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璐
紹興市柯橋區人民檢察院,浙江 紹興312000
行為是所有法律關注的中心要素,而進行的一切行為都離不開犯罪人的目的和動機,而最常見的動機就是犯罪動機。犯罪動機是因為犯罪行為人的內心起因和心理活動,并由此導致犯罪行為。犯罪動機主要存在于犯罪直接故意之中,犯人的動機及其目的是緊密相連的,這種關系決定了它們的內在聯系,也是犯罪行為人內心心理的一種外在表現,與其行為目的一一對應。
首先,犯罪動機不僅是發起行為的心理起因,而且還是具有維持行為走向犯罪目的運動的功能,因此,犯罪動機通常會只指向一定的犯罪目的。其次,犯罪動機必須通過犯罪目的才可能與犯罪對象建立起內在的心理聯系,并期望通過占有損害或影響犯罪對象來實現自身[2]。再者,犯罪目的的內因是犯罪動機,犯罪動機的實現是通過犯罪目的這一犯罪手段,犯罪目的僅就具體犯罪行為所要實現的危害結果而言它才是目的。就犯罪動機而言,它又是通過犯罪動機這一手段來實現的。犯罪動機是與犯罪目的緊密聯系而存在的一個刑法要素,所以犯罪動機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當中,這是由犯罪目的的存在范圍所決定,而對于間接故意犯罪來講,而在間接故意中由于缺乏犯罪目的,使動機與危害社會的結果之間缺乏有意義的聯系,因此我們說間接故意犯罪中是不存在直接的犯罪動機的,但我們也不能否認在間接故意中存在著動機[3]。
間接故意是行為人內心盡管不希望這種必然的危害結果發生,但在心理上由于僥幸心理的作用,在思想上斗爭中并不傾向于阻止發生這種結果,而是聽任事情的發展,導致結果的發生,采取的完全是聽之任之的不良的不健康心理態度。故意從不積極追求是行為人的意志間接發出來的,行為人的目的在犯罪過程當中著是搖擺不定的。在這個犯罪過程中很明顯的可以看出間接故意下行為人并沒有真正的確定犯罪目的,因為目的存在的必要依據是從犯罪行為人的意識態度及希望出發的,這種希望是具有明確的對象的。犯罪目的的界定是根據犯罪行為人所實施的各種指向一系列心理目的行為,在這些犯罪行為當中,有些只不過是行為目的,而對于犯罪目的,是依據行為人的犯罪結果而表現出的內心思想所直接體現出來的,這個體現出來的目的才是真正的犯罪目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將行為目的和犯罪目的區分開來。在間接故意的犯罪中,行為目的是大多數犯罪行為人所持有的,它明顯區別于真正的犯罪目的[5]。因為行為人想要在整個行為過程中希望達到結果才是行為目的。而犯罪目的是犯罪主旨發生在行為過程之前,或者說在整個犯罪過程中,行為人想要達到的危害結果,是一種危害社會和他人的的主觀反映。因此,目的是否被刑法規范和評價才是行為目的和犯罪目的的區別,而不在于目的本身是什么,也就是說,人類從事自然行為時的期望目標叫做行為目的,而被刑法規范評價后的行為目的是犯罪目的[4]。
此外,間接故意從司法程序角度來看是不存在犯罪目的。例如,李某深知劉某的妻子張某也有中毒而亡的可能,卻因不愿錯過大好的良機,同時又因為殺劉某的心切而最終導致王某夫妻雙亡。此例中,李某故意直接的殺害劉某,而對于劉某的妻子張某的死李某并非是直接故意的,只是由于想殺死劉某迫切心理間接導致了張某的死亡發生。在這次的犯罪行為當中其行為目的只是希望劉某死掉,而對于張某的死只是附帶著殺害,并不是主觀上想殺害的。因此,這次的間接的故意犯罪當中李某不存在殺死張某的目的,因為對于張某的死李某是放任而非是積極的追求。因此,最好是先分清是什么的犯罪目的,是積極追求還是放任自流的。
危害的發生如果是因為行為人的放任心理而導致的結果,從而形成了某種刑法上的犯罪,引發這種結果的行為的心理態度的犯罪人我們就稱之為有間接故意。例如馬某在狩獵區打獵,結果在有個放牧人睡在了獵物的旁邊,馬某深知如果打獵物便很有可能打中牧人,但是為了能夠獲得獵物,便開槍射擊,結果卻打死了放牧人。對犯罪對象實施危害的結果的追求是犯人犯罪行為的唯一目的,這種內心的渴望最直接的表現便是犯罪人內在的意志表現,表現為直接故意的,犯罪人的行為目的與其心理渴望是一一對應的,在整個犯罪的過程中能夠相互體現出來,而對于間接犯罪來講,它所導致的行為與這種犯罪沖動并不是因果關系。因此,行為人心理主觀上所追求的犯罪行為及其結果以及在這種心理下的外在表現才是我們所說的犯罪目的[1]。
[1]高銘暄.刑罰學原理[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120.
[2]李蘭英.間接故意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6):86-87.
[3]陳立.略論我國刑法的目的犯[J].法學雜志,1989(4):65.
[4]彭輔順.目的犯的目的研究[J].江蘇警官學院學報,2004(4):96.
[5]中國刑法學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89(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