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推動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的“三駕馬車”
張敏
中共陜西省委黨校,陜西西安710061
摘要:隨著國際經濟的全球化,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給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的經濟發展態勢,需要新的思維、新的動力,我認為推動我國知識產權發展的動力,來自于三個方面,即“三駕馬車”。一是知識產權制度建設要本土化;二是知識產權創新成果要產業化;三是知識產權治理環境要法治化。
關鍵詞:新常態;知識產權;本土化;產業化;法治化
中圖分類號:D923.4文獻標識碼: A
作者簡介:張敏(1982-),女,碩士,中共陜西省委黨校講師。
隨著國際經濟的全球化,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給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這是當前知識產權工作者必須面對的重大課題。本文試圖從科技、經濟和法律一體化的視角,探討知識產權制度的功能、運行機制及知識產權事業發展的路徑。
(一)知識產權制度是推進科技創新驅動的直接動力源
我國從《專利法》實施以來,對科技創新驅動,經濟增長,綜合國力增強起了較大的推動作用。但由于我國市場經濟不發達,產權意識淡薄,知識產權制度對科技創新驅動的潛能發揮不夠,致使科技創新活力受阻,科技創新驅動的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的調動,這就需要知識產權制度的激勵和保護。知識產權制度允許專利所有人,對專利技術具有獨占性、壟斷性、排他性,并通過專利科技的實施,在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下,在同行業的競爭中獲得超額壟斷利潤,從而為專利所有權人不僅可以收回成本,而且有可能實現同行業的利潤最大化。專利權的高效回報用促使專利權人以更大的投資推動科技創新。周而復始的科技投入與創新,推動了科技的進步和生產力的發展,這就是知識產權制度的魅力所在。
(二)知識產權制度是經濟增長的推進器
新時期,是知識經濟時代,也是知識產權時代。知識產權制度是制度文明的典范,他激勵人們積極參與科技創新活動,推動科技的進步與社會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當前,世界各國都將本國的經濟增長率放在頭等重要的地位。特別是發展中國家,都必須把發展生產力作為首要任務。現代西方經濟的發展經驗已表明:在科技、經濟、法律的協調體系中,經濟處于中間環境,科技與法律為之進行曲線偏向擺動。科技進步的經濟增長與法治保障是互相依存,互相促進的協調機制。其中,科技創新驅動是經濟增長的直接動力源泉。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就是生產力發展的發動機,知識經濟要以勞動為源泉,以知識創新為動力,這就需要每個社會成員都應該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這就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社會。法制建設則是經濟增長的保障。知識產權制度,他激勵人們發明創造的活力,積極倡導廣大科技工作人員開展自主創新,促使科技人員主動申請相關課題,主動申請專利技術,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推動科技的進步,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產權制度不僅要適應科技和經濟發展的要求,而且要與其他各種法律機制,共同推動科技創新驅動的發展和經濟的增長。這是一個科技、經濟、法律相互依存,相協調的過程。知識產權制度的運行機制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產權界定的創新激勵機制。知識產權制度是一種對知識產品有效的產權制度安排,是有創造性的智力成果的總稱。知識產權制度通過授予發明創造者以私人產權,其在一定時間內具有獨占性、壟斷性,這就為權利人提供了最經濟有效的激勵機制,激發科技創新工作者在新的平臺上進一步發展,推動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促進經濟的快速增長。二是產權交易的資源配置機制。市場經濟就是資源配置要市場化,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知識產權交易,要按照市場規律來規制,才能促進知識、技術的有效利用。知識產權的交易制度,是指調整科技信息生產者、傳播者、使用者的權力資源配置關系。通過產權交易,通過市場交換,個人與社會才能獲得各類物品的最佳組合,達到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實現利潤最大化。就科技創新來講,新技術的商品化、市場化、產業化是其根本的目的,也是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象征。三是產權保護的市場規范機制。知識產權制度保護的是產權化的創造性的智力成果。在市場經濟的運行中,生產經營者擁有的技術和品牌,只有獲得知識產權,才能得到法律的保護,才能將科技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才能打擊侵權行為,才能在競爭秩序規范管制的條件下規范產權交易,維護競爭秩序。
我國知識產權事業在新常態、新階段下如何發展?主要從三方面著力:即“三駕馬車”助推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
(一)知識產權制度建設要本土化
我國在改革開放以后,才開始知識產權制度的建設。知識產權制度建設,從時間上講:由產生到發展,也只有30多年的歷史。從內容上看:知識產權是一種舶來品,在很大程度上是發達國家“逼我所用”。我國隨著對外開放的發展,在80年代出才開始知識產權的立法進程。在對外開放過程中,經常遇到有關知識產權沖突的壓力,遭受較大的經濟損失。可見,中國經濟的對外開放,客觀上要求我國要實現有本土化到國際化的轉型,適應國際公約的要求。對此,我國在90年代分別修改了專利法、商標法,并制定了反不正當競爭法,頒布實施了知識產權國際公約條例,這樣使我國知識產權保護工作與國際慣例接軌,其主要考慮如何應對發達國家對我國的壓力。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特
別是在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以來,我國的知識產權建設著重從本國發展需要,建立創新型國家。黨的十八大中央又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其核心內容就是實施國家的知識產權戰略。當下面對國際、國內知識產權格局的新態勢,我國要研究怎樣從本土化到國際化,最后再回到本土化。這里著重關注的是,這個本土化不是簡單地重復,而是要從本國實際出發,吸收國際經驗基礎上的更高層次的本土化。同時要與我國未來經濟的發展前景相結合,從而推動我國知識產權制度建設,由一個“逼我所用”到“為我所用”的制度性、戰略性的重大跨越。
(二)知識產權創新成果要產業化
在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中,知識產權法既是科技創新激勵法,也是產業促進法,社會生產力發展法。知識產權的獲取并不是制度設計的終極目標,知識產權制度的設計是為激勵更多的人從事科技創新,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使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從而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這就是知識產權設計的最終目標。
在經濟全球化的運行中,我國是專利申請的第一大國,但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率并不高,具有關資料顯示,科技創新成果的轉化率停留在10%左右,大大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40%的水平。我國現在知識產權的資源有一定的積累,但知識產權運用方面的法律、政策滯后,造成科技創新成果不能及時轉化為生產力,致使知識產權制度的優勢,資源優勢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當前,我國要進一步促進自主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努力實現知識產權價值的最大化,從而有力推動社會經濟的發展。
(三)知識產權治理環境要法治化
知識產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內容,是中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要支撐。知識產權治理環境的法治化要從三方面給力:一是要有良好的社會環境。知識產權從創造到實施,離不開良好的社會環境。在社會經濟運行中,知識產權只是一種法律制度,僅靠知識產權法律是遠遠不夠的,政府必須加強知識產權管理。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必須通過知識產權實施的公共政策與法律制度的互動,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協調,來推動國家科技的創新發展。二是要有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市場經濟就是競爭經濟。在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行中,市場經濟必須是公平競爭、只有在公平競爭的基礎上,科技創新成果才能順利實現產權化、產業化、商品化、市場化,科技創新成果才能真正實現利潤的最大化,從而有力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當前要重點打擊盜版假冒的侵權行為。營造一個良好的市場秩序。讓市場主體積極開展創新活動,大力推進創新產業。三是要有嚴格的法制環境。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知識產權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法治環境。從知識產權的創造,轉化都要在法治的環境中規范運行,才能在新時期真正實現激勵知識產權創新,推動知識產權成果產業化,實現知識產權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王振宇.中國知識產權法律發展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2]呂薇.創新驅動發展與知識產權制度[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4.
[3]吳漢東.知識產權制度變革與發展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