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 欣
華中師范大學政治學研究院,湖北 武漢430079
“法治思維”這一個概念包含“法治”、“思維”兩個詞語,語法上是一種偏正結構。而具體來說,“法治”一詞又是對“思維”作的限定性描述,而“思維”一詞則是“法治”的歸屬性范疇。所以“法治思維”的分析必須要先從“思維”入手。把握法治思維的概念需要在與相近概念的區別中把握,最主要的就是和法律思維概念的區別。法律思維是法律職業者之特定從業思維方式,亦即法律人在決策過程中依照法律的邏輯,進行思考、分析、解決問題的特定思考模式,或稱思維方式。
1.法制思維
學界一般在探討“法制”和“法治”關系的時候,一般認為,法制強調法律的制度層面,或者認為有靜態和動態兩種含義。但是無論靜態意義上的法制還是動態意義上的法制都與法治有所區別:靜態意義上的法制強調法律的制度性,未強調法在國家治理中的地位;動態意義上的法制強調法的施行,但并未強調法的良法屬性。在我國,領導干部法制思維的要求一般被具體化為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信守法律的思維。法制思維包括運用法律方式看待問題的思維。新中國法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總體而言,包括憲法相關法、刑法、民法商法等法律為主干,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層次法律規范所構成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使我國經濟社會生活總體而言納入了法制軌道的思維。其次還包括法制思維包括嚴格遵守法律規定的思維。在促進法律、法規有效施行的過程中,領導干部有法必依信念非常重要。在我國社會管理中,行政主導色彩依然非常濃厚,對于法律的依從也是這樣。而在行政機關中,很多部門都是領導干部享有主要決策權。在這種環境下,領導干部能否帶頭嚴格遵守法律,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導向與示范意義。
第二,踐行法律的思維。首先落實執法必嚴,領導干部在社會管理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他們對于法律執行是否嚴格的要求程度很大程度上左右著所在部門對于這一問題的落實程度,所以領導干部踐行法制思維務必要做到執法必嚴。其次,法制思維包括違法必受制裁的思維。違法必究同樣也是領導干部法制思維的一個重要方面。憲法和法律的一個基本原則就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這一原則有兩重含義:第一重含義就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地享有權利、履行義務;第二重含義就是在違反法律之后,人人平等地受到法律的制裁。
2.權利思維
我國憲法規定了人民當家做主的權利本位,實質就是指在國家權力同人民權利關系中,人民權利屬于決定性的,根本的;而在法律權利與法律義務之間,權利又是決定性的,起著主導作用的。這一問題在法治思維的領域就表現為權利思維。
第一,尊重權利的思維。尊重權利是權利思維的重要方面。作為領導干部,只有尊重權利,才能在進行社會管理過程中減少和避免侵犯權利的現象發生,思維是指導人的行為,只有培養了尊重權利的思維,才能夠讓領導干部從根本上摒棄犧牲公眾權利來實現個人政治追求或者犧牲公眾權利來片面追求政績現象出現。
第二,維護權利的思維。公民權利的保護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目標。從社會管理創新的視角看,以權利義務分析為中心,就是以公民的權利保護為核心。除去尊重權利的思維,維護權利的思維也是領導干部所必須培養的。
3.程序思維
第一,遵守程序的思維。程序在促進行政管理、增加矛盾調處緩沖方面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之所以在行政權力的行使過程中特別強調程序,就是為了一方面保證行政行為有效并且規范的落實,一方面保證公眾在這一過程中不受到應有的侵害。而且程序一經設定,就是具有公信力的。如果程序不被遵守,那么程序本身就無法發揮積極作用。作為領導干部,如果帶頭不遵守程序,一旦上行下效,后果不堪設想。所以領導干部從根本上培養遵守程序的思維,可說是至關重要。
第二,執行程序的思維。在行政領域,由于行政主體和行政相對人的。特殊關系,其內容有著特殊之處,立法者考慮到其特殊之處,所以在程序中特別作出規定。如果在行政過程中,行政主體不按程序辦事,勢必對行政關系產生消極影響。作為領導干部,其能否嚴格執行程序,更是影響巨大。如果領導干部漠視程序,那么讓其他行政人員嚴格執行程序更是侈談。所以作為領導干部,執行程序的思維也是必要的。
司法對社會紛爭的解決享有終局裁決權,這就注定了行政權力的運行結果不具有終局性。行政權力若以非法治思維或者非法治方式行使,最終將被司法否定或者矯正,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且降低行政權力的公信力,導致其硬著陸;反之,若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行使行政權力,就會與司法同向而行,避免法治運行過程中的碎片化,這是行政權力的軟著陸。在現實社會中,廣泛存在的上訪等社會問題,相當程度上是行政權力硬著陸的結果。以非法治思維和非法治方式運行的行政權力會在司法審查過程中竭力自我辯解,甚至阻止司法矯正,行政權力運行的外部負效應不斷放大。行政權力軟著陸能夠避免領導干部的畏手畏腳,在知行合一的狀態下最大限度地確保能動行政。行政權力的行使并非僵化不變,自由裁量的合理運用利于領導干部的個性展現與才華發揮,且可以保證行政權力運行體系內部在發展戰略及具體措施上的一致,不會因領導人的改變而導致在發展戰略、政策上產生巨大的轉向。
法治既是中國夢的組成部分,也是實現中國夢的最大紅利。中國夢的實現不應寄希望于某位或者某些強力領導的出現,甚至是幻想依靠無限的行政權力加以推動。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是依法對行政權力的自我管控,避免工具論基礎上的法治戰略。必須堅守依法治國這一理想和現實約束,依法重建行政權力配置及運用規則。社會轉型過程中,行政權力面臨著從無所不能到被嚴格管束的擅變過程,自身不斷被資源化,配置及運行規則被異化,甚至形成許多潛規則。行政權力與某種社會發展過程中的負向價值捆綁在一起,甚至被“經濟社會快速發展”這一冠冕堂皇的目標所挾持,與社會發展的正向價值聯系在一起,以發展和民生的名義促成行政權力異化,在一定程度上引致發展戰略上的意識形態化。樹立法治思維、運用法治方式意味著某種程度上的淡定,使行政權力的擁有者始終保持對行政權力的敬畏之心與批判能力,行政權力要依法得到管控,并始終受到權力行使目的的拷問,這是實現中國夢的基本路徑。中國夢的實現歸根結底要依靠基于認同而產生的自覺和創造力,而不是單純依靠強勢行政權力的推動,或者通過行政權力實現對人的參與性與積極性的引導,更不能使之成為放縱權力和權力失控的新契機。
首先,領導干部要培養信守法律的思維。領導干部要想培養法治思維,需要做多方面的能力,而這其中首先要培養法制思維。如前文所述,培養法制思維,首先要培養信守法律的思維。這就需要領導干部做到兩點:第一,在態度上培養用法律規定分析問題的思維。領導干部要在態度上自覺培養用法律分析問題的思維。領導干部要自覺的學習法律思維方式,自覺地在工作中運用。領導干部要明確法治中國建設所需要的法律制度以及這些制度具體的規定,尤其要熟悉這些規定中和自己工作相關的具體規定。
其次,領導干部在實踐中培養自覺遵守法律規定的思維。領導干部也要自覺在實踐中培養遵守法律規定的思維。正所謂“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規定僅僅停留在紙面上是遠遠不夠的,其必須得到遵守和奉行才是發揮完全意義上效力的法律。作為領導干部首先要帶頭養成自覺遵守法律規定的思維,使之內化。這就需要領導干部首先在意識中首先樹立守法意識,堅決杜絕違法亂紀的思想出現,要以“清正廉明”的要求嚴格要求自己,自覺以人民公仆的標準要求自己,時刻牢記為人民服務。
首先,在理念上培養尊重權利的思維在理念上,領導干部培養法治思維,首先要做到變“尊重權力”的思維為“尊重權利”的思維。是尊重公民具體權利的基礎,也是領導干部對于公民權利認識高度的表現。換言之,只有認識到公民“有”權利,才會讓領導干部有可能注意到公民具體有什么權利。
其次,在行動上培養維護權利的思維。在行動上,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培養維護權利的總體思維,雖然十分必要,但并不全面。培養維護權利的具體思維也是不可或缺的。理念是抽象的,但利益是具體的,權利其實就是法律所確認的正當利益。所以,對于領導干部來說,除去培養維護權利的總體思維,更有必要培養維護權利的具體思維。總之,只有領導干部把維護公民權利的思維落實到具體權利上,才能說是真正踐行了法治思維。
首先,在意識中培養遵守程序的思維。遵守程序首先代表著一種理念,亦即相信法律所固定的特定程序,并自覺去遵守。程序在法治中國的建設中不可或缺,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在意識中培養遵守程序的總體思維,是培養法治思維的重要內容。就領導干部而言,首先要做到在思維中明確程序代表著法治中國的觀念,并且要自覺地在考慮問題、構建工作藍圖時將程序放在最為重要位置,將程序作為考量工作意義的重要標桿和尺碼。而且領導干部特別要注意,所有行政管理行為,必須要在法律許可的范圍內進行。
其次,在工作中培養遵守程序的思維。培養遵守程序的總體思維是培養遵守程序的具體思維前提條件,但是在工作中培養遵守程序的具體思維絕對是不可缺少的。程序除去代表一種法治傾向,更多的代表一些具體的、明確的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規定。比如在行政過程中,對于涉及公民重大利益的事項必須進行聽證,這樣可以利于利害關系人及時反饋情況,提出意見,以保證項目真正實現應有的社會效果。
[1]蔣傳光.新中國法治簡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朱立恒.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視野下的司法體制改革[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2.
[3]陳金釗.對“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診釋田[J].國家檢察官學院學報,2013(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