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監督與制約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周世偉1楊彥2
1.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天津300000; 2.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天津301800
摘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了全面加強依法治國的方略,而這一宏觀規劃的貫徹落實需要各國家機構的依法規范運行。在法治建設的層面上,嚴格執法、公正執法是維護社會安定團結,保護國家和人民利益的強有力的手段;相應地,司法機關及其執法人員應當自覺接受監督,全面接受監督,以確保實現司法公正,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政法機關應當充分發揮監督和制約的職能,嚴格依照法定程序進行執法工作,樹立法治的權威。
關鍵詞:法治;司法;監督;制約
中圖分類號:D926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周世偉(1965-),女,漢族,天津市人,大學本科,天津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學;楊彥(1984-),女,漢族,上海人,法學碩士,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事法學、檢察實務。
這里把執法作為監督的內容,其外延是廣泛的。以刑事司法為例,其目的是通過懲罰犯罪,保護社會主義的社會關系。刑法的規范和制約作用主要通過刑罰及其所產生的約束力和社會效果來實現。現實生活中,一般主體的普通刑事犯罪所侵犯的對象和客體通常是有限的,而依法從事公務的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權實施的職務犯罪則直接嚴重擾亂社會秩序,防礙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損害國家機關的形象。刑訴法第18條有關職能管轄的規定將這類犯罪界定由檢察機關立案偵查,就是與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職能相聯系和統一的。其主要目的是通過查辦國家工作人員的職務犯罪和貪污賄賂等犯罪肅清吏治,把監督和制約與維護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保持安定的社會秩序,順應民意的要求有機地結合起來。因而,通過執法實施的監督,應當是首要的重點內容。任何權力失去了監督和制約必然會導致腐敗,這是不容置疑的。而這種監督和制約應以執法作為保障和手段來實現。十八大以來,反腐敗斗爭取得了顯著成效,一些曾顯赫一時的貪官污吏得到了應有的下場。他們的位不可謂不高,權不可謂不重,然而他們的罪行也不可謂不令人發指。他們所犯的罪行可以數計,但是,他們在中國百姓中造成的負面不良影響又當如何估量呢?雖然這些人受到了應有的懲處,雖然我們由此看到了黨和國家反腐倡廉的決心與力度,然而我們不能就此認為政權機關所受到的監督和制約是完善的。君不見,行賄謀權,花錢買官之丑聞在我國社會主義法制逐步健全的今天同樣屢曾耳濡目染,如果將上述這些人形容為“虎”,那么這些“虎”又是如何在東窗事發之前被養大的呢?難道事先就不曾有人有任何覺察嗎?應當說,國家機構之間的制約機制,通過執法進行的監督還有待于加強。劉青山、張子善都可謂勞苦功高,但他們在建國初期因自己的罪責被處極刑以正國法,這同樣標明了一種力度。說到這里,應當明確的觀點是:執法應當體現公正的原則,實現應有的社會效果,只有真的做到“有法必依”才能使這種監督發揮實際作用,達到法律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目的。
政黨監督、人大監督、行政監督和社會監督的綜合能夠發揮巨大的推動和促進作用。無論是司法機關的執法過程,還是執法人員的執法行為,都應保持質的透明度,由整個社會的組成部分加以全面評判。這樣做有利于保證執法的準確,強化服務于人民民主專政的職能,及時發現和自覺處理司法當中的腐敗。司法腐敗的危害遠甚于吏治的腐敗,但這一惡疾的發現往往不是內部的查擺和互相制約所能夠解決的。舉一個眾所周知的例子,2010年,某法院一名副庭長殺人后肢解拋尸,在全國范圍造成了極為惡劣的影響。可以設想一下,道德品質、法律觀念低劣至此的司法人員,在平時會不會秉公執法,會不會從無違法違紀的問題發生?且不論其自身是執法干部,難道一個只具備最起碼的良知的普通公民就會犯下如此十惡不赦的罪行嗎?但是這種人為什么還能穩如泰山地從事審判工作,為什么還能爬上副庭長的職位?類似的執法犯法并非只此一件,雖性質未必全部如此嚴重,但諸如徇私枉法、野蠻執法、執法不力等多種問題顯然是存在的,然而產生問題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根本值得深思。“守紀律講規矩、公正廉潔執法”、“三嚴三實”,這一系列教育活動都是解決思想問題的,就其進展情況來看,確實收到了顯著成效。事實上,這也是監督和制約的一種方式。我們認為,在司法機關內部,針對全體執法人員和具體的執法行為,應當進一步建立和健全監督機制,主動接受社會的監督,權力機關的監督,黨委的監督,認真、積極聽取監督意見,發現問題要自覺處理、依法處理、堅決處理,才能保證執法的準確性和正確方向,才不至于將問題積累為疾患,才不至于同人民群眾產生矛盾。
憲法規定了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的相互關系,三機關分工負責、互相配合、互相制約是我國多年來政法工作的經驗,是在刑事訴訟活動中保證準確、有效地實施法律的基本制度。人民檢察院作為國家專門的法律監督機關,其監督的實體內容在于按照法律的規定行使檢察權。因而,嚴格執法、準確執法同時也是法律監督工作的關鍵和
核心。各執法機關不能只把監督著眼于相互之間的內容和權限,內部的有效制約機制同樣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保證作用。“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通過監督和制約加以保障,嚴格執法、執法的準確性得到了貫徹,法律的社會作用和規范作用才能成為現實,并充分服務于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
司法應當接受社會監督是毋庸置疑的,這是法治建設的必然要求和基準條件。但是應當關注兩個問題:第一是司法不公開,回避社會監督。曾幾何時,這是非常典型的現象,“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官本位思想和特權主義高高在上,甚至把百姓拒于門外,更談不上主動接受監督;第二是輿論過分干預司法。事實上,隨著法治進程的深化,部分問題也隨之衍生而來。為了穩定,我們逐漸開始重視民意,傾聽民眾的呼聲;但是部分案件,直接涉及到公眾利益,或者非常具有公眾效應,極度引人關注。這種前提下,為了避免引起群體上訪、為了關照社會反響,一些案件的辦理似乎在依法適用實體法律的同時具備了相應的難度。個別時候,輿論左右司法、左右審判的趨勢甚至得以呈現。我們認為,這是兩種需要予以理性正確對待的導向問題。一方面,堅持對社會公眾推行司法公開,接受公眾參與司法。在符合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把司法工作置于陽光之下,全面接受社會監督,必然能有效避免司法不公、司法腐敗,避免暗箱操作導致的社會誤解;同時,籍司法公開的途徑,向社會公眾宣傳法律,逐步形成正確的導向,具有更加重要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正確對待社會對于司法的輿論。確實,不能否認一些新聞媒體存在不負責任的意識,對于部分案件的報道捕風捉影,甚至無中生有、搬弄是非,目的無非嘩眾取寵、提升關注度。對此,我們應當堅持正確的工作思路,從規范司法行為、正確執法開始,客觀對社會輿論進行正確引導,形成公眾信任司法、依法辦事的良性循環,逐步樹立法治權威。
通過執法強化監督、通過監督規范執法是互相促進、互相統一的,只有這種量的積累達到一定程度,才能促成社會主義法制高度完善的質變。執法應當重視社會效果,監督應當實現保證各項工作保持正規的現實意義。它們都應當立足于“有法可依”,并從中得到長足發展。應當指出的一點是,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曾經給我們帶來許多弊端。毛澤東同志強調實事求是,鄧小平理論與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的具體結合也把它作為基本的出發點。然而這兩種錯誤傾向至今仍不同程度地阻礙著我國的法制建設,干擾著具體的執法活動,反對著監督與制約機制的健全。我們要堅決提倡從實際出發的原則,糾正錯誤,切實依法辦事,使監督和制約的意義得以實現。
參考文獻[]
[1]張智輝.法律監督三辨析[J].中國法學,2003(10).
[2]石少俠.我國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一元論――對檢察權權能的法律監督權解析[J].中國法學,2006(9).
[3]孫廣義,鄭勇.加強我國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職能的路徑探索[J].法制博覽,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