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璇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四川 綿陽621010
司法實踐中存在一種現象:沒有和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的勞動者因為工作原因遭受身體損害時,用人單位會否認與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此時,勞動者如果想要申請工傷認定,到底是應該先找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確認勞動關系,還是勞動行政部門在接受工傷認定申請時可以附帶確認勞動關系成為了困擾實務界的問題。實踐中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勞動關系的確認權應當有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行使,不能由勞動行政部門行使。其主要理由如下:一是基于原勞動保障部《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勞社部發[2005]12號)第五條規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引發爭議的,可以向有管轄權的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第二條第一項“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適用本法。二是認為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可以用調解的方式來解決雙方的糾紛,減少不必要的沖突。三是認為勞動行政部門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時,對勞動關系是否存在具有的是審查權,而非確認權。第二種觀點認為,勞動關系的確認權可以由勞動行政部門行使。其理由如下:第一,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于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勞動關系確認權請示的答復》([2009]行他字第12號)的答復:根據《勞動法》第9條、《工傷保險條例》第5條、第18條的規定,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具有認定受到傷害的職工與企業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職權。第二,沒有法律規定勞動關系的確認是一個單獨的程序,則其可以包含在在工傷認定過程中。第三,《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等勞動法律法規設立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如果將由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確認勞動關系作為認定工傷的前置程序,必然會導致勞動者的訴累,增加勞動者認定工傷的訴訟成本,不利于對于勞動者的保護。
針對上述兩種觀點,筆者更傾向于第二種觀點,認為勞動行政部門具有勞動關系確定權。下面將用法律解釋的方法來闡述對這一問題的思考。
就《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第五條規定而言,該條使用的是“可以”一詞,“可以”是一種任意性規范,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去選擇是否向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而對于《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對于因確認勞動關系發生的爭議”適用本法。在法律上,“應當”是一種強制性規范,使用“應當”即表明當事人沒有選擇權,必須依照法律的規定向特定的機構行使主張自己的權利。但是在《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中并沒有使用“應當”一詞,筆者認為這是一種對強制性規范的排除,即當事人可以不選擇適用《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來解決因確認勞動關系產生的糾紛。《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這樣規定只是表明,如果當事人選擇了通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來對勞動關系進行確認,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就必須受理,而不能推諉。
《關于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勞動關系確認權請示的答復》中表述的是勞動行政部門在認定工傷過程中,具有認定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的職權。職權是基于職責享有的權利,而“權利”是一種資格,是一種能力。那么該答復的意思就是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對于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有資格或能力去認定,勞動行政部門可以基于雙方提交的材料行使自由裁量權。因此,當事人可以選擇不通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確定勞動關系,直接在工傷認定程序中由勞動行政部門行使勞動關系的確認權。
對于工傷認定中的勞動關系確認權的兩種觀點都各有理由。但是我們應該選擇更符合勞動立法目的的解釋。我國《勞動法》規定“為了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調整勞動關系,建立和維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勞動制度,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根據憲法,制定本法。”《勞動合同法》規定“為了完善勞動合同制度,明確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構建和發展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制定本法。”這兩部法律中都規定了“保障勞動者的合法權益”,由此可知,我國關于勞動方面的立法目的是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在我國行政法領域有一個原則叫做高效便民原則,意為行政部門處理行政事務應當有效率和便利當事人。為了符合《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的立法目的,同時為了貫徹落實行政法高效的原則,切實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不要再人為得增加工傷申請人的負擔。勞動行政部門在進行勞動關系材料審查時對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勞動關系行使確認權可以實現高效便民。如果工傷認定必須要求勞動者向先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或人民法院提出勞動關系的確認之訴才能進行,這樣就會加重勞動者的負擔,增加勞動者的認定工傷的成本,這樣顯然不利于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社會學解釋,指把社會學上的研究方法運用到法律解釋上來,用社會學研究的方法解釋法律。分別假定按照兩種解釋進行裁決,并預測基于這種解釋的裁決在社會上產生的效果是好還是壞。將這兩種結果進行比較,最后采納所預測結果較好的那一種解釋。
按照第一種觀點,根據《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的規定,勞動者從提交材料申請立案,到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決定受理,再到開庭審理,最后到做出裁決書,時間花費較多。倘若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超期未審結,勞動者又只有向人民法院提起勞動關系確認之訴,這又要消耗大量的時間。倘若雙方當事人對于法院的判決不服,提起上訴,抑或再提起再審,幾年時間都過去了。針對于那些需要用工傷賠償金來支付醫療費的勞動者,消耗這么多的時間和精力無疑是不合適的。其次,由于法官數量減少,法院已經超負荷運轉,尤其是對于案件數量巨大的民事審判庭。勞動關系的確認之訴屬于民事訴訟的范疇,這樣一來,民事審判庭的工作量又進一步加大,也不利于司法資源的節約。
第二種觀點,勞動關系的確定不再成為一個獨立的程序。這樣的做法可以縮短時間,節約成本,符合高效便民原則。同時勞動行政部門附帶確認勞動關系后,如果當事人不服還可以提起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對于工傷認定這一具體行政行為而言,行政復議的機關是做出工傷認定的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或者做出工傷認定的行政機關的同級政府。這樣的救濟方式幫法院減輕了不少負擔,有利于司法資源的節約。退一步講,如果當事人選擇了行政訴訟,人民法院的行政審判庭的工作量往往比民事審判庭的工作量小,這樣也利于法院內部的穩定。
比較這兩種觀點的預期結果,顯然第二種觀點的社會效果更好,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大。因此,應該采納第二種觀點。
通過上述分析,勞動行政部門在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時,有權利附帶審查用人單位與勞動者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是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關于勞動行政部門在工傷認定程序中是否具有勞動關系確認權請示的答復》的授權的,其合法性毋庸置疑。另一方面在勞動糾紛日益增多的情況下,由工傷認定勞動行政部門行使勞動關系確認權也是減輕司法機關負擔的一種有效方式,同時還可以便利勞動者。故而,勞動者在申請工傷認定時可以不經過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先行確認勞動關系,而直接由勞動行政部門附帶審查勞動關系。
[1]<關于確認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EB/OL].法律圖書館http://www.law-lib.com.
[2]<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爭議仲裁調解法>[EB/OL].法律圖書館http://www.law-lib.com.
[3]陳榮鑫.來確認農民工工傷認定中事實勞動關系[J].中國勞動保障,2008(5):46-47.
[4]<有關工傷認定的批復、答復的解析>[EB/OL].百度文庫http://wenku.baidu.com.
[5]黎建飛.論我國〈勞動法〉的立法目的[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3(5):64.
[6]梁慧星.裁判的方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10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