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世偉 陸春暉
1.天津廣播電視大學,天津 300000;2.天津市寶坻區人民檢察院,天津301800
庭審中,無論是律師的辯護還是被告人的辯解及推脫,有關事實方面往往涉及到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及罪重與罪輕的界限問題。其基本導向或是避重就輕,或是混淆視聽,甚至以種種方式否定犯罪事實。這時通過對證人、被害人的詢問來澄清案情的真相則顯得尤為重要。他們或是目擊了案發過程,或是直接、間接了解案情及其危害后果,而被害人因身受其害,心中的感受和當時留下的印象更是難于磨滅。詢問中,我們應當把握矛盾的焦點,抓住案件的關鍵情節,層層揭示案情的真相,否定被告人的狡辯,證明起訴認定的事實、情節和性質。只有做到這一點,有關個案的關鍵問題才能得到確認,才能掌握庭上的主動,使犯罪事實及其本質得以充分的澄清,而不致使被告人及其辯護人有意混淆是非的意圖得逞。
對于出庭作證的證人、被害人,公訴人應密切注意他們在當庭陳述的內容。以往的實踐中,證人完全推翻原證,或部分改變證言,否認有關定罪量刑的關鍵情節,給事實的認定及定性造成困難的情況并不鮮見。因而筆者認為,如果證人證言在當庭有所變化,公訴人及時采取相應的策略,控制庭審局勢是很有必要的。其一,要根據證人證言變化的內容及趨向、由來迅速判斷造成變化的可能原因。部分律師介入后的不正常活動,被告人及其家屬的威逼利誘,偵查階段的不合法取證都可能形成這一局面。我們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便于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其二,在詢問過程中適當調整問話的內容并采用相應的技巧,或利用法律教育,或施以迂回滲透,進一步問明證言有所出入的原因,及時對其真偽作出判斷。如果證人當庭改變的證言系偽證,應當通過詢問的過程和其它相關證據的合理使用,揭示事實的真相,使之不能被審判人員單純采納,以免陷入被動局面。
受證人、被害人的文化程度、自身素質、心理狀態及對法律了解狀況等因素的影響,他們在當庭的陳述可能會偏離正軌,抓不住中心環節,而一味強調與自己利害關系大的一面。其表現之一是對危害后果、造成的影響及心理感受進行過分渲染,而忽視被告人的客觀行為表現。公訴人就此應對證人正確施以引導,使其陳述圍繞有關定罪量刑的關鍵情節進行,免于步入誤區。這樣做可以使整個庭審活動的重點突出,目標明確,節奏緊湊,當庭的詢問過程也能體現出其全面性。
辯護人通知證人出庭作證時,一般是利用其證言對起訴認定的事實加以否定或改變性質,為以后提出的無罪、改變罪名或罪輕辯護意見鋪設基礎。尤其是作無罪辯護時,他們往往使用與被告人的不供或翻供相對應的證人證言。而這些證人證言或系偽證,或是證人只清楚與犯罪事實相關的部分情況,或是證人通過間接渠道了解案情,但不明真相。被告人及其辯護人使用這些證據進行辯解時,往往斷章取義,片面強調對自身有利的環節,或利用證明力并不很強的傳來證據歪曲事實,力圖使庭審局面趨于混亂,令法庭調查偏離正確的方向。因而,公訴人對這種情況更應進行適當的處理。其一,在詢問證人時抓住重點,結合全案的相關問題、證據查明真相,針對證人證言的薄弱環節對其充分質疑,否定偽證;其二,如果證人的陳述并非假話,而只是不能作為直接證據使用,應在詢問中側重于查清它能證實什么情況,與案件事實是什么關系,并及時闡明其實際作用。其三,及時發觀這些證言對證實犯罪有利的內容,把握時機,恰當使用,用被告人、辯護人自己提供的證據對其無理辯解進行有力的反駁。
案情復雜、疑點較多的案件證據一般比較單薄或存有反證,這種情況下,當庭詢問時應當注意理清脈絡,適當組織問話的語言和次序。部分案件的主要證據只有相互對應的一供一證,此時要充分利用證人證言和被告人供述之間有緊密關聯的特點,并有針對性地輔以其它間接證據的使用,使案件的事實得以明確,使證據得到進一步的鞏固,有條不紊地揭示犯罪事實。我們必須能夠適時、適當地采取一定的技巧,采用合法而策略的方式營造一種有利公訴的庭審氛圍,最大程度地使證人出具真實的證言。也就是說,公訴人對證人的詢問應抓住案情的關鍵,目的明確,重點突出。抓住問題的根本,才能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庭審中,辯證思維和邏輯思維的運用不僅可以使公訴人保持思路的條理清楚,及時判明供、證的真偽,還能使詢問收到更好的效果。任何事物都有產生、發展和結束的過程,而其各因素之間必然的內在聯系及因果關系是我們研究問題的根本。刑事訴訟活動也不例外,偵查、審查起訴和審判的基本工作就是查明案件事實真相的過程。澄清每一個環節,并使之立足于扎實的基礎之上,必然會使各個要素及其間的關系得以充分明確,從而形成完整的證據鎖鏈證明犯罪事實的存在及危害程度的大小。庭審中公訴人的詢問是使這一過程得以深化和明確的必要環節。抓住了問題的本質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會使出庭公訴工作實現應有的效果。
庭審詢問中,要堅決避免使用任何帶有暗示性、誘導性的語言。程序的合法是保證案件質量的根本所在,我們不能通過非法途徑片面追求個案公訴的成功。詢問證人時不能保持公正、嚴肅,嚴重的會造成冤假錯案,或為以后的二審、再審留下隱患。就事論事而言,也會招至辯護人的指責,得到審判長的制止、反對而在庭上處于被動局面,甚至有損于檢察機關的形象。因而,應保證庭審詢問過程的合法。
實踐中,我們發現過辯護人在庭審中對證人、被害人過分刁難或引誘證人按其意圖作證的情況。有的表現為過于根究與案情無關的細微末節,追問常人不可能注意的問題,甚至一味抓住證人、被害人的隱私不放,有的表現為使用明顯帶有誘導性的語言問話。對這種情況,公訴人應及時提請審判長予以制止,以維護庭審活動的嚴肅性。
詢問過程要避免過多地代為敘述事實,冗余度太大。這種問話容易讓人感覺到混亂,如果證人再陳述不清,則更難說明事實真相,達不到詢問證人的目的。簡潔而有效的方式是一問一答,明了而易于調整節奏,問話的力度和技巧也便于得到體現。
證人當庭突然翻證時,要沉著應對,而處理的關鍵在于查明原因。人為地導致證言發生變化,不會沒有破綻。公訴人應當有針對性地調整問話,冷靜處理問題,爭取根據事實和相關證據通過當庭的工作使證言得以恢復,即使不能達到這一目的,也應當結合問話有理有據地充分闡明公訴觀點。
詢問證人與訊問被告人及舉證、質證、辯論等庭審環節是密切相關的,公訴人應隨時注意保持其間的連貫性,使庭審活動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詢問要為以后的環節,尤其是法庭辯論作好鋪墊,充分明確各種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進而確定什么證據應當使用,什么證據可以使用,什么證據與定案無關或者是偽證。更為重要的,是使關鍵證據得到高度的概括和強調,使每一個證據都在案中處于恰如其分的位置。同時,詢問的過程還需要集中展示、揭露和排除案件中的矛盾,解釋疑點,解決相互抵觸的問題,明確案情,使審判人員充分了解真相。詢問作為庭審調查的基礎工作,其策略和技巧的運用只有發揮于實踐,立足于法律才是有實際意義的,才能真正達到其證實和指控犯罪的根本目的。
[1]陳文玲.法庭辯論中的禮貌策略與勸說[D].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4.
[2]廖美珍.法庭問答及其互動關系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