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霄飛
廣西師范大學法學院,廣西 桂林541006
我國于1994年5月12日經過第八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七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并于1995年1月1日施行。該法律的頒布實施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標志著我國人權保護新時代的開始。但在實施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缺陷與不足。
國家賠償制度確立于1995年通過的國家賠償法,它的確立具有重要意義。不僅解決了社會矛盾,而且還保護了公民的正當權益。在國家賠償法施行至今不僅保障了公民的基本權益,而且也解決了因行政機關行使公權力不當對公民人身財產造成的損失和損害等賠償糾紛問題。更重要的是隨著該制度的施行,使其不斷得到的規范,也使得行政機關、司法機關能夠依法落實依法行政、依法執政大政方針。進而也提高了他們的執法水平和能力。但由于我國國家賠償制度起步較晚等方面的影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在立法上存在諸多缺陷,嚴重影響了其保障人權的立法本意。司法實踐中也出現了諸多的問題。
國家賠償法是公法,維護的當然是公權力。但是由于賠償法自身發展的不完善,使得執法人員在侵犯公民權利時對執法人員的責任追究機制過于簡單,類似的事情也頻頻發生。由于責任追究機制過于單一,進而導致懲罰過于輕,使得公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切實的維護。所以完善賠償制度的,使其多元化,才是維護公民基本權利的善法。但在司法實踐中,國家侵權的性質形式多樣,單一的違法責任原則不能全面概括。而且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權,難免會有觸及行政違法行為的“插邊球”,使得不能用國家賠償法進行規則處罰。所以合法行政,嚴格執法可以有效防止權力濫用。才能不會與國家賠償法最初的立法宗旨相背離,才有利于保護公民的的人身、財產等合法權利,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
1.缺少間接損失賠償。依據現行賠償法可得知:國家賠償僅限于因國家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不賠償間接損失。在具體的司法實踐應用中,公民往往遭受的間接損失以及可期待的利益遠遠多于直接損失,由于賠償范圍過于苛刻,使得因此造成的社會矛盾很難得到解決,公平正義的精神也難以彰顯。所以國家賠償中對侵犯財產權以及人身權益的賠償卻不賠償間接損失,這樣就表現出了法律對財產所有權以及人身權益保護上的不平等。
2.精神損失缺乏物質性賠償。精神損害賠償是指權利主體因人身權益受到不法侵害而使其遭受精神痛苦或者精神利益受損害而要求侵害者進行賠償的一種法律責任①。而精神損害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的賠償范圍之內。雖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30條規定:國家機關造成受害人名譽權、榮譽權損害的,應當在侵權行為影響的范圍內,為受害人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準確的說,這三種方式都不是直接針對精神損害賠償的方式。這種規定顯示出國家對國家侵權精神損害賠償的態度并不是十分明確。
我國國家賠償法的程序十分粗糙,主要存在以下問題:一是,在對于弱勢群賠償給付方面沒有設定先予給付相關制度,使得極為困難的公民不能得到及時的救助變得雪上加霜。所以當公民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請求時,賠償義務機關往往都是先考慮自身利益而不是優先考慮公民的利益,這對受害人是極為不公平的。二是,賠償復議程序過于苛刻,不能單獨提起,有違背“窮盡救濟原則”。三是,程序方面操作性的缺乏。使得司法工作人員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辦理具體的案件較為吃力。所以在嚴格按照程序執法時,還要與實體權益并重。
就現行的國家賠償法而言:對于損害賠償標準不能達到公平公正對待每一位公民。由于全國各地的經濟水平不一致,使得賠償標準也應該與其相匹配,在一個大的框架下在制定出與其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配套制度。具體的來說,有國家賠償法第二十七條和第二十八條規定了侵犯生命健康權賠償金的計算標準和侵犯財產權賠償金的計算標準。但前述已經論述了我國目前還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處于發展國家行列,仍有大多數地區仍處于貧困階段。采取全國統一標準明顯有違公平正義精神。所以國家賠償法需要符合當前的基本國情,國家賠償標準的存在的問題使得受害人的人身財產權益的不能得到合理的全面的補償和賠償,進而也就會是公民對國家法律乃至國家公信力產生了懷疑,違背了立法的初衷。
由于前文所述,賠償法自身發展的不完善,使得執法人員在侵犯公民權利時對執法人員的責任追究機制過于簡單,類似的事情也頻頻發生。由于責任追究機制過于單一,進而導致懲罰過于輕,使得公民的基本權利得不到切實的維護。那么完善歸責體系保護公民權益勢在必行。具而言之可以設定一定的歸責模式;對于不同情況采用不同的規則標準,做到有責必究;另外還要區分對行政賠償和司法賠償做一區分對待,不能適用同一歸責原則,這樣就有違背公平正義原則,不能做到公平公正處理每一位受害者。
首先,適當賠償間接損失。由于現行國家賠償法明確規定只賠償因國家正當合法職務行為給公民人身財產造成的損失才給與賠償,其他損失不予賠償。但事實上直接損失遠遠小于間接損失,因國家賠償問題不到位,賠償數額的太少,完全彌補不了受害人造成的損失,使得本已造成精神上的創傷加重了,社會矛盾也隨之增加。所以適當增加對間接損失的賠償顯得尤為必要。具而言之可以參照我國民法典的具體規定:如人身權益中的生命健康權、肖像權;財產利益中的可得利益和預期利益。
其次是精神損害的損害賠償。先前的國家賠償法中沒有規定精神損害賠償,今年隨著行政訴訟法的修改,國家賠償法中也正是規定的精神損害賠償。雖規定了精神損害賠償制度,但是畢竟只是留于直面上的法,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它還是顯得尤為的蒼白無力。所以完善國家賠償法中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還是需要參照精神損害賠償法中的具體規定,而且再具體司法實踐中也有必要直接參照適用。如將其細分為物質性的賠償和非物質性的賠償兩種方式,即確定金錢賠償和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的方式。
隨著我國各方面條件的改善,國家賠償的額度應綜合考慮受害人的相關情況,作適當的調整進一步完善國家賠償標準,也即需要制定出符合我國國情的賠償標準。另外應該便利受害人,在受害人領取賠償金時減免各種手續費和手續,讓受害人能夠在第一時間拿到補償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從1994年頒布到現在已經過了21年。這21年來,改革開放的中國發生了巨變,國家的經濟實力顯著提高,民主和法治建設取得了較大的進步,我國在不斷推進政治文明的建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也到了應該修改的時候。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矛盾也呈現出多元復雜化,也只有不斷完善賠償法的不足,才能順應時代的要求。
[ 注 釋 ]
①王利民.民法侵權行為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1]王連昌,馬懷德.行政法學[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
[2]陳春龍.中國司法賠償[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方世榮,石佑啟.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4]賀榮.行政法與行政審判實務—行政復議與行政賠償[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6.
[5]徐靜林.國家賠償法實施程序研究[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0.
[6]馬懷德.國家賠償法的理論與實務[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1994.
[7]李學良.論我國刑事賠償范圍[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
[8]薛剛凌,關平.國家賠償法教程[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