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刑事政策與權力的支撐制約關系
楊雪
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河北石家莊050064
摘要:在每個國家刑事政策的背后都是由權力來支撐的,刑事政策同權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從另一種角度來講,刑事政策也是在權力支撐下的公共政策,每個刑事政策都需要具有合法性、組織性的權力體系來支持的,但是在權力對刑事政策給予支持的同時也對刑事政策產生一種制約力,兩者有著不可分割的制約與支撐關系。本文從權力、刑事政策的概念入手,深入的分析了刑事政策與權利兩者之間的支撐關系,之后對權力與權利的制約關系進行深入研究,最后闡述了刑事政策與權利的制約關系,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
關鍵詞:刑事政策;權力;權利;制約
中圖分類號:D924.1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楊雪(1990-),漢族,河北廊坊人,河北經貿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學。
(一)權力的概念
權力這一概念雖然被人們進行廣泛的適用,但是并沒有統一的定義。單從權力本身來講,權力可以說是一種具有支配性、占據性的力量,這種支配的力量還具有目的性。權力是通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來體現出來的,更是個體或者全體對他人或者組織的行為所產生的控制力與影響力,從這個角度來看,權力是一個關系概念,權力作為一個整體是由權力資源構成的,例如:人力、土地、地位等等,個體通過對以上資源的占有來實現其權利,權力的差別性也就在于個體所占據資源的差別性,這些資源在一定的結構中形成權力,權利在形成的特定結構中發揮作用。因此,權力是同權威性相結合的,是由公益、控制力、不可處分性三個要素所構成的。單從利益的角度來講,權力是指個體擁有的能夠對其他個體或者物品進行支配的一種利益性力量;從政治的角度講,權力是指統治者對被統治者所具有的一種支配其行為、物品的一種能力;從價值的角度來講,權力是一種人們所追求的、能夠滿足自身需求的一種力量。
(二)權力的分類
上述可知,權力的概念具有復雜性,這就使得權力分類也出現了多樣化。首先,依據權力的使用環境,權力可以分為合法權利與非法權力,以社會普遍接受的形式所使用的權力稱作合法權力;沒有社會認可的權力稱為非法權力。在刑事政策范圍內所使用的權力必將是合法權力,因為只有合法權力才會得到廣大多數人的認可,非法權力十倍刑事政策所禁止的。其次,以其關注的領域不同,可以把權力分為國家權力與社會權力,國家權力強調國家的強制性,該權力的適用范圍是整個國家,包括領路、領水、領空、領海,是在一定領域被某個或者某些個體、組織所擁有的強制性力量;社會權力是同國家相分離的,是相對于國家的社會整體所擁有的組織化的合法權力。
我們將刑事政策拆分為“刑事”與“政策”兩個部分,中心在于“政策”,而“刑事”是對政策的限定詞,要從兩個方面進行分析,首先“刑事”主要是指犯罪的或者刑罰的,那么刑事政策也就是打擊犯罪,施行刑罰的政策,刑事政策的核心也就是控制犯罪與適用刑罰的政策;其次,“政策”往往用一個國家相聯系,與一國的政治、文化背景相關,政策經常被理解為政黨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目標所指定的方針、政策,那么刑事政策也就是政黨為實現一定目標而指定的有關犯罪、實施刑罰的方針或者指導文件。
對刑事政策的理解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看法,那么我們把刑事政策的概念進行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刑事政策廣義說把刑事政策理解為探究犯罪的成因,從而得以防止犯罪的策略,二狹義說增加了批判現有的刑罰和相關制度,進而改善現有制度,提出預防犯罪的對策。兩者不同之處在于對犯罪的防止依據范圍上,狹義說是以改善或者運用現行刑罰制度為范圍的,而廣義說不僅局限在這個范圍內。依據廣義說為了實現預防、打擊犯罪的目的一切與犯罪相關的附屬政策、法律都可以為其服務,那么想要實現預防犯罪的目標一定要把傳統的刑罰政策同現代的社會政策相結合,在關注刑罰問題的同時還要注重社會的問題與政策。綜上所述,刑事政策制定的出發點在于預防犯罪,為了維護社會秩序或者人民的自由等目的,那么可以把刑事政策定義為國家以預防犯罪為出發點,為了保障自由、維持秩序、實現正義目標而制定、實施的行為規范和行動準則。
首先,從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來看,刑事政策的價值目標是自由、正義、秩序。而權力的行使是為了服務公眾,同樣是為了社會秩序的穩定,人民的和諧,在對自由、正義、秩序這三大目標進行協調時,就需要對選擇與分配價值的國家權力要有合法性,也就是說合法性時目標與國家權力的前提條件。針對于國家權力來講,刑事政策如果想要得到人民、社會團體的認同,正因為政策是由國家權力制定的,那么國家權力一定要具有合法性,國家權力的獲取是經過被統治者的同意的,國家權力能夠合法地使用暴力,讓公民信服。國家權力的行使是在一定的國度內的,對普通個體的行使,國家權力一定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這樣國家權力的行使才能讓人民信服,通過國家權力制定的刑事政策目標才能讓人民所信仰。
其次,從刑事政策制定角度來分析,刑事政策的制定主體是人民權力的授予者,權力擁有者依據自身對社會形態、形勢的掌握情況來制定刑事政策。在我國,一切權力是屬于人民的,刑事政策理應由人民個人行使,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成立了人民代表大會,也就是把人民權力的聚集地——權威者。刑事政策的制定可以是中央直接發布一些政法類的工作文件,由人民代表大會把人民的意志上升為法律文件。刑事政策還可以通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作出司法解釋的方式來制定。在我國刑事政策的制定經過一級級的傳遞,各個機關部門進行落實。總之,刑事政策是依據國家權力來制定的。
最后,從刑事政策的執行角度來看,刑事政策的執行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目的在于實現刑事政策的既定目標,把目標定為具有不同階段性的執行目標,而刑事政策的執行是由公檢法三機關來共同完成的,而此時就把國家權力進行了分權,賦予公安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不能的權力,三機關依據不同的權力認真貫徹刑事政策,以上是刑事政策與權力的支撐關系。
國家依據不同的社會形勢制定不同的刑事政策,刑事政策的制定雖然是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與絕大多數人們利益,但是刑事政策的具體實行中難免會出現一些對個人權利侵犯的情況。所以說刑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個人權利起到制約作用,例如上個世紀70年代,為了抑制當時的高犯罪率,國家實行了嚴打政策,當時嚴厲打擊犯罪,對個人權利難免會造成一定的侵犯,但是為了維護社會穩定這個更大的利益,犧牲了少數人的權利利益。但是權利同樣在制約著刑事政策,例如在2006年提出的寬嚴相濟刑事政策,法律對于個人權利的保障同樣重要,個人權利得到了維護,社會才會得以穩定。
從刑事政策制定的目標來看,保障公民的的自由正是維護公民權利的一種體現,而正義更是為了維護公民基本權利更深層次的體現,秩序最為最終目標是對全體人民共同權利的一種保障。反過來講,正是個人所具有的權利,國家在制定刑事政策時,才會設置保障自由、實現正義、維護秩序的目標。
從刑事政策的執行來看,執行主體是司法機關,但是在執行過程中要嚴格依據刑事政策來進行,在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偵查、審判時,要對犯罪嫌疑人的個人權利進行保障,在刑事政策的指導下,不能采取哪些有違個人權利的手段。
以上是刑事政策與權利之間的相互制約關系。
參考文獻[]
[1]魏東.論廣義刑事政策的基本內涵[J].清華法學,2011(02) : 56 -57.
[2]蕭榕,楊逢春.世界著名法典選編·憲法卷[M].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
[3]夏勇.朝夕問道[M].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2004:85.
[4]何秉松.“我國的犯罪趨勢、原因與刑事政策”[J].政法論壇,1989 (6) :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