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維婷 趙怡康
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715
論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制度的構建
孫維婷 趙怡康
西南大學法學院,重慶 400715
我國新《民事訴訟法》確立了訴前調解制度,但對于此制度的運行程序沒有具體規定,不利于當事人訴訟權利的實現和司法活動的高效運行。因此,我們試圖構建民事訴訟的訴前調解制度,明確訴前調解的概念、特點、立法依據、范圍、程序及效力等相關問題,以期促進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制度的完善。
訴前調解;制度;構建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當事人起訴到人民法院的民事糾紛,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但當事人拒絕調解的除外。”從該條內容可知2013年1月1日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規定了訴前調解制度,但其規定過于原則抽象,不具有可操作性,下面我們將具體就訴前調解制度進行分析。
訴前調解是指法院在民事訴訟程序開始之前對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行的調解。根據此項定義,從比較法的角度,域外設立的調解制度基本上都屬于訴前調解,如臺灣地區置于訴訟程序之前的強制調解和任意調解、日本的民事調停制度等。
訴前調解和訴訟外、訴訟中調解不同,有自己的鮮明特點:
首先,訴前調解是由法院主持的調解,即由法院立案庭設立的調解工作室來調解,可知其不具有法院審理性質。
其次,訴前調解具有程序上的獨立性,訴前調解程序因當事人申請而開始,在法院的調解工作室或其他場所進行,在遵循不公開審理的原則之下,法院依職權調取證據,當事人雙方合意達成具有約束力的調解協議。
最后,訴前調解協議有法律約束力。類比訴訟法的相關知識,若調解成功一方當事人未履行,則另一方可依據協議請求法院強制執行。
隨著社會民主化訴求和司法效率對程序要求的提升,調解、仲裁以及其他非訴訟解決糾紛方法的使用得以重視,ADR開始興起(譯作“替代性糾紛解決方式”)。這一概念來源于上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在勞動爭議方面采用的解決方式,后來隱去個性,在世界范圍內逐步發展成為共性的訴訟之外的糾紛解決機制,以減少訴訟成本,減緩訴訟遲延,改善社會治理。這種替代訴訟的方式也使得法院訴訟程序和渠道發生改變:如英國的訴前議定書制度,當事人在提起訴訟之前,首先要按照訴前議定書的要求,進行一系列活動。我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二條的規定,使訴前調解作為一種ADR,有其合理的存在依據。
新《民事訴訟法》規定了關于訴前調解程序的啟動、進行和終結等相關程序,體現了科學的立法目的和手段,但根據相關基層法院的審判實踐,目前我國的訴前調解制度還有程序性規定過于寬泛,實踐操作性有待完善之處。
由于訴前調解的范圍沒有法條依據,便出現了由于地域、文化、審判需要等因素形成的受案范圍多樣化的現象,一些法院不僅受理基本民事案件,還延伸到征地補償等行政案件。訴前調解范圍過窄或者過寬都容易造成程序的不當,進而影響訴求的實現。
我國的訴前調解制度只總體規定了該制度的存在,并沒有具體的程序要求,因此尚處于探索階段,影響力不足,當事人也出于更充分的維權目的,不知道或不愿意適用該程序,從而使得該規定難以有效實施。
鑒于訴前調解缺乏明確的法律定位,導致法院參與的調解主體不一,出現了專門機構人員調解、訴前調解工作室調解、離任退休法官調解等諸多形式各異的調解方式,因此,各地參差不齊的調解主體和調解行為導致了因資質素養分工合作等的不同而帶來的相同案例不同調解結果的后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院的權威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由于地方未充分重視訴前調解的作用,使得調解機構硬件設施跟不上,參與人員積極性不高等。
訴前調解雖然具有靈活和簡易等優點,但在法律上卻沒有具體規定,程序上也有非法律性、非正式性特點,所以為了當事人的利益應嚴格控制其適用范圍。民訴法僅原則性地規定為“適宜調解的先行調解”,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必須對“適宜調解”的案件范圍加以討論。
現實中適宜調解的案件都具備以下一些特征:案件事實清楚,法律關系明確,當事人之間爭議不大;訴訟標的額不大。
根據司法實踐,參考各地法院的做法,我們認為訴前調解只適用于以下一些調、撤率較高的案件:(1)家庭糾紛類(2)相鄰關系類(3)小標的額案件(4)人身損害賠償類(5)民間借貸類(6)其他事實清楚、法律關系簡單、權利義務明確、爭議不大的糾紛。但是,根據案件的實際情況,訴前調解的操作確有困難的,例如需要向對方當事人公告送達或者域外送達,以及當事人不同意的除外。
我們主張在法院立案庭設立的調解工作室,即讓調解法官來進行訴前調解。可考慮聘請各行業專家、退休法官、有調解經驗的人為非固定調解員,發放聘書及相應報酬,建立名冊備用。法院應該邀請其他非固定調解員參與調解,運用社會力量解決糾紛并對法官行為進行監督以保護訴權。當然,當事人可以協商確定非法院人員參與,可以對法院的調解法官和參與調解的人員提出異議,以尊重和保障當事人的程序主體地位和程序選擇權。
1.訴前調解的管轄
為了減少當事人的程序負擔,便于訴前調解與訴訟的轉化,訴前調解在法院管轄方面應與訴訟相一致。即根據民事訴訟法中提到的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和高級人民法院的受案范圍來進行。
2.訴前調解的開始
訴前調解基于當事人的申請啟動,可以書面可以口頭,立案庭的法官可以建議和勸告。在申請時,應當提交有關的證據材料,并且交納50%的訴訟費用為調解費用,調解不成進入訴訟程序的轉為訴訟費用。法院應當在收到當事人的調解申請之日起5日以內,向對方當事人送達調解申請書的副本或口頭申請的筆錄及調解期日的通知書。
3.訴前調解的進行
訴前調解由在法院立案庭設立的調解工作室來調解,因此不具有法院審理性質。
它的特點主要是:
(1)訴前調解實行一配一制,即由一名調解法官與一名調解員共同進行調解,但由法官主持調解;
(2)調解原則上不公開進行,當事人同意公開的,也可以公開;
(3)為弄清案件情況,法官或調解員可以聽取當事人、了解案情的人的陳述,咨詢有專門知識的人的意見,察看現場或了解標的物的情況,必要時,法官可以調查證據;
(4)當事人可以自愿達成調解協議或者委托法官提出調解方案;財產類案件中,在當事人的意思基本一致但無法達成完全合意的情況下,法官也可以依職權提出解決方案法院將調解方案。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或法官提出的調解方案送達當事人雙方,并告知當事人于送達后10日內有權提出異議,如果當事人提出異議的話,則視為調解不成立,如果當事人不提出異議的話,則視為調解成功,雙方簽字確認后,發生效力。
4.訴前調解的結束
訴前調解程序因調解成立而結束,或因調解不成立而結束。調解成立后,調解協議與生效判決具有同樣的效力;調解有無效或可撤銷的情形時,當事人可以向原法院提起調解無效或可撤銷之訴。
訴訟調解的結果有兩種:調解成功并達成調解協議;或者調解不成立,雙方當事人之間的糾紛進入訴訟程序,下面對兩種結果的效力分別加以闡述。
1.調解成功
調解成功后,經當事人要求,法院可以制作調解協議。原因在于:法院的權威性的要求、效率原則的貫徹以及當事人責任的承擔。
對于已經生效的調解,筆者認為不能再以同一理由和原因提起訴訟。
2.調解不成
訴前調解當事人雙方不能達成合意,則宣告訴前調解不成,經當事人申請進入訴訟程序;如果將起訴書視為對訴前調解程序的申請,則自動進入訴訟程序
3.訴前調解效力與訴訟中調解效力對比
訴訟中調解所達成的調解書也具有生效判決的效力,且該生效調解書不得上訴,除非有證據證明當事人非自愿或程序違法。盡管訴前調解達成的調解協議也具有與生效判決同等的效力,但調解有無效或可撤銷的情形時,當事人可以向原法院提起調解無效或可撤銷之訴。筆者認為,可以對比合同的效力來確定是否為無效或者可撤銷。因此訴前調解效力與訴訟中調解效力的差別之處即在于當事人對該協議不服所采取的措施不同,一個為針對調解書提起上訴,一個為向原法院提起調解無效或可撤銷之訴,即二審和一審的程序差別。
總之,對于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制度的構建,有現實的客觀要求和構建的可行性,但也要看到我國在現實國情的限制性因素,雖然我國的部分法院對訴前調解進行了一定的嘗試,但是還處于“點”的階段,尚未發展到“面”,該制度在我國真正運行還需要充分的論證和科學的實驗,但在訴訟程序公正化、當事人利益復雜化、社會需求多元化的今天,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制度必將是法律和社會的選擇。
[1]劉敏.論民事訴訟訴前調解制度的構建[J].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5).
[2]邱星美,王秋蘭.調解法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0.
[3]劉敏.訴前前置程序[J].中國法學,2011(6).
[4]閻坤,張立承.中國縣鄉財政困境分析與對策研究[J].經濟研究參考,2003(09).
[5]苗科奇,孫亮,闕姣麗.論我國訴訟調解的基本原則[J].法制與社會,2012.03.
[6]宋朝武.調解立法研究[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8.
[7]史江偉.民事調解改革微探——從訴前調解和審前調解的角度[J].法制與社會,2012.7.
[8]阮友利.民事訴訟審前程序研究[D].復旦大學,2011.
D925.1
A
2095-4379-(2015)25-0192-02
孫維婷(1993-),女,漢族,西南大學法學院本科生;趙怡康(1994-),女,漢族,西南大學法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