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 鈴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象山區人民檢察院,廣西 桂林541002
隨著我國文化建設的不斷發展與推進,檢察文化在檢察工作中的地位與作用日趨顯著。檢察文化建設對于樹立檢察機關的形象、提高檢察人員素質能力、維護公平正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對于處在執法辦案前沿陣地的檢察機關來說,如何更好地開展檢察文化建設,推進檢察工作良性發展,值得我們認真思考與探索。
從文化的概念“是人類主體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凡是超越本能的、人類有意識地作用于自然界和社會的一切活動及其結果”中可以看出,文化的主體是“人類”,既包括單獨的個體,也包括由個人組成的各種組織和團體,這是一個屬概念,將此推及到作為文化中小小一份子的檢察文化也不例外,因此,可以將檢察文化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進行定義:廣義上的檢察文化是指凡是檢察機關和檢察工作人員在履職過程中的一切活動和結果都屬于檢察文化范疇。狹義的檢察文化僅僅是指精神文化,如果沒有特別說明,本文是從廣義上論述的。檢察文化的外延和結構具體包括檢察物質文化、檢察精神文化、檢察制度文化以及檢察行為文化。
文化現象本身的復雜性和人們認識文化現象的視角和方法的多樣性,決定了文化概念的多義性和多面性。可想而知,檢察文化概念亦是如此。關于檢察文化概念,智者見智,仁者見仁,眾說紛紜。2010年,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關于加強檢察文化建設的意見》中指出:“檢察文化是檢察機關在長期法律監督實踐和管理活動中逐步形成的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檢察制度相關的思想觀念、職業精神、道德規范、行為方式以及相關載體和物質表現的總和,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檢察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力量源泉。”又有人認為:“檢察文化是檢察機關和檢察人員在檢察工作中創造、發展和傳承的,體現檢察工作職業規定性的檢察觀念、檢察倫理和檢察形象等精神成果。”
為了體現檢察權的特有屬性,明確檢察文化建設的方向,我們應當重新梳理檢察文化概念。那么,通過上面直觀那些檢察文化概念,我們總結起來說,雖然以上概念都有很多可取之處,但是仍然存在問題,有的概念要么主體界定不清,要么內容有失寬泛,要么淵源難以顯見,要么存續方式毫無體現等等,從有利于體現檢察權這個內核來看,檢察文化建設有必要與檢察工作搭建理論上的橋梁。因此,我們應該清楚,檢察文化的的主體應當包括檢察機關、檢察人員。因為只有圍繞兩個主體展開,檢察工作才有根本著力點;檢察文化的內容應當包括檢察觀念、檢察倫理和檢察形象;檢察文化的淵源是檢察工作;檢察文化的存續方式是創造、傳承、發展。綜上所述,筆者認可上面最后一個檢察文化概念的論述。
有學者曾說:“從歷史性看,事物的形成是合理的,存在是合理的,更新仍然是合理的。”由此看來,檢察文化是一個歷史范疇,它建設的過去、現在、將來是合理的,只是因所處的環境不同而時勢變遷,因具備的條件不一樣而趨于不合理,但從另一側來看,更新卻是合理的。現今,檢察文化建設經歷了從自發變為自覺,從感性轉為理性的過程,其描繪的藍圖是合理的,而且是一幅美好的景象,但是現實中不少檢察機關在建設中慢慢偏離了合理這面的初衷,實踐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在檢察機關里面,不少人認為檢察文化就是文體活動的代名詞,以讀書、打球、書畫比賽等問題活動為文體活動等同于檢察文化建設;也有人把檢察文化作為形式主義的載體,花架子多、管用的少,沒有真正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去思考。凡此種種,都是出于對檢察文化的表層理解,也是當前檢察機關檢察文化建設中面臨的困境和現狀。
專業人才匱乏,檢察文化建設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程,需要一支有學識、有能力,有思想,善于管理和大膽創新的專業的人才隊伍,然而,在實際中,各個檢察機關這樣的人才非常缺乏,這很難確保檢察文化建設的可持續性和取得好的成效。與業務工作相分離,只是單純在內部搞文化建設,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和自身的業務職能割裂開來,尤其體現在檢察行為文化建設方面,只有個別的單位意識到檢察行為文化,這就背離了檢察文化建設的目的和應有之義,不能適應檢察事業的發展需要,同時限制了其促進檢察事業發展功能的有效發揮。
蒙臺梭利說過:“我們只有在兒童身上才能領悟到大自然的雄偉。”為什么?那是因為兒童比成人更多地保留著人類的童真,這種人類的童真就是靈性。放在這里,不正是我們所要述的感性嗎?假如現在有人要問什么是感性?可能康德的論述更有說服力,即是思維運動的第一形式是感性,也就是純粹感性。它的對象是事物和世界的現象,是事物純粹表現出來的東西—表象。不可否認感性的盲目性,但是感性之中也有直覺的成分,直覺并不完全沖動,而是下意識的推理,習慣和經驗把推理過程壓縮到意識可以覺察的闕值以下。正如有人所說:“感性而為是‘道’的幸福,‘道’是一種境界,直覺的智慧,率性的自然,‘率性而為不逾規’。”本文所要談的就是這種意義上的感性。而理性是什么?理性可能大家結合感性來看,比較容易理解,一般指我們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推理等方面的能力,也指處理問題按照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自然進行原則來考慮的態度,考慮問題、處理事情不沖動,不憑感覺做事情。簡短一點說,理性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
進行檢察文化建設,感性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能直觀純粹,但強調“不可盲目”,而理性是最基本的核心,能客觀事實,但強調“過猶不及”。兩者相對比,檢察文化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其實是要達到一個平衡點,雖然平衡點的尺寸拿捏,但是我們可以用歸納法進行盡可能的宏觀把控,也是一種現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宏觀來說,感性與理性不分孰輕孰重,只要兩者能令檢察文化建設得到蓬勃發展、推動檢察事業發展即可。總而言之,不僅要感性認識到檢察文化建設不僅僅是說說唱唱、蹦蹦跳跳等表象,還要理性認識到檢察文化是檢察機關的精神旗幟等內在,最重要的是要明白,鮮明個性、正義本色、重在基層、隊伍素養等主要問題是檢察文化建設過程中感性與理性發揮作用所要達到的適度。
孟德斯鳩指出:“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變的一條經驗。”改變權力被濫用的局面,除了要接受外部力量的監督外,檢察機關自身也需要制度進行制約,需要文化進行熏陶,而文化建設是制度健全的保證。那么談論的重點就是如何通過檢察文化建設讓檢察機關營造“正義本位”的氛圍。我們知道檢察機關通過加強馬克思主義法律思想、先進法律文化的學習引導,讓自由平等和公平正義等法治觀成為檢察干警思想陣地的主導價值觀,培植全體檢察人員對法律神圣向往和對法治不懈追求的內心確信,從而在執法辦案時,能夠最大可能的實現“同種案件同等處理”的執法效果,提高檢察機關的執法公信力,讓正義充滿在檢察機關尤其是檢察官心中,成為每一位法律人的內心品格。
重在基層是檢察文化建設的發展方向。據統計,全國共有3207 個基層檢察院。全國檢察機關百分之八十八的檢察院在基層,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員在基層,百分之八十的案件辦理在基層。從這可以看出,檢察文化建設的重點也是在基層院,但基層院在進行檢察文化建設的過程中應當正視“人才不足、投入經費缺乏、物質建設與精神建設不同步”等問題。只有充分解決這些問題,才能在立足檢察工作實際中,積極探索檢察文化建設道路,豐富檢察文化建設形式,著力打造檢察特色文化,達到了檢察業務與檢察文化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目的。基層院檢察文化發展起來了,也能帶動全國檢察文化的發展。
[1]梁錦昌,王曉洪.淺議檢察文化[J].法制與社會,2009(21).
[2]徐蘇林.檢察文化的界定、結構與功能[J].北京政法職業學院學報,2008(01).