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屹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63
切薩雷龍勃羅梭是意大利著名的精神病學家、犯罪學家、實證主義犯罪學學派的創始人和代表人物①。龍勃羅梭一生有許多著作,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犯罪人論》。《犯罪人論》是龍勃羅梭犯罪人理論的集大成的著作,本書共分為十八章從遺傳、情感、環境等各個方面總結了犯罪人的特征和犯罪原因,并基于這些研究成果提出了犯罪的防治方法。龍勃羅梭提出的犯罪學理論和《犯罪人論》這本書在當時無疑是先進的思想,但是因為調查樣本數量太少等原因存在著不可避免的時代局限性,盡管如此,并不意味著《犯罪人論》沒有研究價值和意義。筆者認為,《犯罪人論》對現代犯罪學研究最據指導和借鑒意義正是龍勃羅梭為了總結和研究犯罪人特征和犯罪原因所使用的多樣的研究方法。
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孔子曾說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于從事犯罪學研究的人來說,了解和掌握科學的犯罪學研究方法,猶如工匠準備精良的工具,是做好犯罪學研究的基本條件之一②。犯罪學研究方法的內容十分豐富,可以將其分為不同層次和不同種類,依據研究方法的不同層次,可以將其分為犯罪學研究方法論和犯罪學研究具體方法兩個層次③。筆者認為,現代犯罪學研究者可以從《犯罪人論》中全面的得到以上兩個層次關于犯罪學研究方法的借鑒。
犯罪學研究的方法論是指獲得犯罪的經驗事實及其認識的方法的原理、依據、特點和作用④。簡而言之就是具體的研究方法告訴研究者“如何研究”而研究的方法論則是告訴研究者“為什么應當這樣研究”。通說認為,犯罪學研究的的基本方法論分為因果觀和系統觀。
因果觀是指將因果聯系思維貫穿于整個研究過程中,它包括兩條基本法則:環境法則和可能法則。環境法則強調犯罪及其預防和環境之間的緊密聯系,犯罪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社會現象,與犯罪人本身的生理心理狀態密不可分,同時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對犯罪的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在《犯罪人論》第十四章《犯罪的病因》中,龍勃羅梭通過各種統計數據著重分析了氣候、種族、文化等自然和社會因素對犯罪的影響。例如,在英國,謀殺罪的發案率在炎熱月份最高⑤。可能法則是指犯罪在產生與發展的過程中,往往同時有多種因素在起作用,即存在一定的“可能性空間”⑥。正因為此,在研究過程中研究者應從各個角度分析犯罪現象尋找犯罪原因研究犯罪的預防和對策,盡量窮盡一切可能的空間。筆者在前文中已經提到,《犯罪人論》這本書一共分為十八章,本書的前十七章從各個角度分析了犯罪可能的成因,力求窮盡一切犯罪的可能性并在最后一章節提出了預防方法和對策。
系統觀要求犯罪學研究者將犯罪現象犯罪人和犯罪預防有機結合,使他們相互獨立的同時彼此緊密聯系,系統觀同樣可以分解為兩個基本法則:整體法則和雙向法則。整體法則要求研究者用整體的眼光研究這三個即獨立又相互關聯的部分,研究三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他們對整個系統的作用和功能。《犯罪人論》正是從不同的犯罪原因入手(如:生理原因、環境原因)結合犯罪現象(如:殺人、強奸)提出犯罪預防的各種對策(如:因大規模的集中和特別繁榮的文明帶來的損害,可以通過建立針對新犯罪手段的防衛體系加以預防⑦。)雙向法則要求研究者從對一個問題進行雙向分析和研究。它的基本思路是從具體犯罪人及其犯罪行為出發去研究總體的犯罪原因和犯罪預防,同時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自然和個體諸因素所結成的環境著手,探求具體犯罪人的罪因結構及其預防對策的優劣⑧,簡而言之就是從一般到個別的研究與從個別到一般的研究相結合。筆者認為,龍勃羅梭在《犯罪人論》中嚴格遵守了雙向法則。首先,在《犯罪人論》的第一章《對101個意大利犯罪人頭骨的研究》、第二章《對1279名意大利罪犯的人體測量和相貌分析》和第三章《犯罪人的文身》等章節中龍勃羅梭通過對個別犯罪人頭骨等其他體貌特征的分析得出了很多具有普適性的結論,例如:在顳葉中隱藏著教人殘暴的器官⑨;妓女中比較常見的是暗色頭發⑩;犯罪人不僅像通常所習慣的那樣,把圖案刺繪在胳膊和胸上,而且幾乎在身體的所有部位刺繪圖案[11]。
前文中筆者已經提到,犯罪學的研究方法分為犯罪學研究的方法論和犯罪學研究的具體方法兩個層次。在以上對犯罪學研究的方法論的論述中我們可以看到《犯罪人論》充分體現了犯罪學研究方法論的因果觀和系統觀。不僅如此,《犯罪人論》同樣對當代犯罪學研究者使用犯罪學研究的具體方法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犯罪學研究的具體方法主要包括兩項,即思辨方法與實證方法[12]。思辨方法是一種抽象推理的研究方法,從一般的概念和定義出發不斷深化和豐富。思辨的方法主要有演繹、溯因、分析、比較等。這幾種方法貫穿了整本《犯罪人論》,例如:第八章中區別純正累犯和非純正累犯,第十五章中比較分析精神病和犯罪的異同等。實證方法則是實際證明的方法,是一種不摻雜研究者個人的價值判斷,僅通過實際調查得出的資料進行分析和研究的研究方法。運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犯罪學必須遵循一定的程序[13],包括確定課題和研究類型、建立研究假設、進行研究設計、收集研究資料、整理分析研究資料和研究成果的形成與檢驗六個步驟。龍勃羅梭是實證主義犯罪學學派的創始人,實證研究方法是龍勃羅梭進行犯罪學研究最主要的方法,也是《犯罪人論》采用的主要方法,本書的前幾個章節均是完整的實證研究調查的資料和對資料的分析以及得出的結論。盡管得出的結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這樣的局限性是調查樣本數量的不足導致的,并非是實證研究方法本身不科學。
龍勃羅梭是一位偉大的犯罪學家,《犯罪人論》是犯罪學史上最為重要的著作之一,這是毋庸置疑的。盡管如此,我們仍然要承認龍勃羅梭在《犯罪人論》中提出的一些觀點具有局限性。但是,這些現在看來甚至有些荒誕的理論并不影響這本著作對當代犯罪學研究者具有的借鑒意義,尤其是龍勃羅梭使用的貫穿其研究始終的科學的研究方法對當代犯罪學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
[ 注 釋 ]
①吳宗憲.切薩雷 ·龍勃羅梭及其犯罪學研究述評[J].刑法論叢,2007,11:544.
②王牧主編.新犯罪學[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9.
③許章潤主編.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7.
④許章潤主編.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7.
⑤切薩雷·龍勃羅梭.犯罪人論[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147.
⑥許章潤主編.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8.
⑦切薩雷·龍勃羅梭.犯罪人論[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235.
⑧許章潤主編.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19.
⑨切薩雷·龍勃羅梭.犯罪人論[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6.
⑩切薩雷·龍勃羅梭.犯罪人論[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38.
[11]切薩雷·龍勃羅梭.犯罪人論[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46.
[12]許章潤主編.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0.
[13]許章潤主編.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21.
[1]《刑法論叢》第11卷:吳宗憲《切薩雷 ·龍勃羅梭及其犯罪學研究述評》刑法論叢,2007,
[2]吳宗憲.再論龍勃羅梭及其犯罪學研究[A].犯罪人論[C].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
[3]王牧主編.新犯罪學[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4]許章潤主編.犯罪學[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5]切薩雷·龍勃羅梭.犯罪人論[M].黃風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