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攤販的生產與治理*基金項目:受贛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社會學示范性碩士點資助。
鮑鵬飛
贛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江西贛州341000
摘要:在城市建設和社會秩序的內在要求下,攤販成為一個“問題”群體,攤販不僅自身面臨就業、生活、社會認同困境,而且城市治理也面臨環境、食品安全、社會穩定等困境。對于攤販治理,需要走法治路徑,完善城市規劃和就業體系,為有能力和需求的攤販提供融資渠道,綜合各種措施,實現“問題”群體契合城市發展的內在要求。
關鍵詞:攤販;治理;城市建設
中圖分類號:F299.24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鮑鵬飛(1989-),男,安徽六安人,贛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發展社會學。
在一個開放式的、各生產要素能夠自由流動的社會中,現代化將會加快進程。在工業化、城市化的過程中,農村中的傳統秩序解體,龐大的農村人口脫離了農業生產進入城市。而城市的容納能力有限,無法提供充足的就業機會。同時城市居民同樣面臨著就業壓力。城市攤販,就是這種背景下產生的,他們是一群特殊的群體,其產生具有必然的因素。這個群體不僅與攤販個人的生存狀況密切相關,而且與食品安全、環境衛生、城市穩定等關聯。
(一)生存困境
城市中的攤販屬于城市邊緣群體,缺乏社會保障,面臨多重困境。第一,就業困境。從事攤販經營的個體戶,主要來源于農村人口和城市邊緣人群,他們缺乏職業技能訓練和高等教育經歷,就業資本有限,無法在現代化組織中享受環境優越、待遇優厚的職位。而攤販經營成本較低、缺少技術門檻,成為他們最終的選擇。第二,生活困境。攤販的收入不穩定,進入門檻很低,容易形成同質性經營,競爭激烈,分散了客源,同時也分流了收入。許多外來流動人口,不僅要租房,還要維持生計,但是收入有限,扣除各種生活支出之后,生活就會非常拮據。第三,社會認同困境。攤販主要居住在城市抵擋小區和城中村之中,缺乏社會支持網絡,交際圈局限在社區之中,而社區中大多居住的是與自己身份地位大致相同的人,從同類群體尋求認同,無法得到城市其他群體的認可。
(二)攤販群體的生產機制
宏觀的體制結構發生變化,推動中層組織結構發生改變。制度的開放性逐漸增強,不僅要經常面對現實經驗層面的新變化,而且要面對全球化的考驗。我國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由國家推動,然后逐漸形成多重力量的共同合力共同推動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進程。個體不斷的受到這種宏觀制度結構和中觀組織機制變化的影響和調適。攤販已經形成了獨特的生產機制。外部環境改變,改變了民眾原先的生存狀況。農民背井離鄉,由于自身能力有限,成為就業市場上的弱勢群體;下崗職工離開原來的單位,以前在體制內,由體制提供保障,沒有后顧之憂,企業改制之后,許多技術含量較低崗位的下崗工人,不得不面臨重新擇業,缺乏專業技能,在勞動力市場成為弱勢群體。從事攤販經營的人群受到就業能力和資本的限制。體制和環境發生變化,而個體適應變化的能力有限,就不斷生產了自己的弱勢地位。同時受到體制和結構變化影響的人群是巨大的,現有的就業體系和城市空間的吸納能力有限,就造成了許多人無法進入組織化的軌道,只能依靠自己自謀職業,而擺攤是其中入門成本較為低廉的一種。
(一)攤販經營的負部外向性
1.關系個人權利問題。較弱的就業能力和社會保障能力,使攤販在面臨短期的變故時,就會感到力不從心。而外來流動人口還面臨制度接納問題,不能享受公民權,公民權的實質是承認和排斥,從事攤販的外來流動人口實際上是被排斥在城市生活之外。
2.環境問題。攤販的主要營業時間是早晨和傍晚,攤販大多選擇客流密集區域。許多攤販逐漸固定化、集中化,大多攜帶桌子、凳子供顧客使用,許多顧客在攤位解決用餐。到夜晚收攤時,馬路上遍布一次性飯盒、塑料袋和各種各樣的殘羹剩飯。一個攤位就相當于是一個垃圾制造機器。攤販大量集中,生產的油煙能夠影響附近整個小區。尤其是燒烤,對區域空氣環境的影響極為惡劣。燒烤的需求量很大,賣燒烤的攤位數量也很多的,其對空氣的影響力度堪比工廠的小煙囪。
3.食品安全問題。路邊攤的食品安全問題無法得到保證。原材料來源地不能確定,既沒有對原材料來源進行檢驗的有效方法,也沒有杜絕地溝油的具體措施。完全憑著良心去經營。攤販都是小本經營,追求低成本,選擇便宜的原材料進行食品加工,所以原材料的安全隱患非常嚴重。攤販具有流動性和臨時性,而顧客也具有隨機性和流動性,出現安全事件,將很難追蹤源頭。
4.社會穩定問題。攤販治理不是事關攤販個人的事情,而且對社會穩定意義重大。攤販沒有被納入社會組織之中,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攤販在城市中大多處于原子化的狀態,既無力應對外部環境的變化,也無力改變自身的生存現狀。對于攤販的治理常常是強制與抵抗。強制執法和暴力沖突不斷上演,不僅影響社會穩定,而且經常見諸報端,會形成全國輿論的廣泛關注,造成負面的社會影響。
(二)城市攤販的治理路徑
我國實行依法治國。法是治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最為有效的手段,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
究”,成為法治國家,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才能得到保障。對于攤販的治理也要依靠法律,納入法制化軌道,才能形成長效機制。目前沒有專門針對攤販群體的全國性法律。許多地方制訂了專門針對攤販的地方性法規。對于攤販不能僅僅采取強制和禁止。易疏不宜堵,這是大禹治水時采用的智慧。攤販和執法部門的沖突事件不斷成為新聞關注的焦點,而且成為尋常百姓作為談資的噱頭。不能把攤販和城市管理者二者單純看作是“貓”和“老鼠”之間的關系。攤販數量龐大,對于攤販的治理關系國計民生,關系社會長治久安。
1.對攤販進行專門立法。應該把攤販納入規范化、合法化的渠道,而不是成為法律的邊緣群體。目前針對攤販的立法主要是地方性立法,不同地區對待攤販的態度不一。這就造成攤販治理的千差萬別,每個地方對待攤販的手段也參差不齊。因此,有必要制定全國性的法律,對攤販這一數量龐大的群體進行統一的界定,對地方執法部門進行指導和規范。地方可以根據全國性法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方的具體法律規范。
2.科學進行城市規劃。根據科學論證和城市居民的合理需求,在空間上進行合理布局,運用宏觀調控和市場經營相結合的方式,逐步將街頭攤販納入有序的市場化軌道。攤販大多生存于低廉、偏遠的小區,只有進行科學規劃,為攤販的經營提供便利的場所,才能杜絕路邊攤的再生產。
3.增加就業保障,擴充就業渠道。增加公益性的技能培訓,增加弱勢群體的技能培訓,增加他們的就業資本;拓展就業渠道,為求職者提供便利方式尋求新的職業,將他們納入正規化的就業軌道;規范企業用工行為,切實保障工人權利,建立違法違規用工行為的便利申訴通道。
4.建立小額貸款融資通道。攤販大多低成本經營,缺乏資金,沒有固定經營場所。攤販無法滿足現有的融資渠道設置的條件,無法進入現有的融資渠道。對攤販提供資金支持,減少他們的融資成本,幫助他們建立固定的營業場所,將有利于攤販經營的正規化。
5.建立攤販經營協會。將攤販納入組織化的軌道,增加攤販的組織化程度,實行民主管理,民主監督,自我服務,一損俱損,一榮俱榮,形成攤販自治組織和制度,形成自我約束機制。
參考文獻[]
[1]王小章.從“生存”到“承認”:公民權視野下的農民工問題[J].社會學研究,2009,01:121-138 +244-245.
[2]張文宏,雷開春.城市新移民社會認同的結構模型[J].社會學研究,2009,04:61-87 +243-244.
[3]謝桂華.市場轉型與下崗工人[J].社會學研究,2006,01: 22-5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