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順利
貴州省修文縣人民法院,貴州 修文550200
在離婚案件中,夫妻雙方處分夫妻共同財產屬于私人權利的處分問題,屬于意思自治行為。只要意思表示真實,協議從簽訂之日起即成立并生效,但是在婚姻案件中將夫妻共同財產贈予給子女的行為存在定性上的分歧,由于對于該行為的定性存在不同理解,在司法實踐中就出現不同的裁判結果。為了統一該行為的處理方式,就得對該行為進行定性和統一處理。
在離婚協議中將夫妻共同財產贈予給子女的行為,在法學理論界一直存在兩種觀點,一種是贈予合同關系,夫妻雙方作為贈予人,子女作為受贈人。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是第三人受益行為,夫妻雙方將自己的財產或者財產性權益通過合同約定的方式讓第三人子女受益,但存在不同的定性將會導致不一樣的訴訟行為和法律關系,對于該行為如何進行定性將是正確適用法律的前提。筆者同意第二種觀點,現將兩種觀點比較分析如下:
一種觀點認為離婚協議作為合同,是夫妻雙方處分自己權利義務的契約。合同具有相對性,要求履行合同只能是合同的當事人,那就只能是夫妻雙方中的一方,作為合同外第三人自然不能作為提起履行該離婚協議的原告。要求履行該離婚協議的贈予行為時,假如是一方愿意給付,一方不愿意給付,那么可以由愿意給付的一方作為原告,不愿意給付的一方作為被告提起履行合同之訴。假如雙方都愿意贈予那么就無起訴之必要了,直接履行即可。那么受贈子女能否作為合同相關人提起訴訟呢?在合同關系中,合同相關人只有損害到自己的權益時才能提起訴訟保護自己的利益,屬于消極訴訟問題。作為受贈人要求贈予人給予財物的行為應當定性為積極的訴訟問題,也就是說子女在贈予合同中不具有訴訟主體資格了。另一種觀點認為,贈與合同不是要式合同,不一定需要是書面的,離婚協議純屬一個贈予合同的證明而已,其本身并不是一個贈予合同,而是發出了贈予的要約,只要受贈人承諾該贈予,贈予合同即生效了,子女作為贈予合同的合同相對人自然享有訴訟主體資格提起履行贈予合同之訴了。筆者對以上的兩種觀點均不予認可,二者都存在法律關系定性不準確的問題,理由見下述。
將該行為作為贈予合同進行處理,那么案件的案由即為贈予合同糾紛,贈予合同存在一個撤銷權問題,只要在贈予物品未發生交付或者登記之前,贈予人都可以撤銷該贈予合同。雙方私下協議是如此,那么在案件審理中即使達成調解協議,下發民事調解書,但只要贈予人反悔,履行其任意撤銷權利,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對贈與合同的相關規定,那么可能導致受贈人權益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唯有將離婚協議內容進行公證之后,若無證據證實贈與人在贈與之后,生活上或經濟上發生了重大變化,生活困難,經濟拮據等情形,贈與合同則不具有可撤銷性,不能產生任意撤銷的效力。顯然不符合公眾認知及違背法律精神。
離婚協議中的夫妻雙方的贈予行為是否具有可執行性?離婚協議作為一種民事權益的處分合同,它不是可執行性的裁判文書,當然需要到法院進行訴訟或者公證之后才能進行執行。不然純粹的一個離婚協議只屬于一種廣義之債,必須經過訴訟程序才能執行,在審理過程中夫妻雙方仍舊享有合同的撤銷權,可以將該贈予合同進行撤銷,該離婚協議的內容仍舊難以執行。
在法條當中能找到對于第三人受益行為的只有債權轉讓的規定。具體的第三人受益行為還僅僅是一個民法學的理論觀點,但是基于對于公平正義的考究,筆者認為該行為定義為第三人受益行為更為恰當。
從形式上說,贈予行為是雙方法律行為,由贈予人與受贈人組成(雖然可以抽象為夫妻雙方共同作為贈予人的贈予合同),但是該離婚協議中是夫妻雙方,不是贈予人與受贈人之間的關系,而第三人子女是該合同外第三人作為受益人,在該離婚協議中只享有權利而不承擔義務。第三人受益行為屬于三方法律行為,這種形式符合第三人受益行為,不具有贈予合同的形式。
從實體上說,贈予合同還需要受贈人的承諾環節,但是第三人受益行為是不需要受益人承諾的,那么對于權益的保障而言,第三人受益行為當然具有更高的權益保障的效果。假如該離婚協議存在糾紛,作為第三人受益行為可以以自己作為原告請求合同雙方履行該離婚協議對于財產的處分行為。假如是贈予行為,那么該離婚協議雙方是離婚的夫妻雙方,合同外第三人作為受贈人很容易被贈予人的反悔而承擔敗訴的風險。第三人受益行為更加符合公平正義,更貼近離婚協議的真實意思。
作為第三人受益行為,是對于第三人的一種無償的給付行為,夫妻雙方與第三人子女形成了一個合同關系。合同一方不得擅自撤銷合同,除非得到第三人許可。那么第三人受益行為作為離婚的夫妻任何一方或者雙方都不能撤回該離婚協議的內容,只有受益第三人才有撤銷拒絕該受益行為的權利,這樣可最大限度的保障受益第三人的利益,最大程度的保障合同的效力。
假如夫妻一方或者雙方違背該離婚協議時,受益第三人起訴要求夫妻雙方或一方履行該離婚協議的承諾,法院該如何處理呢?首先在案由選取上存在問題,在司法實務中尚不存在第三人受益行為糾紛,也只能參照合同法的相關規定進行確定、夫妻雙方不履行離婚協議,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違約后導致受益第三人的期待利益受到損害,應當判決履行該離婚協議的財產給付,假如財產消失了可以采取金錢賠付。這樣可以最大程度的保障受益第三人的利益。在處理離婚案件中財產贈予給子女的情況時,司法實務中不乏將該行為定義為贈與合同糾紛,自然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是在其形式和實質來分析,筆者認為該行為被定義為第三人受益行為將會更加符合案件實質與法律精神,這樣可以更好的保障合同外第三人的權利,更好地化解家庭糾紛,起到定紛止爭的作用。
[1]吳成臣.離婚協議中對子女的贈與能否撤銷[N].人民法院報,2015-1-29.
[2]劉炎軍.如何認定離婚協議贈與財產的效力[EB/OL].http://www.66law.cn/laws/29115.aspx.
[3]陳龍橋.離婚協議不適用贈與的規定[EB/OL].http://www.110.com/ziliao/article-524528.html.
[4]段鳳麗.離婚協議中將財產贈與子女的約定能否撤銷?[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37616b70100th 4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