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賓
北京市君致律師事務所西安分所,陜西 西安710075
有限責任公司是當前世界上數量最多的公司類型,兼具人合與資合的屬性。其優勢是設立程序便利,不需要公布賬目,也無需發布公告,公司內部機制靈活。而股權轉讓是有限責任公司普遍存在的一種維護股東自身利益的手段,能有效地減少股東利益的風險,也是股東退出的最有效的經濟補救機制。合理的股權轉讓可以通過股東變更,將新鮮血液注入到公司決策經營中,達到開拓公司視野、促進資本流通、資源配置優化、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終極目標。
《公司法》第72條至76條內容分別為有限責任公司股權的內部轉讓、外部轉讓、股權的強制執行、股權轉讓后的手續、異議股東的回購請求權和股權的繼承,以此建立出有限責任公司完整的股權轉讓制度和問題處理機制。
《公司法》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東之間的股權轉讓行為無任何限制性,凡是公司及轉讓雙方不存在違法情況,則無需征求公司或公司其他股東的態度,股權在公司股東內部之間的轉讓是完全自由的。這是因為股權內部轉讓并不改變公司本身的信用體系和原股東的合作關系,也不會導致新股東的加入。《公司法》的72條嚴格規定了股權對外轉讓程序,其在表決權、征求對象、答復期限、答復后果上的闡明,有利于股權在現有股東和第三人之間流轉。
股東優先購買權是通過對出讓股東對其他股東外第三人轉讓股權的一種限制,來達到維護有限責任公司的人合性的目的。
應該確定一個在出讓股東與第三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之前就知道其他股東是否購買的標準,這樣既能夠保障股權轉讓雙方的利益,又能夠保證優先購買權的行使。“同等條件”的提出有兩種方式:由出讓股東提供的或者第三人提出。概括來說“同等”指:a.股權轉讓價格b.付款的時間與方式c.股權受讓人的從義務d.股權的受讓登記時間等。
行使部分優先權是不符合立法意圖的。首先行使部分優先權會歪曲公司法設置優先購買權的本意,從而導致股東個人利益得到絕對庇護,并不會對公司人和性起實質的保護作用。其次允許股東部分行使優先權,則是對出讓股東自由選擇轉讓對象和股權轉讓數額加以二次限制。這完全掣肘了出讓股東的意志自由,雖然有責任公司具有人合性的特征存在,但夸大過分人合性而阻礙股權轉讓,是不符合公司資合性內涵的。最后,受讓人一般是為獲取公司控制權才受讓股份,此時標的具有不可分割性。若有部分優先權存在可能會導致受讓人放棄受讓,最終使股權轉讓計劃夭折。如此,部分優先權將成為現有股東惡意阻止股份流轉的工具,會導致公司僵局產生、影響公司發展。
出資瑕疵有因抽逃出資形成的瑕疵股權和因出資不實形成的瑕疵股權兩種[1],其轉讓效力有如下情形:
股東資格的否定和出資瑕疵并無因果關系,即出資瑕疵股東在承擔違約責任下并不喪失股東身份。合同法規定因意思表示不真實,通過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行使,使已經生效的意思表示歸于無效。股權受讓人不知轉讓人出資存在瑕疵的,股權轉讓合同為可撤銷合同,受讓人有權在法定期間行使撤銷權。若受讓人知道后不愿意撤銷合同,則轉讓合同效力應予以確認。
受讓人與轉讓人簽訂股權轉讓合同時,將出資瑕疵的事實告知受讓人,或受讓人知道或應當知道出資瑕疵的事實,仍然受讓轉讓人轉讓股權,則股權轉讓合同有效。不再適用《合同法》規定,其合同不能撤銷。
“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受讓人對此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司請求該股東履行出資義務、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公司債權人依照本規定第十三條第二款向該股東提起訴訟,同時請求前述受讓人對此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以上是公司法解釋三的規定。這對以后司法實踐中此類問題的操作予以明確,終止了理論界的紛爭,提供了確定統一的答案,對實際案件處理鋪平了道路。
由股東在公司章程中約定限制股權轉讓的效力,理論界有三類觀點:一是認為公司章程對《公司法》外約定的限制性的股權轉讓條件是有效的;二是認為無效;三是折中派,要確定違反公司章程的限制性條件對股權轉讓合同效力的影響效力,需要根據事實分類分析處置[2]。筆者思考認為,公司章程中關于股權轉讓的限制性條件是公司股東意思自治的表現,現有股東理應遵守。但股權具備財產權的屬性,股東將股權轉讓是股東的固有權利。本著有利于公司發展的原則,允許股東轉讓股權可以避免公司僵局,應確定在公司的章程中限制股權轉讓的內容是有效的,而約定禁止股權轉讓的內容是無效的。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公司法下的股權轉讓行為日益繁多。對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問題的厘清,有利于減少爭端,對活躍商業環境、促進社會經濟提升大有裨益。
[1]劉明.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法律問題研究[D].首都經濟貿易大學,2013.
[2]王少良.有限責任公司股權轉讓糾紛法律問題探討[J].法制與經濟,201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