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迫、組織未成年人乞討罪的定罪和量刑建議
李世寧
大連市第八中學,遼寧大連116021
摘要:分析未成年人被迫乞討的現狀,本文針對未成年人乞討存在的主要問題,本著對社會負責,忠于法律,忠于公民權利的原則,對強迫未成年人乞討的定罪和量刑提出個人的見解和建議。
關鍵詞:強迫;乞討罪;未成年人;定罪;量刑;建議
中圖分類號:D924.3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李世寧(1998-),男,遼寧省大連人,大連市第八中學高中生。
當我們享受自由和權利所帶給我們的喜悅之時,常常能見到街邊趴在地上那一雙雙無助的眼睛,那瘦弱不堪的身軀,殘缺的四肢,扭曲的面部,讓人們看到都會立刻心生恐懼,哪里還顧得憐憫他們的不幸和追溯那些弱者的不幸的根源!我是一名高中生,經常能看到在街邊的角落,有幾名衣衫襤褸的兒童,跟隨著自己的“父母”向過往的行人乞討。這樣屢見不鮮的場景,終于讓我下定決心為那些不幸的孩子們用法律的威嚴保護他們的人生。每一個那樣的孩子,何嘗不想通過法律的保護,捍衛自己的童年和尊嚴,但在2006年《刑法修訂案(六)》關于強迫乞討罪的條文正式出臺前,社會面對這一領域的法律空白,只有同情而無法將一些人繩之以法。文中結合查閱大量的資料和自學的法律知識,對強迫、組織未成年人乞討的行為進行剖析,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希望能通過法律保護這些未成年人。
(一)犯罪主體
本罪的犯罪主體為一般主體,已證明年滿16周歲,且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公民可以成為本罪的主體。這是指在乞討團體中實施暴力、脅迫,起到組織、策劃、指揮、領導作用的人,其本人不一定親身參與了其組織的乞討。關鍵要看其在乞討活動中是否對受害未成年人實施了暴力的脅迫和組織的作用。
(二)犯罪客體
本罪的客體是雙重客體,其中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本罪的主要客體。被組織、強迫以乞討為生,不僅造成了對未成年人人格尊嚴的傷害,而且強迫其乞討所使用的暴力行為必將會對其生命健康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針對未成年人而言,被迫乞討的生活會對其今后的人生產生心理陰影,導致了未成年人身心發育的不完全。
(三)主觀要件
強迫、組織乞討罪的主觀方面存在于明知道自己是在組織未成年人與殘疾人乞討,并且深知這種行為對社會的不利影響,并且希望這種影響產生。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本罪犯罪對象的特定性,對于隱瞞年齡的未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行為人如果當時沒有察覺應同樣以本罪論處。依照通行的犯罪構成理論,特定的犯罪對象是直接故意犯罪認識因素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但是,如果根據案件審理中發現并證實的有關情況表明行為人主觀上是認識到對方可能是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但并沒有進一步了解與確認,而受害未成年人確實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時,此時則認定行為人符合本罪的主觀要件。
另一方面如果組織、強迫乞討的個人、團伙被證明并沒有以盈利為目的而組織、強迫未成年人乞討的,但他們的暴力和脅迫行為已經嚴重侵害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危害性,因此應當以本罪論處。從司法證明角度而言,行為人是否有主觀獲利目的,是難以以證據查明的,所以明顯無法列為本罪的主觀要件中。為了使法律更加嚴密,切實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良好的管理秩序,因此同樣以強迫、組織未成年人乞討罪論處。
(四)客觀要件
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被證實實施了暴力、脅迫的手段,組織未成年人進行乞討的行為。概括起來,本罪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必須實施了組織未成年人乞討的行為
組織未成年人乞討是一種實行行為。在實踐中,構成組織乞討罪的實行行為表現為行為人實施了組織、策劃和指揮的行為,組織是指作為領導者聚集、收攬未成年人從事此類活動;策劃是指作為謀劃者制定乞討方案、計劃等;指揮則是指指引乞討活動的進行。上述組織、策劃、指揮都是組織乞討的行為,行為人只要具備了其中的一種就可以認定其實施了組織乞討行為。
2.確認使用了暴力或強迫的手段,組織未成年人乞討
本罪特別要求了行為人的組織行為手段是暴力或者脅迫。只要在組織乞討的所有過程中對不愿乞討的人實施了暴力、脅迫,就可以以本罪論處。我認為,暴力、脅迫行為的實施者與組織者不一定是一個犯罪主體,因為在一個有預謀的犯罪組織之中,存在著較為明確的分工。因此在以強迫、組織未成年人乞討罪論處時,應明確犯罪主體所實施的行為究竟構成的是強迫未成年人乞討罪還是組織未成年人乞討罪。
行為人采取的暴力手段以致使被害人輕傷為其上限,如果故意造成未成年人重傷或死亡結果的便屬于《刑法》所
規定的故意傷害罪、故意殺人罪的領域,按照擇一種處斷的原則,應以故意傷害罪或故意殺人罪論處。
3.被證實存在組織、強迫未成年人乞討的,即使只有一人,也應同罪論處
法律是為了保護每一個公民的合法權益,之所以強調即使只有一人,是因為只要滿足了主觀要件和客觀要件的犯罪主體,無論針對的實際對象有多少,事實上已經對未成年人造成了身體、精神和未來的多重傷害,理應以強迫、組織未成年人乞討罪論處。
(一)法律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章第13條。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第四章第41條。
3.經證實與法醫鑒定,對受害未成年人造成故意傷害使之殘疾而利用其乞討的,依據《刑法》第234條,對故意傷害罪的定罪實施數罪并罰。
4.依據《刑法》232條,如在以暴力手段致使受害未成年人死亡的,視情況將以故意殺人罪或過失殺人罪論處,或依據《刑法》中關于過失殺人罪的條文,并與本罪實施數罪并罰。
5.經查實,曾對未成年受害者有過限制自由、非法拘禁的,依據《刑法》第238條規定進行定罪。
6.《刑法修正案(六)》《治安管理處罰法》。
構成強迫、組織未成年人乞討罪的,未構成以上所述其他罪行的,依照《刑法修訂案(六)》:情節較輕的,處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對受害未成年人造成身體傷害的,處五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致未成年人死亡的,無論是否故意,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死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
對未成年人實施非法拘禁、限制其自由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以罰金。
希望通過法律規范,本著依法治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的原則,為弱勢未成年人維護他們的合法權利,維護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
[3]<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