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環境污染公益訴訟之索賠主體相關法律問題研究
曲泉汝
上海海事大學,上海201306
摘要:要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但當下我國海洋污染事件時有發生,海洋環境保護制度特別是公益訴訟中索賠主體的確定存在模糊。
關鍵詞:公益訴訟;索賠主體;生態環境利益
中圖分類號:D922.68; D925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曲泉汝(1991-),女,漢族,山東煙臺人,中共黨員,上海海事大學碩士研究生,國際法學專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簡稱《水法》)第3條①規定的十分清楚,由國務院支配水資源的所屬權。但在實踐過程中,如果發生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事由,國務院是無法全部逐個實施索賠。對于國務院是否將權力下放或是授權社會團體組織代表國家向責任方提起索賠仍存在爭議,在嚴重海洋環境污染事件發生后,無人索賠的現象非常突出。
從立法上看,海洋環境污染問題主要受《海保》和我國加入的“92年責任公約”②的調整。《海保》是我國到現在為止唯一一部規定了代表國家進行公益索賠機構的法律。通過授權,使行使海洋監管權的國家機關獲得了代表國家進行公益索賠的主體資格。
但從司法角度上仍存在問題,據《海保》第5條規定,國務院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國家海事行政主管部門、國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門、軍隊環境保護部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均或多或少在海洋環境監管,保護,防污等方面進行管轄控制,在數量龐大的相關部門中到底由哪一個來代表國家進行公益索賠尚存在模糊的地方。
結合上海、廣州海事法院關于海洋環境污染提起的公益訴訟案件,公益索賠的主體適格問題主要有: (1)原告同被告并非平等的民事主體,由以行政機關為代表的原告向被告提起民事訴訟存在明顯不公; (2)原告沒有權限代國家提起關于資源損害賠償的公益訴訟等③。
除了我國現行唯一規定了海洋環境公益索賠主體的《海保》。我國還應該在《水污染防治法》、《水法》等一些單行法中清楚的規定國家生態環境資源利益的索賠主體。但目前立法不完善,因此可以在司法實踐中利用現行單行法同法理對公益索賠的主體加以確定。
在海洋資源環境的公益訴訟中,被告大都是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涉及航運或石油等的大型企業。對于原告,在司法實踐中,原告主要是漁業局、海洋局、環保局等國家機關;雖然民間組織作為原告提起海洋環境公益訴訟的案例不多,但隨著新《民訴》的施行,相信不久之后以環保組織為代表,社會上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組織以原告身份維權④。
雖然,普通公民的環境權尚未在國家的單行法或基本法中做出明確規定,但我國部分地方的環保條例規定了公民環境權,包括公眾環境知情權、環境監督權、參與環境決策權等。環境權強調保障人民群眾在環境中的切實利益,使群眾可以平等的享受到環保的成果。環境權雖與群眾的個人生存和健康休戚相關,但同樣和公共利益不無聯系,因此最佳的維權手段就是通過公權來實現。
無論是在公法上還是私法上,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一直都是引人爭論的概念。在環境公益訴訟中,由于自然環境資源本身具有公共屬性,使得在環境污染案件中,對于同一環境污染事件,若同時存在公益訴訟與私益訴訟,索賠主體必須注意不能將公益和私益不割裂,甚至還需要注意避免重復賠償的問題⑤。
公益訴訟因涉及到國家和社會的公共利益,因此在司法實踐中,法院在公益訴訟的過程中通常職權較大,行使司法權時就相對的更加積極,公益訴訟程序采職權主義⑥,是各國民事訴訟法的通例⑦。公益訴訟中的職權主義同私益訴訟中的職權主義又有所差別,法院與當事人之間更體現為一種協同型的新型關系⑧。公益訴訟的目的在于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以實現公共利益的全面化和最大化為宗旨。在民事公益訴訟中,應充分發揮利用法院的職權,來彌補雙方懸殊的差異對比,提高訴訟的效率。
[注釋]
①<水法>第3條規定:“水資源屬于國家所有。水資源的所有權由國務院代表國家行使”.
②中國于1999年加入<1992年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簡稱“92年責任公約”).
③劉年夫,李摯萍主編.正義與平衡—環境公益訴訟的深度探索[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
④別濤.環境公益訴訟立法的新起點——<民訴法>修改之評析與<環保法>修改之建議[J].法學評論,2013年第1期,第105頁。
⑤吳勝亮.環境公益訴訟入律后的思考[J].中國審判,2012,10:28.
⑥白潔,殷季峰.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結合的訴訟模式[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53.
⑦肖建國.民事公益訴訟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三國為中心的比較法考察[J].中國法學,2007(5) :130.
⑧張艷蕊.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研究——兼論民事訴訟機能的擴大[D].中國政法大學,2005.
參考文獻[]
[1]劉年夫,李摯萍主編.正義與平衡—環境公益訴訟的深度探索[M].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2011.5.
[2]別濤.環境公益訴訟立法的新起點——<民訴法>修改之評析與<環保法>修改之建議[J].法學評論,2013(1) :105.
[3]陳新民.德國公法學基礎理論(上冊)[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200.
[4]吳勝亮.環境公益訴訟入律后的思考[J].中國審判,2012,10:28.[5]白潔,殷季峰.當事人主義與職權主義結合的訴訟模式[J].新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3) :53.
[6]肖建國.民事公益訴訟的基本模式研究——以中、美、德三國為中心的比較法考察[J].中國法學,2007(5) :130.
[7]張艷蕊.民事公益訴訟制度研究——兼論民事訴訟機能的擴大[D].中國政法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