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西西
西北政法大學,陜西 西安710063
公共場所是指任何第三人可以進出的場所,是公眾可以活動的空間。公共場所的判斷標準是看該場所的用途。當一個場所用于公共事務,它變成了公共場所。對于公共場所是否存在隱私權這一問題一直存在爭議。筆者認為公共場所隱私權是存在的,并且應該考慮個人的隱私保護。首先,公共場所的開放性是相對的。在公共場所也有私密的空間,比如公共的洗手間、更衣室等,一般這些地方是不允許窺探和監控的。其次,在公共場所的人依然是具有隱私權的個體,屬于個人的某些隱私內容并不因為場所的變化而具有公開性。雖然隱私權在公共場所會有所限制,但也應受到法律保護。針對公共場所有無隱私權的問題,我國學界普遍承認公共場所的隱私權。
在很多電影和電視劇中,公安機關訊問犯罪嫌疑人時,許多嫌疑犯都試圖狡辯。然而,當公安機關拿出其搜集的監控錄像時,犯罪分子只能供認不諱。監控錄像是證明犯罪事實存在的有力證據,許多疑點不證自明,犯罪過程也能一目了然。此外,監控設備還可以起到威懾社會危險分子和不安定分子的作用。研究資料表明,以英國的Newcastle市為例,該市自1992年開始引入閉路監視系統,1994年的違法犯罪率與1991年的違法犯罪率相比,街頭暴力下降了11%,入室盜竊下降了44%,刑事犯罪率下降了44%。因此就這一方面說,監視器確實具有監管預防震懾違法犯罪和收集證據等多方面的作用。[1]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快速發展,視頻監控技術也越發先進。人們可以通過監控設備看清其所涉及范圍的各種事物,甚至在漆黑的夜晚也能看清周圍的一切。監控技術的發展給人們帶來各種便利的同時,也對個人隱私權的保護構成了威脅。在現實中,利用監視器窺探他人隱私的事件司空見慣。例如2008年有人惡意操控深圳羅湖雅園立交橋旁路面攝像頭,午夜窺私路旁住宅樓。
公共場所安裝監視器的利弊衡量實際上是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的博弈。當二者發生沖突時,如何解決呢?筆者認為,一方面,必須尊重公民的基本權利,以充分彰顯個體自由;另一方面,對這種個體自由應予以限制,以保障其他個體的自由和社會的穩定。但是,這種限制必須有一定的規制和程度,否則就會成為抹殺個人權利的借口。個人權利讓位于公共利益需要考慮以下幾個因素:首先要判斷與隱私權沖突利益本身的是否屬于社會公共利益;其次要考慮隱私權的維護與公共利益受損之間是否有必然性,即如果對隱私權不加以限制是否會必然損害某種公共利益。[2]
目前我國對公共場所隱私權保護認識還不夠充分,立法上仍存在諸多問題。立法現狀和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公共場所隱私權保護問題通常在地方政府規章中規定,憲法民法及刑法中鮮有涉及,法律效力等級較低;第二,雖然有些規章對其進行了規定,但是比較零散,沒有形成體系。第三,同時對公共場所隱私權的概念界定含混不清,以致司法實踐中出現混亂局面。
目前許多國家對公共場所安全監控的界限與方式存在大量的理論研究和判例。如德國《聯邦個人資料保護法》規定只有基于以下三種目的才有權安裝監控設備:1、公務單位為履行職務2、為踐行國家主權3、為具體確定之目的而保護合法權益。國外對于公共場所隱私權的保護已經有了大量的立法司法實踐,我們可以進行借鑒。首先,加強對公共視頻監控系統的設置主體的主體資格的審查和監管。其次,對公共視頻監控系統的設置場所進行必要的限制。最后,還要對公共視頻監控資料的采集、保管和使用進行規制。
公共場所安裝監視器在維護交通秩序,威懾控制犯罪活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保障公共安全,但它是一把雙刃劍,但它在保障公共安全的同時,有可能會侵犯到公民的個人隱私。這需要法律進行規范和利益分配,因此,應該盡快立法,明確監控設備安裝主體資格、使用及管理等問題,以防侵犯公民隱私權,保證公民的隱私權不再受到任意的踐踏和破壞。
[1]張友好.公共場所安裝監視其行為的法律思考[J].法商研究,2007(1).
[2]李麗峰,李巖.人格權:從傳統走向現代—理論與實務雙重視角[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