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庭審中心主義語境下公訴工作
吳曉節余楊凡
溫州市人民檢察院,浙江溫州325000
摘要:現今我國在刑事程序方面相較于國外發達國家來講還處于比較保守的發展階段,而這種發展狀況主要是由于我國在刑事上比較重視實體的觀念所導致,因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完善刑事司法體系就成為了現今刑事發展的重要環節,刑事案件的撤回起訴以及案件的非法證據排除都可以說是在公訴權以及檢察權的基礎上應運而生的。隨著我國第六次刑事審判會議的召開,對于案件的非法證據排除以及撤回起訴都做出了明確的肯定,同時也給與了嚴格執行的規范要求,而這也意味著庭審對于刑事案件的重要意義將被放大,也就是說審判案件必須要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基礎上完成,即在法庭進行案件事實的相關證據調查;在法庭進行案件的定罪辯論以及量刑辯論;在法庭形成案件最終裁判公布結果。而眾多學者也將這種審判方式理解成——庭審中心主義。檢察機關必須要對此給予高度重視,尤其是公訴部門更應該要全面貫徹、積極應對,將后續公訴工作做好做到位!
關鍵詞:庭審;中心主義;公訴工作;研究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吳曉節(1981-),女,漢族,浙江溫州人,在職法律碩士,溫州市人民檢察院,公訴處副主任科員,研究方向:法學。
作為刑事司法體系中比較重要的構成要素——刑事案件的非法證據排除將對現今以及未來的刑事審判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而如果在刑事案件中同時將撤回起訴能夠正確地利用起來,則對于刑事公訴工作將會大大的增加其公正性以及靈活性。而無論是非法證據的排除還是撤回起訴對于公訴工作的實際影響作用,都是建立在全面貫徹執行的基礎上,更是建立在庭審中心主義的基礎上。因而從公訴工作的現今以及未來的良好發展上來講都是和庭審中心主義具有較為緊密的關系。而本文正是基于此,對于現今基于庭審中心主義下的公訴工作進行研究探討,從傳統刑事訴訟模式進行著手分析,在此基礎上探析庭審的中心主義對于公訴工作給予的新要求,以期為促進我國刑事審判的長久良性發展以及促進公訴工作能夠在新時期的法律制度下健康成長提供理論上的研究幫助。
通常來講,傳統的刑事訴訟模式主要是由三方面刑事活動構成,包含了對犯罪的事實進行查明的相關刑事活動,對犯罪事實進行定性的相關刑事活動,以及對實施犯罪的行為人給與刑罰的相關刑事活動。而這三方面刑事活動具有緊密的關聯性,首先要對刑事案件進行事實查明,接著才能進行案件定性,而最后在此基礎上進行刑罰判定。從這種關聯性中不難看出查明案件犯罪事實至關重要。在我國長久的刑事案件中,在刑事訴訟環節查明案件實際犯罪事實主要是建立在偵查活動基礎上,也就是說偵查階段中對刑事案件進行了怎樣的偵查活動顯示出怎樣的犯罪事實結果,基本上就是訴訟環節中案件查明結果。而這種案件查明方式則具有較為明顯的以偵查階段事實查明為主的傾向。因而也被稱之為是“偵查中心主義”的事實查明。此外除了在訴訟環節中的案件事實對偵查活動結果較為依賴之外,后續檢察機關在進行審查起訴環節以及法院在進行后續審判的具體過程中也往往是對偵查活動結果具有較強的依賴性。這種強烈的依賴性主要是源于偵查活動由最終結果形成的卷宗性案件材料。在以往的刑事案件庭審過程中法庭僅僅是對偵查活動之后的卷宗性案件材料進行后續質證,并沒有給予其他方式的后續調查。我國雖然早在1996年就已經頒布了相應的刑訴法,同時也對國外發達國家采用的對抗性控辯模式進行了引入,但是從后續實踐效果來講這種對抗性控辯模式的作用并沒有較好的展現出來,也就是說這種引入新模式還處于較弱的應用階段。顯然查明案件中犯罪事實依靠法庭中對卷宗性案件材料進行反復審查還遠遠不夠,對卷宗性案件材料的實際審查僅僅是一個封閉性的、靜態性的審查過程,這種審查方式并不能起到發現案外事實有的效作用。而這種以偵查犯罪結果為中心的傳統刑事訴訟模式顯然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潮流,也跟不上我國法律更新發展的腳步。
相較于傳統刑事訴訟模式來講,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刑事訴訟模式則將以往的庭審從封閉性以及靜態性的弊端中帶到了新的庭審環境中,增加了庭審過程中的開放性以及公開性,最重要的是使得庭審過程能夠實現較好的實踐對抗性控辯模式。建立在這種以庭審中心主義為基礎的案件事實調查,一方面較好地保證了案件事實的真實性,另一方面還具備了較好的合法性[1]。
隨著我國依法治國方針的不斷深化,在推進和強化依法治國的大環境背景下傳統的刑事訴訟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時代發展的新需求,同時其具有的封閉性以及靜態性的庭審滯后問題也嚴重威脅到法律實施的公平性與公正性。因而對于這種狀況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新型刑事訴訟模式將為現今以及未來的法律公正性起到保駕護航的重要作用。而隨著庭審中心主義被賦予更多的肯定進而也對新形勢下的公訴工作給予了一定的新要求。主要從以下兩方面來具體研究探討:
(一)轉變傳統庭審觀念,不斷加強公訴工作的改進
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新型刑事訴訟模式對于現今的
公訴工作給予的首要要求就是從觀念上進行不斷的轉變,主要是對以往傳統的庭審觀念要做到及時轉變,進而將法庭審查實際工作做到向后推進工作重心、向前延伸工作方法。主要從以下三點來具體闡述:
其一,公訴工作要不斷地向后進行推進。從上述中我們知道新型刑事訴訟模式在具體的庭審過程中增加了開放性以及公開性,最重要的是使得庭審過程能夠較好地實踐對抗性控辯模式。但是也正是因為這些開放、公開以及對抗性的增加使得庭審過程具備了較大的不確定性,而這是傳統庭審模式所不存在的。而這種不確定性主要是源于:以往庭審主要是對偵查結果卷宗性案件材料進行封閉形式的審查,不需要公訴工作中再加入其他形式的相關調查,因而對于公訴工作并沒有給予良好的展現。而長期的傳統庭審模式也使得較大一部分公訴工作存在審查惰性。通常刑事案件在到達庭審階段過程中基本上其犯罪事實已經定性,改變率很小,但是這種狀況并不能成為公訴工作忽略公訴之后庭審活動的言辭之由。因而在以庭審為中心的新型刑事訴訟模式之下,公訴工作必須要將審查工作的中心不斷地向后推進,除了要重視庭審之前的卷宗審查,更要注重公訴之后的庭審活動,從工作責任上樹立以庭審為主要服務中心的觀念,將庭審作為戰場,真正地做好公訴工作。
其二,公訴工作要不斷地向前進行延伸。在以往的傳統庭審模式影響下庭審前的卷宗性案件材料對于案件定性以及刑罰判定都具有較為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庭審過程中往往會對卷宗性案件材料給予嚴格的審查,而這種審查主要是建立在材料內容的審查上,往往忽略了對于材料形式的審查。而這對于庭審工作的順利性以及案件判定的公正性具有較為消極的影響。具體而言,卷宗性案件材料是通過怎樣的方式搜集的,其實際取證方式又是如何,這些對于事實證據的有效性、合法性至關重要。而傳統將這種取證搜集過程嚴重忽略的公訴工作狀況,則很難滿足新型刑事訴訟模式的實際需求。因而公訴工作必須要不斷的向前進行延伸,建立新檢警關系從而將偵查工作做到位。不僅要搜集案件事實更要注重通過合法方式取證,真正地還原事實本相,構建案件合法事實材料[2],而這也是公訴工作需要不斷強化的。
其三,公訴工作要摒除無罪判決的不允許性。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新型刑事訴訟模式將無罪判決的不允許性給與摒除,并不是代表著公訴工作將忽視案件質量。通常一個刑事案件從偵查階段到后續的審判階段過程,整個案件是處于一種動態發展中,可以說隨著對案件的深入了解和偵查,不同階段對于案件的認識也處于一種相對變化的過程中,因而應該允許有對案件不同認識的存在。而以往公訴人被要求在公訴時就必須能夠遇見案件結果顯然不具備科學性和合理性。因而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新型刑事訴訟模式必須要在公訴工作中摒除無罪判決的不允許性[3],給予案件事實調查的可能性變化發展。
(二)夯實公訴工作基礎,以應對工作中本領恐慌
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新型刑事訴訟模式除了對公訴工作提出了轉變傳統庭審觀念進而不斷地加強公訴工作改進的實際要求之外,還對其提出了夯實公訴工作基礎以應對工作中本領恐慌的實際要求。而實踐這種新要求就需要公訴人能夠不斷地強化自身工作能力,加強自身工作素養,積極夯實公訴工作基礎內容。主要從以下兩點來具體闡述:
其一,公訴人要不斷加強工作中的應變能力。在新型刑事訴訟模式下庭審具備了對抗性、開放性以及公開性。以往公訴人在庭審環境中僅僅是對偵查結果卷宗性案件材料進行封閉形式的審查,并沒有進行其他形式的相關調查,整個庭審同時也不具備靈活性,而公訴人也并不需要應變庭審中的不確定性,但是在新型庭審環境下,刑事案件隨時可能出現案情轉變,增加了庭審的不可預見[4],對于這種狀況公訴人必須要在應變能力上進行不斷的加強。而應變能力需要的是對法律基礎知識的扎實掌握和強化積累,還需要較多的社會相關閱歷等等。而在實際的公訴人隊伍中,不同的公訴人可以說是業務能力以及相應工作素養、專業知識也都各不相同,存在良莠不齊的實際狀況。因而要想較好的推行以及發展新型刑事訴訟模式,就必須要不斷對公訴人隊伍給予專業能力以及綜合各方面的培訓教育,進而幫助其獲得較好的應變能力,最終良性循環促進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新型刑事訴訟模式能夠更好地為我國法治發展效力。
其二,公訴人要不斷地加強工作中的詢問技巧。公訴人除了要具備較好的應變能力之外還需要具備的就是較強的詢問技巧。因為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新型刑事訴訟模式將增加證人、鑒定人等在整個庭審過程中的出庭次數。而公訴人對其通過怎樣的詢問方式獲得案件事實將是新型刑事訴訟模式實施之后,公訴人必須要具備的技能之一[5]。而目前對于該方面能力出眾的公訴人非常之少。這對于新型刑事訴訟模式的順利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
綜上分析可知,對于建立在以庭審為中心的新型刑事訴訟模式下的公訴工作給予研究,進而促進我國刑事審判的長久良性發展以及促進公訴工作能夠在新時期的法律制度下健康成長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沈瑋瑋,趙曉耕.難以辨識的法院庭審管理——以藥家鑫案庭審發放意見表為中心[J].北方法學,2012,03:125-134.
[2]謝小劍.提起公訴證據標準之內在機理[J].比較法研究,2007,03: 101-110.
[3]鄭卜訓.檢察權在多維視角下的定位與角色轉換[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4:20-24.
[4]王震.現階段立法細化技術偵查規則的瓶頸研究[J].山東警察學院學報,2014,06:78-86.
[5]張書銘.論控權屬性下公訴權的發展[J].中國刑事法雜志,2014,03:109-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