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販現象存在的道德法律性分析——對比印度對攤販權利的保護
陳雯婷
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上海200062

摘要:近年來,中國的城市管理者與攤販之間的激烈沖突引起了社會的廣大關注。攤販現象的存在,既不妨礙現實的道德觀,同時也并不違反法律的規定。對比同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其依靠聯合團體,通過法律途徑不斷為自己尋求更多保護的現實,結合現有道德觀念與法律規定,反思我國攤販治理的現狀。
關鍵詞:攤販;道德;法律
中圖分類號:D90-059
作者簡介:陳雯婷(1990-),女,漢族,浙江紹興人,華東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碩士研究生,國際法專業。

攤販,作為沒有固定經營場所的流動叫賣者,依靠一根扁擔或者一輛小車,在走街串戶中出售自己的勞力或者小商品。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在滿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開始尋求更高的精神需求。攤販在給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伴隨而來的噪音、污染、擁擠等問題日益突顯。攤販現象的存在究竟是否合理合法呢?
一、案例回顧:印度攤販尋求立法保護合法權利
2010年英聯邦運動會在印度舉辦。作為當時印度舉辦過的最大型體育賽事,為了向世界展示其整潔有序的國家形象,新德里的有關當局以無證經營的流動攤販對運動會存在“重大安全威脅”為由,在運動會組織過程中對其進行了驅逐。在某次驅逐過程中,部分攤販被警察拘捕,其中一名在關押期間因受虐待而過世,引起了軒然大波。
攤販們由此舉行了大規模的抗議活動,眼看抗議活動未見成果,印度街頭小販聯合會代表全國攤販將新德里政府告上了印度最高法院,要求其維護全國攤販的合法權利,停止無理的驅逐活動。在歷時4個月的審理之后,印度最高法院判決否定了新德里政府的驅逐行為,認為“街頭叫賣是憲法保障的權利,小販誠實經營的自由和尊嚴不可剝奪”,并敦促政府盡快出臺相關保護攤販權利的法案。
印度攤販的維權之路漫長而艱辛,自1972年開始,印度攤販就開始以團體聯盟形式表達訴求,集體維權。2004年,在婦女自我雇傭協會(SEWA)等社會團體的不斷努力下,印度政府終于制定了“街邊小販政策”,開始為攤販權利提供保護。2009年,印度住房和城市扶貧部門起草了“保障生計及管理街邊售賣議案”,要求印度各地出臺保護攤販的相關政策。然而這些僅僅是政策規定,并沒有相應的法律強制效力。
2012年,在印度最高法院的壓力下,《街頭販賣(居住地保護和街頭攤販管理)草案》終于在各方人士的努力之下進入了人們的視野。2014年3月5日,《街頭販賣(居住地保護和街頭攤販管理)法案》正式出臺,印度攤販的權益從此終于在法律層面上獲得了確認。
二、中印兩國攤販的生存現狀
根據印度住房和城市扶貧部門的統計,印度全國大概有一千萬的街頭攤販,他們中的大部分屬于城市新移民以及失業工人,家庭都比較貧困。他們每天需要工作10-12個小時,通過販賣熟食、蔬菜、水果、生活用品以及其他一些手工制品來維持基本的生活。“對小販充滿敵意,并不是當前印度的一個新現象?!薄队《瓤靾蟆氛f,“尤其是城市管理機關、白領階層以及富人們?!?/p>
在中國,攤販群體呈現弱勢化。近年來,城市化進程加快,農耕土地減少,機械化代替手工勞作,這使得農村剩余勞動力過剩,許多農民不得不選擇到城市發展。然而,由于文化水平相對較低,尚未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他們無法滿足市場的需要,選擇易操作、無需太多勞動技能的流動攤販成為優先選擇。除了農民,攤販中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則是失業工人。根據人社部的統計,到2015年一季度末,我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5%左右。由于各種因素,攤販們總是無法很好的融入到城市的主流生活中去,于是,他們成為了徘徊于城鄉之間的邊緣人。
作為非正規的就業形式之一,攤販的非固定性、簡易性、廉價性等使人們對攤販形成了某種共識:無證經營、衛生狀況差、污染環境等。因此,城市管理者更傾向于把他們視為城市不發達的標志,嚴重阻礙了城市的建設與管理進程,使其無法建設成為一個一流的國際大都市。為了塑造所謂的城市形象,城市管理者紛紛選擇以建立城管隊伍為基本手段,取締驅逐攤販來表述政績。于是,攤販與城市管理者之間的矛盾變得越來越深,兩者之間的沖突越來越多。
然而,中國與印度攤販相比,面臨著更加嚴峻的生存環境——對于維護自身權益的話語權的缺失。印度的攤販們依靠維權聯盟,集結成團體向政府共同表達訴求,維護攤販的合法權益。小商小販有了自己的組織,就不再是任人欺負的散兵游勇。而中國攤販們群體經營分散,缺失必要的凝聚力,當面對侵害時,往往只能依靠社交媒體的曝光來引起社會的關注,失去這些,他們的力量就變得無比微薄。
三、攤販現象存在的道德法律性分析
道德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之上形成的特殊意識形態,是一種判斷好惡、良善的價值標準。道德觀念產生于經濟關系交往之中,正是為了解決經濟關系中的沖突與矛盾,才有了道德這一價值判斷。道德觀念具有穩定性,從古至今,從東方到西方,總有一些道德觀念是具有普世性的,被人們普遍接受的。同時,道德觀念也具有一定的階級性,“人們自覺地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總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依據的實際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p>
道德觀念的發展應以社會發展最大化作為原則,而一項制度的合道德性必須表現為,在既定的條件下,最有利于社會生產力發展和人類精神生活提高,其表現出來的經濟關系與其追求的經濟利益,是否符合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為了保護一部分人精神權利卻以損害一部分人的基本生存權利,或者是為了秩序或者是效率而忽視一部分權利的救濟,終將因缺乏以社會發展最大化為原則而受到道德指責。
販夫走卒,自古以來就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穿梭于大街小巷之間,往來在商鋪住家之中,街頭攤販們依靠自己的勤勞付出,或出賣勞力或依賴手藝,維系了基本的生計,承擔著養活家人的重擔。
街頭小販自力更生,不偷不搶,他們無畏自身的缺陷,不癡等國家和別人的救助,用自己的勞動創造財富與價值,他們本身極富尊嚴,應該受到人們的尊重。
脫離社會背景空談道德,讓攤販們在連生存都舉步維艱的情況下還要保持維持秩序、保護環境的高度自覺,不僅不現實更顯得可悲,這樣的道德純粹是虛偽而空洞的“偽道德”。
另外,攤販經濟存在政治和經濟正當性。首先,攤販的存在推動滿足了普通市民對于生活基本物質的需要,為人們帶來了更低價更方便的物質獲取途徑。其次,攤販的存在有利于更充分的利用城市空間,他們讓一些城市的區域充滿了活力。最后,攤販的存在提供了很大一部分的就業機會,幫助實現了一部分人們最初的創業夢想。
攤販擁有的以上優點早已足以彌補他們因破壞市容而帶來的損失,根據社會發展最大化的原則,攤販的存在才是符合社會的更大利益,因此他們并無礙于道德,城市管理者徹底取締攤販的制度才是有待商榷的。
英國法學家約翰·洛克說過:“法律的目的不是要廢除和限制人民的自由,而是要保護和擴大人民的自由?!睦餂]有法律,哪里就沒有自由?!?/p>
1.攤販與城市管理者權利的法理沖突
攤販與城市管理者權利的沖突指的是攤販的生存權與城市管理者執法權之間的沖突。作為一個自然人,生存權指的是人的生命得以延續的權利,它包括了生命權、健康權、休息權、勞動權,以及獲得生活救濟的權利等。城市管理者的執法權來源于權力機關的授權,而權力機關的權利來源于人民的賦予,來自于人民權利的讓與。
攤販作為自然人,本就有著其不可剝奪的生存權,有權通過勞動,獲得收入,維持基本生活,并且在生活處于困難時,有權獲得救濟。攤販的存在有其不可忽視的客觀背景,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必要的技能、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使得他們很難在城市中找到一份足以維持生存的工作。而從事攤販這種門檻低、簡單、易操作的工作,成為了他們無可奈何的選擇。作為城市里的弱勢群體,攤販本該獲得來自社會更多的救濟。但他們不坐等社會的救濟,選擇依靠自己的勞動,實現自己的生存權,本該收獲社會的敬意。
然而,攤販在實現自己的生存權時,卻往往附帶著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而這些會造成對其他公民權利的實現。攤販在吆喝叫賣時會產生噪音,在沿街擺鋪售賣時會占用公共交通,在清洗必要工具時會造成污染等等。于是,城市管理者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就需要站出來對他們進行管理規制,這就使得管理者的執法權與攤販的生存權之間產生了沖突。而這種執法權在得不到有效制約時,總是會向著擴大化發展,使得兩者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
由于公權力是一種超越在個人之上的公共力量,它有著巨大的規模效益,可以通過強制手段使義務得以履行。因而公權力是保護私權利最有效的工具,這是其他權利保護措施無法相比的。城市管理者的執法權屬于這種公權力,其權利來源是包括廣大攤販在內的人民的權利授予,人民將自己的權利過渡給管理者,為的是管理者可以從人民利益角度出發,更好的服務于人民,而不是讓其剝奪自己最基本的生存權。城市管理者可以合理的規制攤販的售賣行為,對其進行管理疏導,卻絕不是對其權利進行侵犯。
2.立法滯后的現實困境
隨著社交媒體的普及,城市管理者與攤販之間的沖突在新聞版面中屢見不鮮,究其原因,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立法的滯后性。
首先,對攤販進行管理的權利屬于城管部門,然而城管部門本身的法律地位尚未得到明確。城管部門的綜合執法權,指的是依舊有關法律規定,將部分行政機關的權利相對集中后賦予由城市管理綜合行政執法機關綜合行使。《行政處罰法》第十六條和國務院一些文件的規定賦予了城管部門在處理關于城市管理事務時的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然而,相關法律法規并沒有對城管部門的法律地位進行明確,法律一方面賦予了城管部門行政執法的權利,另一方面卻沒有賦予其行政主體的資格,這使得城管部門在執法過程中的尷尬處境。
其次,我國目前尚未有一部對城管部門的執法權進行具體明確規定的法律法規,缺乏統一的執法依據?!缎姓幜P法》等相關法律規定中,大多也只有一些原則性的規定,缺乏具體的操作條款,執法者缺乏統一的規則可循,使得執法難度加大,執法效果降低。為了更好的落實城管執法,各地依據其各自不同的客觀需求對攤販進行管理,使得不同地區的執法體系有較大的差異,缺乏執法的系統性。
最后,城管部門的執法隊伍建設有待完善。由于城管本身的法律定位尚未確定,使得其人員的招錄、編制沒有統一的標準。執法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執法效率低下,暴力執法事件頻發,降低了人民群眾對執法隊伍的信任感,從而更加抵觸執法。
綜上所述,我國現有的針對攤販的城市管理體系仍然存在著很多的法律問題,城市管理者與攤販之間的沖突有跡可循。
四、綜合評析
從上文對攤販問題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攤販的存在無礙道德,并且并不違法。然而,當前適用于某些地方政府的行政政策,就筆者看來,它們是否有違憲之疑。
1999年的憲法修正,將依法治國寫入憲法。從此,它為我國建立了一個相對完善的憲法體系。在這次修憲過程中,憲法充分吸收了現實道德評價中的優秀元素,充分調節了法律與道德的聯系與矛盾,使其成為了評價當今社會的基本標準。
在我國,憲法明文規定,保護公民的自由權(包括人身自由與經濟自由),同時保護公民的勞動權。而現行的許多地方關于攤販的政策卻一次次的為了單一的市容,侵犯了某些公民的這些權利,包括侵犯他們的人身權、勞動以及合法的所有權。
一個國家的繁榮和活力,最根本的原因,來自于每一位公民的權利和自由。而立法者的首要職責,就在于要盡力去增進和保障每一位公民的權利和自由。
憲法與道德具有一致性。憲法和道德并不沖突,不合乎憲法的道德具有局限性,但是,那些所謂的行政法規卻與那些正確的道德觀相矛盾。如果將道德比作一片汪洋大海,那么法律應該就是其中得到人們普遍認可適合人們徜徉的區域。法律被認為是道德的底線,更是道德中被人們普遍認可作為所有人必須遵循的行為準則。對于那些不合理的行政規范的否定,就是對那些合乎憲法的道德的肯定。
印度攤販的勝利正是因為其依靠組織的力量,尋求司法的途徑。我國政府有必要向印度學習,采取有效措施,制定法律,切實有效的保護攤販的尊嚴。
[參考文獻]
[1]馬晶.印度最高法院:政府驅逐街頭小販違憲[N].新京報,2010-10-24.
[2]王洛忠,劉金發,宗菊.城市街頭攤販:非正規就業與公共政策回應[J].新視野,2006(2).
[3]高永峰.“印度式小販維權”能否植入中國[N].中國青年報,2010-10-26.
[4]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