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眾參與司法審判之作用分析
毛柏秀
四川箭星律師事務所,四川涼山615000
摘要:民眾參與司法審判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司法改革的內容之一。第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關于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推行“人民陪審員只參與事實審,不參與法律審”即法律審與事實審分離的決定。實踐亦證明,通過讓民眾參與司法審判中的事實認定審理,不再涉及審理法律適用問題,顯然更符合“人民陪審員”這一實際情況與之案件的審判規律,同事能夠提升法院裁判的正當性,增強司法的社會公信力。對此,本文通過對民眾參與司法審判發展與之制度特點的概述,分析了民眾參與司法審判的主要作用,并結合筆者個人觀點與工作實踐提出了完善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的相關建議,以期為與之相關方面的研究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人民陪審員;司法審判制度;民眾參與權;司法民主化
中圖分類號:D926.2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毛柏秀(1975-),女,彝族,四川涼山人,大學學歷,四川箭星律師事務所律師。
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改革是完善司法體系的重要環節,能夠切實有效的推進法律制度朝向“以人為本”的發展趨勢,也是司法向公正、實事求是邁進一步的具體表現,同時也能最大限度地保障陪審員的權利,真正發揮陪審監督和制衡的作用。法律是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的,因此在保障公民陪審權、擴大參審范圍的同時,通過對民眾參與審判制度的全面修正,提高司法公信力勢在必行,加強法律的規范作用毋庸置疑。
民眾參與審判制度在我國從無到有,從簡單規定到單行法律條例,前后經歷了數十年的實踐和理論補充,方才成為了我國司法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制度確立、制度調整、單行法律實施及制度改革四個重要階段。最后在《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2014)中對人民陪審員制度制度進行重新梳理,并重點對人民陪審員的選任條件、選任程序、參審案件范圍、參審方式、參審職能、解任的情形、保障措施及處罰規則等八個方面進一步作了明確規范和健全完善。作為基本的訴訟制度,我國制定的民眾參與司法審判制度是在借鑒國外的參審制度和陪審團制度的基礎上,結合特有國情而制定的,其規定司法機關在審判民事、刑事案件時需要有專業的但又是非職業司法人員參與陪審的司法制度。然而,實際中,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法院審判第一審案件,以及哪一些案件必須采用陪審制沒有硬性規定,換言之,陪審制并不是法院審判案件必須遵循的一項原則,只是法院審理案件時可供選擇的一種方式。由于這種彈性的法律制度,使得法院在一審環節,是否需要選擇陪審員和選擇誰參加陪審等環節,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導致陪審制度長期流于形式,難以發揮其實際作用。
(一)選擇上具有任意性
正如前文所述,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對法院審判是否采用陪審缺乏硬性規定,也正由于這種彈性的法律制度,使得法院在一審環節,導致陪審制度選擇隨意性大,無法發揮其實際作用。
(二)陪審路徑的全面性
即指陪審員不僅可以參加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及一般的行政訴訟案件的陪審,還要與審判員共同組成合議庭進行審判。此外,陪審員在法庭調查、法庭辯論及法庭評議中與合議庭中的職業法官享有同樣的職權,陪審員既可以對事實問題發表評議意見,也可以對法律問題發表評議意見,且在確定判決時也與法官具有同樣的職權。
(三)陪審員相對固定化
由于陪審員的產生主要采取單位推薦和法院聘任兩種方式,且都是長期聘任,導致陪審員變動小,相對比較固定。
(一)減輕審判壓力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人民法律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到法院解決糾紛,使得人民法院的案件數量猛增,然而受編制的限制、法官選拔的的限制等等,使得人民法院法官的數量并沒有跟上案件數量的增加。很多法院的法官每年辦理幾百件案件司空見慣,然而法官的精力有限,這無形中造成了案件辦理質量的下降,對社會產生不少影響。而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使得法院審判隊伍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擴充,減輕的法院的審判壓力,提高辦案質量。
(二)監督審判裁決
權力需要制約,專職人民陪審員的加入,能更加積極主動的廣泛參與到審判當中,對案件進行監督,能有效的防治司法裁判當中的主觀片面性,提高審判的公正、公平。
(三)提高調解質量
提高案件調解質量,化解矛盾。人民陪審員來自各行各業,有著豐富的閱歷,在具體案件的審理中,面對不同的案件的當事人,可以利用本身的人生經歷現身說法,通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調解效率更高,同時最大限度降低了當事人的訴訟。
(四)聯系群眾感情
人民陪審員來自各個階層,各個職業,對聯系群眾有著天然的優勢,然而由于審判的嚴肅性,使得法院的審判工作與人民群眾有著不小的距離,而專職陪審員的廣泛參與案件,使得陪審員在審判過程中對縮短與群眾的距離起到重要作用,在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之間架起了溝通橋梁。
(五)體現司法民主化
人民陪審員制度的設立是國家司法民主化、公開化及公正的表現。具體而言民主化就是指人民陪審員制度是人民大眾分享審判權、監督司法審判的重要形式,本質上就是將領導社會的權利置于人民或一部分公民之手,從而讓普通公民參與其中,體現“人民當家作主”的執政理念,同時實現公民與法官審判權的共享,反映了社會成員對審判活動的制約和參與。
法律賦予廣大民眾依法參加人民法院的審判活動并與法官享有同等的權利,有利于人民群眾對審判工作的了解,有利于普及法律知識,有利于促進司法民主、保障司法公正、扼制司法腐敗。為完善這一制度,結合工作實踐,筆者認為最大化民眾參與司法審判效能的途徑之一,即是實施法律審和事實審分離。
分析個中主要原因,即在于實施人民陪審制度其目的和作用,就是要體現本質上的當家作主和對法院審判的監督及制約,但其在實踐過程中已經背離了基本的目的和作用,民眾參與司法審判所起的作用越來越小。雖然相關法律如《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2004)中明確規定了陪審制度的適用范圍、保障機制,陪審員的產生、任職條件、權利、培訓、任期、收入、回避以及違規追究責任等基本內容,從根本上保證了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完整權威性。制度剛執行期間有效遏制了“陪審員陪而不審、合而不議”的現象,但是隨著執行時間的延長,其存在的問題逐漸暴露出來:陪審員權利受限未徹底解決。因而無法達到陪審的效果和目標,民眾參與司法審判的價值也因此而無法體現。
鑒于這種情況,結合陪審人員的專業局限、行業特點及生活經歷等因素考慮,為了能讓陪審員制度發揮真正的作用,在《人民陪審員制度改革試點方案》(2015)中將調整陪審人員的參審職能作為本次司法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首次從法律上要求人民陪審制度實行法律審和事實審分離,讓人民陪審員只參與事實認定審理。所以,讓人民陪審員只參與審理事實認定,不再審理法律適用問題,更加符合人民陪審員的實際情況和案件審判規律,能增強司法的社會公信力,同時也有利于調動人民陪審員的積極性。
除上述外,為了更好地獨立發揮人民陪審員參與事實審的功能,還應增設專門的人民陪審員庭審詢問環節,即將庭審的舉證、質證和認證等法庭調查環節一并納入人民陪審員參與范圍,以進一步幫助其把握案件事實的細節,以此來強化人民陪審員事實審的地位和價值。
人民陪審制度的改革是近年司法改革的重點和亮點,同時,將法律審和事實審分離也是踐行公正公平、制度人性化的具體體現,是充分發揮人民權重積極性,是徹底解決“陪而不審”問題的關鍵所在,其將更進一步完善民眾參與司法審判的制度和保障公民陪審的權利,提高人民陪審制度公信度。
參考文獻[]
[1]劉晴輝.對人民陪審制運行過程的考察[J].北大法律評論,2007 (01).
[2]李昌道,董茂云.陪審制度比較研究[J].比較法研究,2003(01).
[3]吳玉章.陪審制度在中國的興衰[J].讀書,2002(07).
[4]柯嵐.人民陪審員:“陪而不審”不如“不陪而審”對現行人民陪審員制度的幾點質疑[J].法律適用,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