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檢察機關受理經濟犯罪刑事申訴賠償案件中看會計資料的重要性
史龍龍1宋尚環2劉勤3
1.濟寧市任城區人民檢察院,山東濟寧272000; 2.泗水縣人民檢察院,山東泗水273200; 3.曲阜市人民檢察院,山東曲阜273100
摘要: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強調人權的司法保障,不僅彰顯了法治的精神和原則,也對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家賠償在實現人權司法保障這個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是無可比擬的。會計資料是經濟活動的記錄和寫照,在經濟活動中的積極作用不容忽視。而當前許多單位的會計資料管理現狀混亂,給檢察機關在刑事賠償復核中的調查取證工作帶來很大障礙,不利于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針對以上現狀,本文對會計資料保管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會計資料;保管期限;刑事申訴賠償
中圖分類號:D925.2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史龍龍(1977-),女,山東任城人,本科學歷,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人民檢察院司法會計,研究方向:司法會計;宋尚環(1964-),女,山東泗水人,本科學歷,山東省濟寧市泗水縣人民檢察院審計師,研究方向:司法會計;劉勤(1968-),女,山東曲阜人,本科學歷,山東省曲阜市人民檢察院計算機高級操作員,研究方向:司法會計。
刑事申訴賠償與會計資料看似風馬牛不相及,但兩者有時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刑事申訴是指當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不服人民法院已經生效的刑事判決、裁定或者人民檢察院訴訟終結的刑事處理決定,向人民法院或人民檢察院提出重新處理的請求。刑事申訴不僅是當事人尋求司法救助的一項基本訴訟權利,也是維護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線。
近年來,隨著國家賠償法的日趨完善,申請國家賠償的刑事案件也越來越多,去年某基層檢察院受理了兩起經濟犯罪刑事申訴賠償。案例一:申訴人劉某某,1979年至1981年期間,與別人合伙投資保溫廠,1982年被某檢察院以詐騙罪、貪污罪、倒賣國家供應票罪立案偵查,法院審理合并判處有期徒刑6年,執行5年。劉某某1987年向中級法院和省高級法院提出申訴,1988年經法院重審以定性不當為由改判無罪,2014年劉某某向某檢察院提出刑事申訴賠償,并就案件中涉及的有關已返還債權人的款物進行追償。案例二:申訴人孫某某,原任某村支部書記,1996年被某檢察院以貪污罪、挪用公款罪立案偵查,逮捕羈押后變更為取保候審,1999年某檢察院以“本案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為由撤案,同年12月孫某某向某檢察院提出申訴,并就該案中追繳的款物要求退還。2014年孫某某向某檢察院提出刑事申訴賠償。
檢察機關對刑事申訴賠償案件進行受理后,首先要進行查復工作,查復完結才能讓以后的糾正、賠償工作有章可循。查復工作主要是對證據進行審查,上述兩個檢察系統辦理的經濟犯罪案例中,其案卷證據中涉及了多家會計資料且占很大比重,因時間久遠,有的長達二、三十年,幾易物人,企業破產、村建無序,原始會計資料早已蕩然無存,當年有關經辦人員有的已不在人世,對案件所辦時的客觀情況無從了解。有的會計資料證據,因超過《會計檔案管理辦法》中的保管期限,一些最基本的原始憑證、往來賬項的賬簿記錄已毀損不復存在或依法銷毀,無從查對。檢察院辦案人員在刑事賠償復核調查中根本無法查找到原始的相關會計資料與之相核對,致使在對經濟犯罪刑事申訴賠償案件復核中增添了一定的難度。
(一)當前我國對刑事申訴賠償案件的形勢
國家賠償法是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享有依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促進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的一部法規。國家賠償法于1994年5月12日制定,1995年1月開始實施,經過二次修改,2015年,國家賠償法迎來實施20周年紀念。《中華人名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二條之規定:國家機關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有本法規定的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情形,造成損害的,受害人有本法取得國家賠償的權利。習近平總書記說,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所有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改進工作”。十八屆三中、四中全進一步強調了人權的司法保障問題,國家賠償法在實施人權司法保障這個司法公正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二)現行會計資料的種類和保管期限
《會計檔案管理辦法》中規定了會計資料及保管期限。(1)會計憑證類:原始憑證、記賬憑證、匯總憑證保管15年; (2)會計賬簿類:總賬、明細賬、日記賬(現金和銀行日記賬保管25年)、輔助賬保管15年,固定資產卡片,固定資產報廢清理后保管5年。(3)財務報告類:月度、季度財務報告保管3年;年度財務報告(決算)保管永久。(4)其他類:會計檔案移交清冊保管15年;會計檔案保管清冊、會計檔案銷毀清冊保管永久。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銀行對賬單保管5年。
會計資料是指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表等會計核算專業資料,它是記錄和反映經濟業務的重要史料和證據。在各類會計資料中,會計憑證是記錄經濟業務,明確
經濟責任,作為記賬依據的書面證明,因此在經濟檢查和查證過程中最能發揮證據作用的就是會計憑證。尤其是各類原始憑證,是權利人提出權益保護和公訴人對經濟犯罪分子提起訴訟的最直接也最有力的證據材料。因而保管好這部分會計資料就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而現在一些單位的會計資料管理現狀是:
(一)村級財務資料管理混亂,無專人保管會計資料,也不按規定銷毀會計檔案資料。大部分村沒有專職的檔案管理員,財務會計資料由經手人(會計或村支書)自己保管,離任時會計資料既不移交下一任又不移交鎮政府,會計資料不連續或斷檔。保管人員自認為沒有用處就自行銷毀,沒有專業人員監銷。
(二)鄉鎮或國有企業破產后轉制為私營企業,導致原企業會計資料出現“四不管”現象:第一原單位不復存在,新單位不接收;第二原單位的上級主管部門認為企業已破產,沒有利用價值,屬不必繼續保存會計資料的檔案;第三破產清算組在企業破產程序完成后已解散,原企業留存的會計資料無專人保管,新接收企業的單位隨意堆放,無人問津;第四有的單位會計人員不按規定移交檔案室保管會計資料,私自存放在自己家中。
以上都是會計資料缺乏保管的情況。本文開頭所說的兩個案例,都離不開用會計資料中的會計憑證來佐證。如果沒有專人保管會計資料或因會計資料超過15年,會計憑證的檔案一旦已經鑒定銷毀,會計資料中的原始憑證也會一同銷毀缺失,相關的原始憑證就無法查找,權利人的合法權益就難得到法律的保護。
(一)設立專人保管會計資料,增強會計檔案管理知識。按照《會計法》《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全面收集會計資料并妥善保管。
(二)修訂《會計檔案管理辦法》關于會計資料的保管期限的相關規定,會計資料的保管期限應大于或等于《民法通則》137條規定的最長訴訟時效和《刑法》第87條規定的最長追訴時效,盡可能保證會計資料在法律時效的期間范圍內發揮作用,鑒于調查取證存在延時性,以大于最長訴訟時效為妥。
(三)適當延長重要會計檔案保管期限,將會計憑證的保管期限盡量延長5-6年。因為現行的會計資料保管期限是最低保管期限,而不是硬性要求到期后馬上進行鑒定銷毀。
(四)充分重視磁性介質會計檔案的保管,電算化會計已實施多年,很多單位只是將打印出的紙質檔案存檔,而沒有將存儲在計算機中的會計信息備份在磁性介質上歸檔保存,未選擇質量優良的磁盤介質進行會計檔案數據備份,未實行備用盤與存儲盤分離存放,導致電子數據因此損壞或丟失。沒有建立專門的電算化會計檔案保護制度,從而影響會計檔案的完整性。
(五)對擬銷毀的會計檔案進行拍照并制作成光盤,作為會計檔案的電子檔案進行保存,以備不時之需。
參考文獻[]
[1]劉承智.會計檔案保管期限與法律時效的矛盾應予協調[J].財會通訊,2004.7.
[2]譚明梅.淺談會計電子檔案的保管[J].現代商業,2008(5).
[3]李麗.會計憑證檔案15年保管期限存在的法律隱患[J].檔案管理,2013(04).
[4]<會計檔案管理辦法>財會字[1998]3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