三類。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創新。我國金融體制尚存在諸多問題:金融機構體系不健全,市場競爭不完全,技術水平低等。這些問題都制約了我國金融創新的進程。目前,我國正在如火如荼的深化各項經濟體制改革,其中金融改革和創新也是經濟改革的應有之意。
(二)金融創新風險及其形成原因
金融創新是促進我國金融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但同時,金融創新也會產生風險,影響金融業的正常發展。所以,金融創新無疑是把“雙刃劍”,在金融創新的過程中,應當注意防范創新風險。金融風險的形成有以下幾種原因: 1.金融創新影響貨幣供應量,導致通貨膨脹的產生。可轉讓存單、新型負債賬戶等近年來商業銀行的新型業務增加了新的貨幣供給;隨著信息網絡化在金融業的普及,不僅提高了交易的效率,更加速了貨幣流通;另外,金融創新通過電子化交易工具的發明,也加大了央行的調控難度。2.金融創新會影響金融體系的穩定性。金融創新不斷打破原有金融模式的分工體系,容易影響金融機構內部穩;大量的金融創新工具給市場提供了更多的投機活動的新方式,加大市場監管難度;金融創新促使資本流動日趨國際化,這就使金融業風險容易轉化為區域性甚至全球性風險。3.金融創新會弱化金融監管。其一,金融創新會增加金融監管的監管對象和監管領域。例如,2015年網絡金融行業的風生水起也給金融業的監管帶來了不小挑戰。除了對傳統機構進行監管,監管機構還需要對基金公司、投資公司等新型金融和準金融機構進行監管。其二,表外業務的擴大使得風險有轉化為現實風險的可能,這增加了表外業務的監管難度。所謂表外業務,就是指商業銀行從事的某些經營活動并不列入資產負債,但卻能影響銀行的當期損益。例如,擔保業務中被擔保人破產,銀行作為擔保人需要承擔擔保債務;期貨、期權的業務中,銀行風險的不確定性等。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在金融創新上一直走在摸石頭過河的探索之路上,一方面重視金融創新,以期不斷增強商業銀行本身的市場競爭力和擴大市場占有份額;另一方面又由于自身能力和國內金融環境等因素的制約,感到創新的進程實在捉襟見肘。我國現階段也出現了一些較有影響力的金融創新,例如,前幾年曾風生水起的阿里巴巴公司開發的余額寶業務,它開辟了互聯網與金融結合的新領域。在互聯網金融的成功的帶動下,各商業銀行也紛紛開展了自己的“余額寶”業務。但是,金融創新是游走于金融監管框架之外的,通過規避法律框架來盈利。誠然,余額寶這種金融創新產品雖然成功,但仍然有很多不規范之處。在我國金融創新基礎不足的前提下,我們依然需要防范各種金融創新風險的產生。我國的金融創新的風險主要表現為:
(一)不甚完善的金融創新外部環境
金融創新的首要風險在于金融法律制度體系的制約。改革開放前,我國一直實行的是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國家對金融體系行政管控嚴格,完全脫離于市場。盡管在經過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以后,以及迫切想要融入世界經濟金融環境的需要,我國政府已將對金融的管制慢慢轉化為監管,更加尊重了市場的基礎性調節作用。但不得不說,就目前來看,在利率、業務、市場等方面依然監管嚴格,
這必然會限制金融創新的發展空間。目前,我國正在加大金融改革的力度,不斷推行金融創新,與國際接軌,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金融業結構本身也存在缺陷:銀行業相對發達,但其他金融業相對發展滯后于銀行業。另外,從資產比例來看,國有商業銀行資產處于絕對壟斷地位,非國有商業銀行和信用合作社等占比較小,而非銀行業金融機構更是處于不發達狀態。不合比例的資產配比等問題也不利于金融創新的大力發展。
(二)自身存在缺陷的金融機構
長久以來,我國國有商業銀行在銀行業一直處于絕對壟斷地位,受“國有”思想的影響,國有商業銀行有著國有企業的通病:缺乏競爭動力,管理模式滯后等。2015年初,國家開始推行存款保險制度,并且大力鼓勵中小銀行的發展,從而希望推動銀行業改革,迫使銀行增加危機感,增強創新動力。然而在推行金融改革的過程中,政府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出現的新問題卻缺乏應對經驗。我國金融業原創和技術性創新少,銀行從業人員業務技能單一、知識結構老化等問題都是制約金融創新的因素。另外,銀行高管對銀行管理知識掌握不到位,這也嚴重制約我國政府對金融創新風險的控制能力。
(三)現有的金融創新忽略市場調查,技術含量低
現代西方各國在進行金融創新活動時都有兩大目標一是規避管制,二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他們在進行每一項創新時,都會做充分的市場調研:該項創新業務是否存在市場需求,該項創新的技術基礎是什么,以及該項創新它的成本與收益情況會是怎樣。在調研可行的基礎上,才會進行該項創新活動。而我國金融機構在進行創新時卻只重視外在形式,忽略市場調查,更加傾向于那些易掌握、易操作、技術含量低的創新項目。不僅創新內容膚淺,技術滯后,而且甚至還會為搶占市場,忽略成本地盲目擴大經營規模,導致出現許多負效益的創新項目。
(一)完善金融監管體系和金融監管模式,防范金融創新風險
1.完善金融監管風險防控理念。金融業監管部門應將銀行內部的合規監管和外部金融環境的風險防控放在同等重要位置,在督促金融機構法人內部合規經營自我監管的同時,在金融業的外部環境上應當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同時,金融監管部門更應重視為金融機構構建合規經營、公平競爭、穩健發展的市場競爭秩序,更多地運用新科技技術進行非現場監管,對金融機構的備付金率、資本充足率和呆壞賬比例等指標進行實時監控,及時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2.提倡原創型金融創新發展方式。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金融創新項目多為生搬硬套西方金融創新,符合本國金融發展的原創型創新不多。創新才不會受制于人,因此,在確定金融改革目標的前提下,我們應大力發展原創型創新。高技術含量的原創型金融創新代表著我國的先進科技水平,以此為突破口,可以保證我國金融技術上的高起點,也可以維護國家金融安全。
(二)完善金融創新的法律環境
法律是創新的保障。完善的金融法律法規體系是進行金融創新的前提條件。當然,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首先應當在現有法律法規許可的范圍內進行金融創新,創新金融工具、服務項目、交易種類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但決不能將金融創新作為違法違規經營的借口。另外,金融創新也必須服從金融業監管,金融監管也應具有確定性,商業銀行只有違反法律法規規定,其創新活動才會受到法律制約。有爭議的一點是,創新和違規往往總是一墻之隔,法律制度總是會滯后于創新的步伐,但不應讓法律法規成為制約金融創新的理由。在進行金融監管時候,對待新型項目,如余額寶、網商銀行等互聯網金融行業,絕不應一概進行懲戒,而更應當根據現實情況不斷調整法律法律和監管方式。
(三)提高金融監管人員業務水平
作為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人員,應當也必須具備金融、經濟和法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在安排監管人員時,一方面要將精通法律法規、精通金融經濟知識的員工放置在監管崗位;另一方面要加大培訓力度,提高監管人才的復合性,保持與時俱進性,培養一批能夠了解金融風險、前瞻國際合作以及善于創新的人才;再者,監管人員應當權責分明。落實監管人員監管責任,明確監管人員對金融創新風險的監管界限,并鼓勵金融監管的創新,以金融監管的創新應對金融創新。
(四)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
隨著金融市場的全球一體化,金融創新也更具國際化,我國金融業的發展離不開國際合作與交流。當然,國際合作也給本國金融監管部門的監管加大了難度,這就需要各國金融監管部門也要不斷加強國際間、區域間的跨境金融監管合作,防范金融風險。此外,我國加入的一些國際性金融組織,它們對國際性的金融創新都實行了統一監管標準,這樣有利于確保金融創新的安全。
我國商業銀行在進行金融創新時,必須正視我國現存的金融創新中的風險,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時,只有不斷適應我國現階段市場經濟體制下的金融改革的要求,通過金融創新不斷降低成本,才能在競爭中贏得市場,獲得利潤,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凌丹,羅勇.論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過程中的風險及防范[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2(1).
[2]王冬吾.“入世”后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趨向及監管對策[J].廣東省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季刊),2002(2).
[3]李玉泉,王洪彬.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4]劉志新.試析金融創新的風險表現與防范[J].廣西金融研究,2003(S1).
[5]李健.我國商業銀行金融創新風險防范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