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申
廣東鑫涌律師事務所,廣東 深圳518002
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公眾的生活質量有了較大提升,但也出現了很多家庭盲目寵溺小孩的情況。由于小孩的性情并不穩定,心理成熟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家長們一貫的寵溺使其在受到挫折后,非常容易沖動,進而觸碰法律紅線。針對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顯然無法直接適用針對成年人制定的刑法條文,特別是近幾年來未成年人的合法權利持續受到關注,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重視,對待未成年人范圍的刑法適用問題就顯得更加意義重大了。根據權威機關的數字顯示,近幾年中國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主犯的案件比重持續上升,且未成年人的低齡化犯罪趨勢更加明顯,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如何正確的利用刑針對其進行刑法制裁,成為亟待研究解決的難題。
通過權威機構的調查表明,目前國內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未滿12周歲年齡的未成年人占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其中大部分未成年人仍然沒有初中畢業,文化水平十分低,這些未成年人在失學后,家庭生活中經常存在很多問題,沒有辦法接受高水平的教育,步入社會之后便成為無業游民,在遇到社會的誘惑后,常常無法控制自己的行為,最終導致違法犯罪行為的發生。大部分未成年人都屬于初犯,甚至有一部分人還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為是違反法律的,無形中淪為成年罪犯的犯罪工具,這樣的現象在國內十分普遍。近年來,西方國家的很多思想逐漸傳至國內,社會保護未成年人的思想意識日趨強烈,可是,這樣的保護往往是從生理領域考慮的,父母們在繁忙的生活中,常常會忽視小孩自身的感受,沒有充分的時間和小孩進行交流,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成長,未成年人往往容易產生心理扭曲。致使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因素各種各樣,但是客觀因素居多,比如未成年人性情尚未穩定,逆反思想較嚴重,容易受到身邊環境及大人的影響。根據權威調查機關的數據顯示,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當中,百分之六十以上都是離異家庭出生的孩子,家長未對自己的小孩盡到監護的職責,致使其思想、行為偏激,最終走上違法犯罪的不歸路。
現階段,未成年人的判定方法主要采取年齡判斷法,年齡尚未滿十八周歲便可以認定為未成年。顯然,這樣的鑒定方式存在某種程度的問題,特別是我國地域遼闊,不同區域的發展水平存在一定差距,所以,生活在不同區域的個體所接受的教育也不同,未成年人的心理發育時間也存在差別[1]。因此可以知道,國內鑒定未成人的方法,存在不科學之處,但是由于國內人口數量龐大,難以通過地區發展的實際狀況決定未成年人的判定標準,且具體標準的實施與操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難,特別是根據法律的性質,應當根據客觀收集的證據做出全面認定,而非僅靠主觀判斷。伴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部分學者認為應當降低對未成年人判定的年紀標準,并以此控制國內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上升趨勢,但是此想法無益于從根本上解決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難題,要想從源頭上治理未成年人犯罪難題,還是應該靠教育來規范,在優良的家庭環境教育機制上,有效連接學校的教學階段,使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處罰金是刑法處罰中常見的方式之一。在現實的違法過程中,往往會給被害人造成損失,被告顯然要對被害人進行合理賠償,必要的時候,還可能會出現精神賠償的費用,由于未成年人一般都沒有自己的固定收入,如果出現犯罪后要求賠償的情況,賠償費用需要家長代為支付,如此一來,制度的設計轉變了受刑者。盡管父母是孩子的法定監護人,但收到這樣的處罰也于理不合,所以,處罰金的設計在未成年人違法時并不適用。在物欲橫流的放進社會,未成年人違法后,只要賠償一定的損失金額,便能夠避免刑事法律責任的處罰,必然不具備良好的教育功能,使人們客觀認為金錢具有萬能的作用,未成年人自身也會被拜金主義思想污染,認為只要擁有金錢,便能夠得到一切,罔顧法律權威,顯然和刑法設計處罰金的目的相違背。由于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并沒有固定收入來源,沒有屬于自己的財產,所以,沒收全部財產的處罰也無法使用與未成年人的違法犯罪行為[2]。伴隨著社會生活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體改,大部分家長都會給小孩較大金額的零花錢,甚至還有一些昂貴的資產,但從確定的意義上說,這些資產并不真正的歸未成年人所有,如果將這些財產全部沒收,受刑者仍然會發生轉變,刑法并未真正的懲處到罪犯自身。
緩刑是刑事處罰中的重要方式之一,和其他的處罰種類比較,緩刑的處罰效果較為明顯,使罪犯感受到刑法權威的情況下,又不脫離現實生活的節奏。一般情況下,刑法是否執行緩刑,一般取決于罪犯自身的態度。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行為來說,大部分人犯罪行為意識較為薄弱,在犯罪行為發生之后,才真正意識到行為的嚴重后果,并產生一些后悔的情緒。刑法改造期內,大部分的未成年罪犯都能夠積極接受刑法處罰,配合刑法改造自身。由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殊性,應當積極擴展刑法適用的范圍,和其它年齡階段的罪犯比較,大部分的未成年人都將重新回歸社會,假使在刑法改造中泄氣,尚未接受到高質量的改造,在出獄后很有可能或萌生仇視社會的心態,繼續犯罪,并且犯罪情節愈加惡劣[3]。如果能夠較好的通過緩刑使未成年人認識到刑法犯罪的危害性,同時也感受到社會及法律對他們的仁慈與寬容,那么,當未成年人獲得融入社會的季候后,不定會懷著更加感激的情懷,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面對未成年人違法犯罪越來越多的現象,如何科學判斷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刑法適用,是很多學者及刑法專家著重研究的難題。刑事處罰的最終目的就是使人們深刻認識到法律的嚴肅性及違法犯罪的社會危害性,進而確保整個社會的和諧安定。如果對未成年人適用成年人的法律規定,其中不然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罰金及沒收全部財產的刑法,未成年人尚未擁有固定的收入,也沒有任何資產,這樣的經濟處罰很明顯需要家長進行承擔,但是刑法的處罰是針對被告人而非第三人,所以,這樣的處罰就不存在意義。刑事處罰的意義在于教育,如果能夠利用科學合理的緩刑制度,使未成年人罪犯深刻意識到犯罪的嚴重性,并給其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如此刑法的治理效果也將更加突出。
[1]王祖書.淺析和諧社會中未成年人基本權利的刑法保護[J].大連干部學刊,2014(3).
[2]孟穗,郭暉.寬嚴相濟視閾下我國未成年人刑事立法之完善[M].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13(6).
[3]劉凌梅.我國未成年人犯罪刑事責任立法之展望—以<國內法與國際法下的未成年人刑事責任決議>為視角[M].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