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刑事被害人涉案情況分析及權益保障
魏萌
天津市西青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科,天津300000
摘要:隨著社會進步,女性權益越來越受到重視,女性刑事被害人因其涉及案件的特殊性,較其他被害人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更為脆弱,不僅要承擔身心上的痛苦,同時還要忍受傳統(tǒng)觀念及社會輿論帶來的巨大壓力。因此,如何能更加有效的保護女性刑事被害人的合法權益,是我們工作的重中之重。結(jié)合筆者所在區(qū)縣院受理案件的實際情況,本文通過分析典型案例及案件呈現(xiàn)出的特點,著重論述成因及當前存在的問題,以期尋找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保護女性權益。
關鍵詞:女性;被害人;涉案情況;權益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魏萌(1987-),女,漢族,山東人,法學碩士,天津市西青區(qū)人民檢察院公訴科助理檢察員,研究方向:刑法學。
2012-2014年,天津市某基層人民檢察院公訴科共受理審查侵害婦女人身權利案件44件。其中強奸罪案件40件,強制猥褻婦女罪案件3件,強迫賣淫案件1件。經(jīng)過比對分析,此類案件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
(一)女性犯罪的人員構(gòu)成較為復雜
經(jīng)研究發(fā)現(xiàn),西青區(qū)境內(nèi)的女性犯罪人員構(gòu)成比較復雜,職業(yè)以農(nóng)民、個體勞動者、無業(yè)人員為主,她們成為女性犯罪的高發(fā)群體,其中農(nóng)村婦女占了絕大多數(shù),所占比例為65%。
(二)涉案女性文化程度普遍較低
女性刑事被害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小學、初中文化程度的女性犯罪者占絕大多數(shù),高學歷犯罪極少。但是隨著女性接受教育程度逐步提高,高學歷的女性被害人比例也在逐步增多,如貪污、職務侵占罪的受害主體一般具備大學本科以上學歷。
(三)性色彩濃重
性犯罪是指人在性本能的促使下,為滿足性欲而對異性或者同性采取的性侵犯他人性的權利。主要有強奸罪、強迫賣淫罪、強制猥褻婦女罪、引誘幼女賣淫罪等。近年來,西青區(qū)受理的強奸類案件逐步增多,并且常伴有性暴力或故意傷害出現(xiàn),給婦女的身體及心理帶來極大傷害。
從近幾年來女性涉及案件的情況來看,導致這類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的原因很多,如女性自身條件較弱、社會環(huán)境對女性的重視程度不夠、司法機關對涉及到女性案件的保障不夠充分等。結(jié)合辦案實踐,將重點分析因女性自身條件的欠缺而導致犯罪的情況。
(一)防范和警惕意識較差
比如在一些盜竊案件中,一些女性防范意識較差,有時候為了使用和提取財物方便,通常不在柜子和抽屜上上鎖,而且存放東西的時候隨意性比較大,不夠隱蔽,容易疏忽大意。再比如,實踐中出現(xiàn)過這樣的案例,女性朋友做事的時候喜歡結(jié)伴,一起逛街或者一起取錢,這樣密碼很容易被同伴記住,這就為他人盜竊信用卡并使用提供了便利。近年來,一些女大學生對自身安全的防范意識也比較薄弱,因此也給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機。例如犯罪嫌疑人王某某涉嫌強奸罪一案。其駕駛出租車假借“問路”為名,與在被害人劉某某搭訕,然后以讓劉某某搭“順風車”為名將她騙上車,之后把車開到偏僻的地方,并采取毆打、威脅、恐嚇等手段,強行與被害人劉某某發(fā)生了性關系。這本是一起可以避免的案件,被害人劉某某作為一名成年大學生,應該具備基本的自我安全保護意識,而該案中的被害人為貪圖“搭順風車”便宜,疏忽了防范意識,最終導致悲劇的發(fā)生。
(二)反抗能力較弱
女性因自身條件所限,在面臨威脅時往往表現(xiàn)出膽怯、懦弱以及順從,這樣就給犯罪分子制造了進一步威脅的機會。某些女性被害人在威脅解除后,依然難以從精神高度緊張中解脫出來,同時又不敢告訴親朋好友以及司法機關,從而縱容犯罪分子逍遙法外。最典型的是家庭暴力案件,有些已經(jīng)構(gòu)成故意傷害的程度,但是絕大多數(shù)女性都選擇沉默或是掩飾,即使有心反抗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虛榮心作怪,對金錢的貪欲較強
縱觀被害人是女性的詐騙類案件,被害人多是具備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并且喜歡穿戴、愛慕虛榮,注重錢財外漏以炫耀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這無疑容易讓犯罪分子抓住其心理變化從而實施犯罪。
在受理審查侵害婦女人身財產(chǎn)權利的刑事案件過程
中,筆者發(fā)現(xiàn)雖然近幾年全社會對女性權益的保護意識逐步提高,但是實踐中因國家制度設計、法律法規(guī)不完善等原因致使此類案件不降反升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存在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現(xiàn)行法律制度不完善
在我國現(xiàn)行的法律、法規(guī)中,有關女性刑事被害人權利救濟的法律體系還不夠健全和完善,相關規(guī)定散落于《刑法》、《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權益保護法》等法律法規(guī)中。有些領域甚至是空白,這就給保護女性刑事被害人工作帶來諸多困難。例如強奸、強制猥褻婦女類案件,此類案件對女性身體和心靈的傷害不言而喻,但就筆者了解,目前基層法院并沒有對此類案件女性被害人的精神損害支持賠償。筆者認為,對于此類嚴重侵害女性人身權利的案件,僅憑法律追究其刑事責任遠遠不夠,建議增加其精神損害賠償,以提高全社會對此方面的重視程度,也給犯罪分子以有利打擊。
(二)家庭暴力案件打擊懲治力度不夠
總體說來,現(xiàn)行法律制度對于家庭暴力的處理方式主要是重調(diào)解、輕處罰,打擊懲治力度不夠,容易造成二次傷害。
在家庭暴力案件中,很多被害人根本不會選擇報警或求助,即使其報警或求助,民警或有關部門也會以制止正在實施的暴力行為為主、以對施暴方進行說服教育、對雙方進行勸解等處理方式為輔,考慮到夫妻感情和家庭穩(wěn)定等因素,往往不會對施暴方進行行政處罰,即使被害人的傷情已達到輕傷以上后果,該案被立為刑事案件,司法機關也往往顧慮雙方的夫妻關系,以調(diào)解結(jié)案、對施暴方從輕處罰的可能性更大,從而造成重調(diào)解、輕處罰的局面。
(三)維權組織單線運行,維權力度不強
按照我國法律規(guī)定,公安機關、民政部門、婦女組織、社區(qū)單位等均應當制止家庭暴力行為,并向受侵害的婦女提供必要的幫助。但目前上述部門基本處于單線運行狀態(tài),未形成聯(lián)合長效機制,致使信息不暢通、溝通不及時、維權力度不強。如果上述各部門之間能夠建立起聯(lián)動機制,彼此互通信息,例如,被害人受到家庭暴力后向公安機關報警,公安機關制止當場的暴力行為,并做好偵查取證工作后,在征求當事人(主要是被害人)意見的基礎上將該情況反映給民政部門、婦女組織或社區(qū)單位,由后者深入了解家庭暴力的原因,從而緩和夫妻二人矛盾,教育勸服施暴方,或者向被害人提供必要的法律和心理幫助,則能夠更好的保護婦女權益,減少家庭暴力的發(fā)生。
(一)健全法律法規(guī),逐步構(gòu)建權利救濟體系
當前,針對女性刑事被害人權利救濟的法律法規(guī)較少、主要分散于多部法律中,并且有些法律法規(guī)已經(jīng)不適應時代發(fā)展。例如我國的勞教制度已經(jīng)廢止,但是在有些法規(guī)中仍有“在勞動教養(yǎng)場所應該為女性犯罪嫌疑人提供必要的健康保障條件”的提法。這種說法顯然已不能適應時代發(fā)展,應當予以調(diào)整。
我國《刑事訴訟法》明確規(guī)定公訴案件的被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或者近親屬,自案件移送審查起訴之日起,有權委托訴訟代理人。此處的刑事案件被害人必然包括女性被害人。筆者認為,鑒于女性被害人涉及案件以及受到侵害的特殊性,應當在司法解釋中逐步建立針對女性被害人的權利救濟體系,其內(nèi)容包括有權委托訴訟代理人、適時法律援助、隱私權受到保護、以及精神損害求償?shù)取?/p>
(二)加大宣傳力度,引導其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長久以來,女性因受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法律意識較為薄弱,在人身權利受到侵害時,往往逆來順受。雖然近幾年來全社會對女性給予保護和關愛的意識不斷提高,但對于家庭暴力案件,只有在侵犯人身權利達到一定程度時,司法程序才會介入。而婦女組織、街道辦等部門對家庭暴力案件的干預也主要以被動、短期為主,注重現(xiàn)場化解矛盾,卻忽視長期干預。這就容易造成女性受到侵害的來回反復性,甚至變本加厲,致使不少女性受到多次傷害,更加不敢主張其合法權益。因此,司法部門及社區(qū)單位應當聯(lián)合辦公,加大關愛女性的宣傳力度,在全社會努力營造一個知法、守法、懂法的法制環(huán)境,重點宣傳國家法律制度、婦女應享有的權利以及在權利受到侵害時,如何拿起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引導其加強自我保護。
(三)加強心理疏導,增設心理救助站
縱觀女性刑事被害人涉及的案件,以侵害其身體健康、性權利為主,而這些權利通常會影響到女性的婚姻、家庭甚至個人隱私,一旦受到侵害,難以恢復,給女性的生理及心理帶來巨大壓力。這些案件由于特殊性,受害女性往往選擇沉默或是冷處理,不僅使她們合法權益得不到保護,也給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機,導致此種現(xiàn)象屢禁不止、惡性循環(huán)。因此,加強對女性刑事被害人的心理疏導至關重要。建議在社區(qū)建立一些心理疏導站,既可以保護個人隱私,同時也可以為受害女性提供建議、必要時鼓勵她們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并以此提高全社會共同關愛女性的意識。
參考文獻[]
[1]芮強.刑法修正案(八)對女犯教育改造工作的影響及對策[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4,10(33).
[2]陳勁松,潘娟,伍淑.近20年中國女性犯罪研究綜述[J].婦女研究論叢,2012,11(6).
[3]程深,鄭小川.婦女權益的立法保護[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