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宜耀儀
廣西現代職業技術學院,廣西 河池547000
中國法治建設的理論是以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為基礎的,是馬克思主義法治理論中國化的具體體現,先后表現為毛澤東法制思想、鄧小平法治思想、江澤民法治思想、胡錦濤法治思想和習近平法治思想。習近平法治思想在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中全面得到體現。
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能夠幫助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在社會主義法治化建設中避免或減少失誤,促進社會主義法治化決策的科學性。人民政協的提案、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召開各種座談會、選擇專題進行調查研究、組織委員視察等,促使國家憲法、法律和法規得以正確地貫徹與實施,幫助國家機關改進工作,依法辦事。①人民政協委員就法治問題開展的調研和視察活動以及形成提案等能夠將社會各方面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調動起來,參政議政,強化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化的進程。
律師在我國法治建設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律師的存在為國家法治建設做宣傳,宣告法治時代的來臨,律師成了法律的象征和法治的捍衛者。律師促使良法的產生,促進國家法治發展。律師代理行政訴訟案件,促進政府依法行政,接受政府委托,為社會管理提供法律服務,擔任政府法律顧問,保障政府依法行政,在執法領域對國家法治建設做出貢獻。律師參加訴訟實現個案結果公正,參加訴訟保障案件程序合法,在司法領域對國家法治建設做出貢獻。律師從事非訴法律服務工作、傳播法治觀念好、培養法律人才,在其他方面我國法治建設中作出貢獻。
1.制度變遷理論
諾斯認為,制度就是人們為了解決利益沖突、防止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而締結的契約,制度因素是經濟增長的關鍵,一種能夠對個人提供有效激勵的制度是保證經濟增長的決定性因素。制度變遷是指,就是一種效益更高的制度對另一種制度的替代過程,表現為制度由非均衡到新的均衡的演化,是指一系列規則的客觀運動狀態,是制度規范的形成和變化過程。交易成本是制度變遷的一個重要內生變量,是人們衡量要不要進行制度變遷的主要依據。制度變遷的主體是個人或者群體、組織。②
2.法律供求分析
法律供給是指國家機關在特定經濟社會背景下,提供和適用規范社會主體行為活動的法律規則。法律供給的主體是國家機關,可以細分為立法、執法和司法機關。國家提供法律供給能夠有效地降低制度供給成本,具有很大的規模經濟效益。法律需求本質上是一種制度需求,是社會活動主體因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產生的通過法律捍衛自身權利、要求他人履行特定義務的需求。法治的方向應該是盡可能使得法律供給和需求趨向均衡。③
3.法律的成本收益分析
法律成本是法律運作行為的全部費用,包括“立法、司法、執法、守法各法治環節中當事人實現權利,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和承擔責任所消耗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資源。”④法律收益是指通過法律對權利、義務和責任的分配、救濟,促進社會資源的最佳配置,滿足法律主體最大化利益的需求、促進社會公共生活更富效率,它包括立法、司法、執法、和守法過程中創造的全部凈增收益。效率要求制度設計要以效率為評價標準,使得法律成本盡可能地降低,法律收益盡可能地增大。⑤
4.中國法治建設的成本分析
中國法治建設的成本包括立法成本和法律實施的成本。立法成本是指經濟立法過程中人力、物力、財力、時間等資源的支出(這里僅討論有形的會計成本),包括立法調查研究、擬定草案、征求意見、討論表決、法律文本制作和發布等各項活動的費用。法律的實施成本是指法律實施(司法、執法、守法)過程中的投入包括國家的投入和社會公眾以及個人的投入。⑥國家機關方面的投入包括為準備新法律實施而進行宣傳、教育的費用,法律實施過程中改變人們習慣、清除舊法影響的費用,司法、執法及法律監督的投入。社會公眾和個人方面的投入包括案件處理中當事人支付的金錢和勞務(舉證、律師費用等),違法者支付的賠償金、繳納的罰款以及公眾守法的成本。⑦
按照制度變遷理論,制度因素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法治屬于制度因素的范疇,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因素。中國法治建設是一種制度變遷,要用一種效益更高的法律體制去取代另一種法律體制,以促進經濟更好地增長,同時促進中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實現。人民政協為了推進中國法治建設所做的任何一項工作是需要付出成本的,付出的立法成本主要包括召開的各種會議成本和專門委員的專題調研成本,付出的與行政執法和司法有關的成本包括組織委員對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及其工作人員在履行職責、遵紀守法、為政清廉等方面的真實情況進行視察的成本以及對司法活動進行有民主監督的成本;處理人民群眾來信來訪,召開各種座談會,選擇專題進行調查研究等,產生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成本。
日常工資中,來自各行各業的人向律師咨詢法律問題和委托律師辦案,他們遇到的法律問題從不同的側面反映了中國法治建設存在的種種缺陷和不足。另外,律師在辦理業務的過程中,也遇到了各種各樣的法律問題。立法方面的問題,主要是已有的法律規定給人民的合法權利提供的保障程度太低,表現為給予受害者的損害賠償數額過低,對于違法者的懲罰不嚴厲,這些問題同時存在于刑事法律、行政法律和民事法律領域中。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新的社會矛盾和糾紛不斷地出現,現有的法律不足以解決新的社會矛盾和糾紛,有必要制定新的法律來解決新出現的矛盾和糾紛。行政執法領域,主要是極少數行政執法人員執法不嚴、失職瀆職、貪污腐敗的問題,導致人民遇到的一些問題無法得到解決。律師到一些行政執法部門調查取證,相關部門不依法給予配合,也不依法提供相關的證據,侵犯律師的調查取證權問題。這反映了一些行政執法人員的法律意識非常淡薄。司法領域的問題較多,有些地方的司法機關不依法行使偵查權和審判權。偵查機關不依法對相關的違法犯罪分子立案偵查,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偵查機關的偵查力量不足和偵查機關失職瀆職。律師在辦理刑事案的過程中,有些地方的偵查機關以各種非法的理由拒絕和干涉律師調查取證。有偵查人員對犯罪嫌疑人進行刑訊逼供。有的公訴機關違法不起訴,故意不追究違反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有的審判機關不依法收案、不依法予以立案、徇私舞弊、貪污受賄、枉法裁判。
可見,律師不需要做專門的調查研究,就可以在日常工作中直接發現法治建設的存在的大量問題。這些問題涉及不同的法律領域,涉及社會各種各樣的組織和個人,具有涉及面廣和涉及的層次多等特點。因此,可以認為,律師發現中國法治建設的時間成本和經濟成本較低,推進中國法治建設的成本也較低。
人民政協和律師都是推進中國法治建設的兩支重要的力量,然而他們發現中國法治建設所存在問題的渠道和所需要付出的成本卻不同,所發現的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也不同。人民政協需要通過多種渠道、付出較多的成本才能發現中國法治建設的問題。人民政協只能了解到自己所能接觸的問題,發現問題的深度和廣度不夠。由于律師的職業本身所決定,律師不需要通過多種渠道,不需要付出成本,就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到較深層次的中國法治建設的問題。為了降低人民政協推進中國法治建設成本,提高人民政協推進中國法制建設的效率,有必要建立人民政協和律師協商推進中國法治建設的有效機制。
1.建立人民政協與律師的專題協商機制
人民政協可以就中國的立法、行政執法和司法方面具體問題與律師進行專題協商。人民政協為了辦理法治專題,應該與廣大的律師群體進行協商,而不能僅僅局限于聽取極少數知名律師或者知名的律師事務所對相關問題的意見和建議。因此,人民政協在選擇協商對象時,可以將所要協商的專題在律師界進行公開,以便讓更多律師了解到人民政協所辦理的專題內容,從而讓更多遇到過相關法律問題的律師主動與人民政協進行聯系。這樣可以保證有更多的律師參與到專題協商當中來,從而拓寬了專題協商的面,同時也可以使得人民政協發現法治建設中實際存在的具體問題,從更大的廣度和深度來研究和解決相關的法治專題問題。人民政協與律師進行專題協商的時間、地點、方式和次數應該比較靈活,這樣以方便人民政協與律師進行專題協商,也有利于降低專題協商的成本。
2.建立人民政協和律師的提案辦理協商機制
人民政協辦理法治方面的提案,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時間,經常遇到人員不足、專業知識和能力不夠、時間不夠和資金不足等問題,使得提案的辦理工作很不順暢,很多的提案不能得到及時辦理,或者已經辦理的提案質量不高。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法治的進步,律師隊伍的數量日益增多。由于業務領域的拓寬和業務量的增加,以及律師中國律師協會加強對律師執業知識、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并為律師搭建了很多的繼續教育和培訓的平臺,律師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不斷地得到提高。人民政協與廣大的律師群體協商辦理提案,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解決人民政協所面臨的這些問題,大大降低人民政協的提案辦理成本。
[注 釋]
①嚴海波,王成禮.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中的作用[J].中國礦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9:58-59.
②[美]道格拉斯·C·諾斯.制度、制度變遷與經濟績效[M].上海:三聯書店,1994:313.
③羅培新等.公司法的法律經濟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6.
④周林彬.法律經濟學論綱[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319.
⑤羅培新等.公司法的法律經濟學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8.
⑥周林彬,李勝蘭.法律成本與中國經濟法制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1997,4:36.
⑦周林彬,李勝蘭.法律成本與中國經濟法制建設[J].中國社會科學,1997,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